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療頸椎病症狀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徵,是頸椎骨關節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綜合徵、頸椎間盤脫出症的總稱,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那麼呢?下面小編就帶大家去了解一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頸椎病的早期症狀:

  1.眩暈

  很多患者都會在突然扭頭時出現眩暈,嚴重時還會發生猝倒,這是頸椎病的早期症狀表現之一,患者的椎動脈受到頸椎增生性改變的壓迫,出現一過性腦供血不足時容易出現這種症狀,受這一因素的影響還會使患者出現噁心、嘔吐、頭痛、出汗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症狀。

  2.血壓不穩定

  血壓不穩定也是頸椎病初期的主要症狀表現,頸椎病的發生造成患者的交感神經功能出現紊亂和椎基底動脈供血失常時容易出現這類症狀,例如有些頸椎病患者經常會出現血壓的增高,血壓降低的症狀也會經常出現,但以血壓增高更為常見。

  3.吞嚥障礙

  有些頸椎病患者在初期還會出現吞嚥障礙,其主要症狀表現為吞嚥時喉嚨裡出現梗阻感或感覺食管內有異物,食管的後壁受到頸椎前緣骨質的直接壓迫、植物神經紊亂造成食管痙攣或過度鬆弛時會出現這類症狀,胸悶、聲音嘶啞、嘔吐等症狀也會相伴發生。

  頸椎病的治療方法:

  保守治療

  1、口服藥物治療:主要用於緩解疼痛、區域性消炎、放鬆肌肉治療,對於頸椎不穩等繼發的區域性軟組織勞損等療效較明確,但不能從根本上治療頸椎病。對於伴有四肢無力或麻木的患者來說,還可以使用神經營養藥物輔助康復,促進受壓神經的恢復。

  2、牽引法:通過牽引力和反牽引力之間的相互平衡,使頭頸部相對固定於生理曲線狀態,從而使頸椎曲線不正的現象逐漸改變,但其療效有限,僅適於輕症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且在急性期禁止做牽引,防止區域性炎症、水腫加重。

  3、理療:理療法是物理療法的簡稱。就是應用自然界和人工的各種物理因子,如聲、光、電、熱、磁等作用於人體,以達到治療和預防疾病的目的。但其作用也較微弱,不能從根本上治療。且經常理療易對面板產生燙傷。

  4、中醫療法博大精深,療效但與醫生的個人經驗有很大關係,需慎重選擇。

  手術治療

  對頸椎病診斷明確,神經根壓迫症狀嚴重,保守治療後症狀無明顯好轉者應採取手術治療,而對於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即主要表現為雙下肢走路無力、行走不穩等症狀的患者,則應儘早實行手術治療,以獲得良好的恢復效果,因這類患者的治療效果與神經壓迫時間長短有密切關係。而對於椎動脈和交感神經興奮型的患者,手術效果相對來說就不太確切。

  主要手術方法有以下幾種:

  1、頸前路手術:顧名思義,即在脖子前面進行的手術,目前大部分頸前路手術都是微創技術,手術切口小,術後恢復快。手術主要切除突出變形的椎間盤,對於伴有骨贅增生者還要去除增生的骨贅,以及兩側鉤椎關節,以免殘留可能的致壓物。正常結構切除後的重建物多種多樣,大多使用鋼板和融合器來重建頸椎的高度和穩定性。不論何種內植物,主要作用是恢復頸椎正常的曲度,並將手術操作的幾節頸椎長在一起。我們目前僅採用椎間融合器,不用鋼板,治療效果顯著,為病人節省寶貴經費,已經在國際上發表文章。近幾年還出現人工椎間盤置換,可以保留了頸椎節段間的運動功能,對合適的病人臨床療效也很好。

  2、頸後路手術:即從脖子後方進行的手術,適用於多節段頸椎病、伴椎管狹窄或後縱韌帶骨化者。後路手術主要通過切除全部或部分後方的椎板來達到間接減壓的目的,手術風險比前路要小,暴露簡單,對於頸椎本身生理曲度存在的患者來說療效較好。儘管後路手術對於頸椎正常生理結構的影響相對較小,但是也需要內植物來重建頸椎的穩定性。後路單開門椎管成形術等手術可以保留頸椎間的活動度,術後後凸畸形及鄰近節段退變等發生率較小,已被我們廣泛採用,在國際和國內率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