家長小班育兒知識

  幼兒園小班開學了,面對新環境,家長和幼兒園都很關注秋季育兒保健知識,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分享的的相關資料,各位家長們抓緊看看吧。

  :保健小常識

  秋季小孩容易得病,天氣變涼,一些病毒容易引起感染***比如上呼吸道感染***、發燒、咽炎等,呼吸道病開始變多。比如:感冒、咽炎、肺炎等。小孩的衣服新增、護理不太得當,受涼受寒以後就容易出現咳嗽。如果厲害一點的話,肺氣不通影響血液代謝,正常的血液在體內不能正常的運行了,就出現痰。咳嗽在兒科中是最常見的病。有的小孩免疫力或抵抗力比較差的話,咳嗽起來反覆不愈。病情比較重的可以轉成肺炎。

  父母的護理應該注意:

  1、父母要隨著天氣的變化增減衣服;

  2、保持室內空氣的流通,不要因為天氣變涼,而不開窗;

  3、少帶小孩到繁華的、人多的地方去;

  4、如果幼兒園或家裡有人得病了,應該把小孩與病人隔離開,減少他感染的機會。

  秋天萬物由生長漸趨凋謝,是收穫的季節。人的機體已由活躍、外向、支付階段,轉變過渡到沉靜、內向、積蓄的階段。由於夏季消耗多吸收少,秋季要重視補充營養,調整機能,為冬季的藏精做好充分準備。這個季節,孩子的肺臟活動較旺,飲食也應該作相應的調整。

  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

  秋季飲食,首先要貫徹《內經》提出的“秋冬養陰”的原則,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以防秋燥傷陰。可以選用以下食物:

  銀耳,是一種有補助作用的名貴補品,有補胃、潤肺生津、提神、益氣和健腦等功效。

  甘蔗,有滋陰潤燥、和胃止嘔和清熱解毒的作用。

  梨,有潤肺、消痰、止咳、降火和清心等功效。

  芝麻,有養陰潤燥、補腎益腦和止咳平喘之功效。

  藕,是止血、生津的良藥,富含澱粉、鈣、磷、鐵及多種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C最多。

  菠菜,能滋陰潤燥、養血止血和通利腸胃。

  烏骨雞,有滋陰清熱、補肝益腎和健脾止瀉的功效。

  豆漿,能補虛潤燥、清肺化痰和利尿。

  鴨蛋,有滋陰、清熱的功效。

  蜂蜜,是營養佳品,能供給熱量,補充體液,營養全身。

  橄欖,有開胃消滯、解腥止痢、消炎退腫之功效。秋天氣候乾燥,食之有生津、防止呼吸道感染的功效。

  多吃酸味食物

  秋天為防肺氣太盛而傷肝,要少吃一些辛味的蔥、姜、蒜、韭、薤、椒等食物。多吃一些酸味的食物對增強肝臟功能有益,如:

  蘋果,有生津、潤肺、除煩、開胃、醒酒等功效,還有止瀉、通便的作用。

  石榴,有殺蟲、收斂、澀腸、止痢的功效。

  葡萄,有生津止渴、開胃消食的功效。

  芒果,有益胃、解渴、利尿功效。

  楊桃,生津止渴,但多食傷胃。

  山楂,有消積化食、活血化痰等功效。

  中醫提倡秋天每天早晨喝粥。明代李挺認為:“蓋晨起食粥,推陳致新,利膈養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補不小。”喝粥對於孩子的健康特別有益。

  :媽媽不嘮叨

  對於孩子的教育要從小的時候就開始,通常情況下,大家會從小孩三歲時就開始進行訓育,可是在對孩子進行訓育的時候也是要講究方式方法的,接下來就對大家來講一下到底什麼樣的方法才是最好的。

  在這個時期,有小孩的爸爸媽媽經常會出現不明原因的“嘮叨”。不過,比起爸爸媽媽的“嘮叨”,孩子更喜歡通過模仿爸爸媽媽的行為來學習。所以,爸爸媽媽與其在口頭上教育孩子“多讀書”,不如通過自己唸書的行為來教育,不要總是說“多吃些蔬菜”的話,可以在吃飯的時候自己多吃一點給孩子看,不要說“少看點電視”,可以直接拒絕孩子看電視的要求。爸爸媽媽的行為對孩子有著非常大的影響。

  不過對爸爸媽媽來講,比起“嘮叨”,以身作則其實也是比較難做到的事情。很多時候心理想著不要“嘮叨”,可是看到孩子哪裡做的不好了就會控制不住的提高音量,然後孩子顯得很害怕的時候又不自覺的心疼,要是對孩子太凶了會對孩子的心理留下陰影,可是一直寵著孩子的話又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就像是世界上沒有完美無缺的孩子一樣,爸爸媽媽同樣也是有缺點的,不過還是要避免最糟糕的方式。

  在教育小孩時請務必做到以下三點:

  1、不管是在家裡還是在外面,訓斥小孩子時態度要保持一致。

  小孩子總是會對爸爸媽媽察言觀色,要是孩子感覺到媽媽訓斥態度不一樣的時候,這個訓斥以後就沒有什麼作用了,同時還會造成小孩子的混亂。所以不管是在家還是在外面教育孩子的方法都是要一模一樣的,這樣以後這個教育方法才是有效果的。

