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市場營銷策劃方案

  隨著我國市場的日趨開放以及買方市場的基本形成,我國企業在競爭中逐漸意識到了解消費者需求、掌握市場動態對於企業的重要性,意識到營銷方案作為營銷中介的不可或缺性。那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的內容,供您參考。

  一

  隨著現代化和城市化程序的加快,鄉村旅遊越來越受人青睞。我國鄉村旅遊雖然起步較晚,發展卻非常迅速,近年來更是處於快速增長的高峰期。但是,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如何做好做大鄉村旅遊這項事業,鄉村旅遊市場營銷非常重要又存在許多不足,這就從根本上制約了鄉村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探討我市鄉村旅遊發展的市場營銷策略,增強鄉村旅遊競爭力,促進農民增收、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加快和諧社會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鄉村旅遊;營銷;創新

  我國是一個具有多民族特色和悠久農業生產歷史的文明古國,有著豐富的農業資源和獨特的田園風光,以及淳樸的風土民情和鄉風民俗。隨著旅遊業的迅猛發展,“返璞歸真,迴歸自然”已成現代旅遊發展的主題旋律,過慣了都市生活的城市居民越來越渴望能迴歸自然、享受清新的田園風光和淳樸的鄉村風情。因此,構建鄉村旅遊市場營銷模式是提高鄉村旅遊競爭力,實現鄉村旅遊發展的必然選擇。但是目前對鄉村旅遊的開發還沒有統一的體系和標準,其營銷模式也沒有系統的規劃,因此本文通過探討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營銷現狀及問題,結合本次專案經理的系統性學習,分析了鄉村旅遊市場營銷發展趨勢,提出了營銷模式構建策略。

  1.鄉村旅遊

  1.1鄉村旅遊的概念

  鄉村旅遊顧名思義就是以農村地區為特色,以農民為經營主體,以旅遊資源為依託,在傳統農村休閒遊和農業體驗遊的基礎上,以旅遊活動為內容,促進農村發展的社會活動,拓展開發會務度假、休閒娛樂等專案的新興旅遊方式。

  1.2鄉村旅遊特點

  時間上多為假期或農產品成熟季節;空間上多為市郊、山林、島嶼等農村地區;經營主體多為農戶;參與主體則多為市民;活動內容主要是遊覽田園風光、體驗農家生活、參與農事勞動、瞭解民俗風情等。

  2.鄉村旅遊存在的問題

  2.1現狀分析

  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推進,農村旅遊、鄉村休閒遊、民俗旅遊將成為農村旅遊業的主體,我國農村將逐步成為深受喜愛的旅遊觀光目的地,從而推動中國農村經濟的發展。近幾年通過市政府推動發展,鄉村旅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呈現較快發展的良好態勢。但由於各種原因,鄉村旅遊市場營銷策略的滯後,導致鄉村旅遊發展還處於比較低的水平,借鑑兄弟省份發展鄉村旅遊的先進經驗,結合我市實際提出了相應的策略建議,以作探討。

  2.2問題分析

  2.2.1鄉村旅遊產品種類不夠豐富

  我市鄉村旅遊產品開發型別較少,大部分以特色蔬果採摘、農業休閒莊園觀光、雞鴨美食等為主導產品,產品型別單一,同其他市縣、鄉鎮相比,特色不明顯。使鄉村旅遊發展處於一種低端的狀態,不能適應旅遊需求市場的發展要求。或者是在開發過程中,偏離了鄉村旅遊的主旨,盲目的上專案,結果使鄉村旅遊地失去了鄉村味,喪失了鄉村旅遊的核心競爭力。

  2.2.2認為鄉村旅遊越土越好

  現在不僅是鄉村旅遊的開發者甚至於很多的專家都有一種誤區,就是鄉村越土越好,土得掉渣才好呢!事實上大家在鄉村旅遊的開發過程中就會發現這樣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2.2.3盲目削價競爭

  許多旅行社把降價作為主要競爭手段,報價遠遠低於成本。合理的低價策略能夠增加經濟效益,但是過度的低價營銷會導致鄉村旅遊經營的惡性迴圈,影響了旅遊企業的產品形象,損害了旅遊企業自身利益。

  2.2.4缺乏統一規劃管理

  從旅遊規劃來看,大多數鄉村旅遊的開發缺乏專項規劃,呈現無序經營,遍地開花的狀態。從管理角度看,大多數鄉村旅遊仍處在經營理念低下、片面追求利潤低迴圈局面,且由於盲目的簡單模仿,不少地區出現建築風格相似、經營專案以及管理方式的相互抄襲的商業淺層狀態,嚴重影響鄉村旅遊的發展前景。

  2.2.5品牌意識淡薄,缺乏競爭優勢

  品牌是產品和服務與消費者各種關係的總和,鄉村旅遊市場營銷必須樹立品牌意識。龍巖是中國著名的老區,具有相當豐富的紅色、綠色、金色旅遊資源,由於開發的點多面廣,鄉村旅遊缺乏統籌安排和相互協調,線路組合難度較大,鄉村旅遊與城市旅遊和傳統景區之間缺乏有機聯絡,降低了對遊客的吸引力,也就難以形成鄉村旅遊的品牌。有的知名度很高,但旅遊產品點小、面多,規模不大。比如上杭的紅色旅遊,古田會議會址、蛟洋文昌閣、才溪鄉調查報告等這些景點聞名全國,但規模小且面廣,無法形成規模。多數鄉村旅遊景區知名度不高,缺少品牌,管理者也缺乏足夠的品牌意識,也就更談不上鄉村旅遊的品牌營銷了,從而使得我市的鄉村旅遊產業缺乏應有的競爭優勢。