  2、生氣或者情緒激動時不要教育孩子。

  爸爸媽媽千萬要控制住自己,不要讓自己在非常生氣的狀態下教育孩子,這樣反而會有很大的副作用。教育孩子時心態一定要平和,同時對於決定的事情要保持一樣的態度,這種堅決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

  在矯正孩子的不良行為時,可以把孩子的不良行為都記錄下來,那些不嚴重的行為可以在以後的日子裡來矯正,對於那些問題嚴重的行為應該要首先解決好。在這裡語言的效果會隨著次數的增多呈現反比增長。爸爸媽媽指責孩子的行為,從結論上來看,爸爸媽媽嘮叨的越多,其實到了後期,效果會漸漸下降,所以爸爸媽媽尤其要注意這一點。

  3、“問小孩為什麼那麼做,而不是問做錯了什麼”是媽媽常常犯的錯誤。

  當問孩子做某件事情的原因的時候會讓小孩子集中在為自己辯解上然後對於這件事情產生的錯誤就會不是非常瞭解。所以比起問孩子這樣做的原因,最好是能夠問孩子做錯了什麼,使小孩更集中的思考問題,希望爸爸媽媽都能夠做到這一點。

  只要做好以上三點,那麼你就是很棒的爸爸媽媽了,大家一定要知道責罵與嘮叨的不一樣之處在哪裡。與其糾結於小孩“到底為什麼做這種行動?”、“為什麼不按照媽媽說的做?”等問題,不如想想自己應該成為什麼樣的媽媽,怎麼樣才能夠不嘮叨,並且能夠教育好孩子。

  :受到溺愛的孩子“傷不起”啊

  對於孩子的愛,其實要關注方式方法,在我們的生活之中,總是會有溺愛孩子的表現,可是自己卻還沒有發現,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給爸爸媽媽巧格警鐘吧,來告訴各位爸爸媽媽什麼做法是溺愛孩子的表現!

  1、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家裡面的人寵愛著他,總是給他吃“獨食”,什麼好東西第一個就是先給寶寶吃;做“獨生”,其他人都能夠不過生日,孩子過生日得買大蛋糕,送禮物……如此一來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是特別的,習慣於高人一等,慢慢的就會自私,也不會關心體諒他人。

  2、過分注意

  把孩子捧在掌心裡面養著。過年過節,親戚朋友來了總是以孩子為中心,有時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圍在中心,讓孩子唱歌跳舞,掌聲不斷。如此一來的話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是中心,變成“小太陽”了。大家都必須圍著他轉,同時一整天都要這樣,注意力極其分散,“人來瘋”也特別嚴重,這樣孩子脾氣就會變得越來越大。

  3、輕易滿足

  孩子的要求全部都滿足。還有一部分的爸爸媽媽還給幼兒和小學生很多零花錢,想買什麼就買什麼。這樣一來孩子就會變得不懂得珍惜。講究物質享受、浪費金錢和不體貼他人,同時還會變得一點苦都吃不了了。

  4、生活懶散

  同意孩子飲食起居、玩耍學習沒有規律,滿足孩子的一切願望。白天什麼事情都不去做,晚上看電視到深夜等。如此一來以後在學習上肯定會沒有上進心、好奇心,做人得過且過,做事情也會變得沒有任何責任心。

  5、祈求央告

  求著孩子孩子吃飯睡覺,同意孩子說的每一個要求。孩子的心理是,你求著他他反而不會答應,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孩子會缺乏責任心,性格也會變得扭扭捏捏,同時教育的威信也喪失殆盡。

  6、包辦代替

  我曾問一些媽媽,會不會讓孩子做家務,有的竟說:“孩子這麼小,怎麼忍心讓孩子勞動?”有一部分的媽媽也會這麼回答:“叫‘小東西’做事更麻煩,有時候總是會幫倒忙。”因此三四歲的孩子還要餵飯,不會自己穿衣服,長大一些不會做家務,不懂得勞動的愉快和幫助父母減輕負擔的責任,如此一來孩子就會變得非常懶散,同時沒有一點同情心,學習也不會上進。

  7、大驚小怪

  本來“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就算是不小心摔跤了,站起來拍拍屁股繼續玩耍。可是之所以很多的孩子膽小愛哭主要的原因是家長的教育問題,孩子有病痛時表現驚慌失措,所以就會導致孩子一步都離不開爸爸媽媽。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8、剝奪獨立

  為了寶寶能夠安全長大,總是不讓孩子出門,也不許他和別的小朋友玩。嚴重的還會經常把孩子帶在身邊,摟抱著睡,偎依著坐,馱在背上走,總是一味地管著孩子。如此一來孩子膽子就會變得特別膽小,喪失自信。在家裡橫行霸道,到了外面就會變得膽小怕事。

  9、害怕哭鬧

  總是順從孩子的想法,孩子在不順心時以哭鬧來和爸爸媽媽對抗。溺愛的父母只能夠一味地遷就著孩子。害怕孩子哭鬧的父母其實是沒有什麼用的,打罵爸媽的孩子不懂得體諒爸爸媽媽,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無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種子。

  10、當面袒護

  有時候爸爸教育孩子的時候,媽媽總是會阻擋著。爸爸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奶奶會站出來說話:“現在不要太著急,長大了孩子就會變好的”,這樣的孩子肯定不能夠健康成長,無是非觀念,並且受人保護著,其後果不僅孩子性格扭曲,讓家庭也出現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