  2.2.6時間季節性較強,後續不足

  由於旅遊業屬於假期經濟,本身具有明顯的時間性,而農業生產又具有明顯的週期性,所以鄉村旅遊具有不可避免的季節性,導致在旅遊淡季時村民的旅遊收入得不到保障。

  3.營銷策略

  3.1鄉村旅遊的營銷

  鄉村旅遊產品是有形的物體和無形的服務的總和,它與別的產品不太一樣,對於旅遊產品來說後者更為重要。鄉村旅遊營銷首先要以品牌資產為資本,策劃專案,吸引遊客,對不同客戶應有不同的經營策略,尤其對潛在客戶應有充分的思想準備,想盡辦法開拓新市場。

  3.2對策

  任何一個知名的旅遊產品品牌都要有一套成功的市場營銷方案。鄉村旅遊產品質量和特色需要營銷活動來進行展示,以便於旅遊者從眾多的旅遊產品中順利識別;還可以發現新的市場需求,並不斷改進產品;持續的旅遊市場營銷活動也能給旅遊者和社會公眾造成強烈的視覺衝擊,進而可以在公眾中樹立並強化本鄉村旅遊產品鮮明的品牌形象。雖然我國鄉村旅遊的銷售沒有統一的標準和體系,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鄉村旅遊含義,但不論鄉村旅遊如何定位,對其品牌營銷更是重要。

  3.2.1形象營銷

  目的地形象是公眾以一個潛在或現實旅遊者的眼光對一個地區的評價,是旅遊者對一個地區的信仰、印象和想法的總和,因此,在發展鄉村旅遊時應增強形象營銷意識,注重形象塑造,個性設計以及形象傳播。

  3.2.2人員推銷

  人員推銷就是旅遊企業從業人員直接與旅遊消費者或潛在消費者接觸、洽談、宣傳介紹旅遊產品或服務,以達到促進銷售目的的活動過程。它是旅遊企業所有促銷手段中唯一利用人員所進行的最直接的促銷活動,是構成旅遊促銷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3.2.3廣告推廣

  廣告推廣就是利用任何想象得到的形式來傳播。可以在電視、廣播、報紙、雜誌、網際網路等進行廣告宣傳,還可在城市幹道懸掛路牌廣告等。

  3.2.4加強與中間商的合作

  我市的鄉村旅遊景區應該與目標旅遊市場的中間商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儘快開啟市場。

  3.2.5採用會員制

  組織旅遊愛好者沙龍和旅遊俱樂部,廣納會員,不斷舉行豐富多彩的聯誼活動,吸引旅遊者參與,宣傳鄉村魅力與文化,培養旅遊愛好,以加深旅遊者對鄉村的印象,激發旅遊者的消費慾望。

  3.2.6網路營銷

  網路營銷就是以網際網路為主要平臺進行的,為達到一定營銷目的的營銷活動。使潛在的客戶利用網際網路,通過電話、郵件、QQ等方式聯絡到旅遊目的地,將潛在客戶變成有效客戶的過程。其中可以利用多種手段,如E-mail營銷、部落格與微博營銷、網路廣告營銷、視訊營銷等。

  3.2.6.1制定搜尋引擎營銷計劃

  搜尋引擎營銷是通過***搜尋引擎***搜尋點選進入網站/網頁進一步瞭解他所需要的資訊。一般有搜尋引擎優化***SEO***、關鍵詞廣告、固定排名、競價排名四種模式。

  3.2.6.2部落格營銷

  部落格就是網路日記,簡單地說狹義的部落格,它是網上寫作的一種特有的流水記錄形式。從客戶分析入手來評估一個網站的商業價值是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手段。

  3.2.6.3微信營銷

  靈活利用所有線上線下推廣渠道,在微博、人人網等平臺的面板模板右側都加上了微信公眾號的宣傳,在其釋出的內容中也多次通過文字圖片植入***公眾號的資訊。

  4結束語

  鄉村旅遊作為一項新興產業,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現象,是城鄉人口互動、相互交流文化的橋樑。通過鄉村旅遊可以把現代化、國際化的城市文化擴散到鄉村與純樸的鄉村文化相互滲透,形成一種新興的旅遊文化,我們應抓住當前國內旅遊大發展的有利時機,從戰略高度國內旅遊業,開發應具備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眼光,以獨特的田園風光和原汁原味的鄉土文化為根本,以市場需求為依據,平衡當地經濟發展、文明進步與地方文化本真保持的重要關係,以加強鄉村旅遊發展的後勁,實現農業和旅遊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帶來廣泛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運用現代化的網路技術,加快現代鄉村旅遊的市場發展,完善市場策略,規劃和加速國內旅遊業健康發展。

  二

  千姿百態、獨具魅力的民俗文化資源使民俗文化旅遊一直備受熱捧,市場規模也在持續擴大。近年來,隨著民俗文化旅遊消費需求的悄然升級,民俗文化旅遊缺乏民俗文化內涵、產品嚴重雷同的問題日益凸顯,嚴重製約民俗文化旅遊的持續發展。本研究在對民俗文化旅遊體驗營銷核心分析的基礎上,構建民俗文化旅遊體驗營銷模式,並提出相應的實施策略,以期能夠提升民俗文化旅遊市場競爭力。

  論文關鍵詞: 民俗文化旅遊 體驗營銷 體驗激勵主題。

  從1983年山東濰坊安丘石家莊民俗文化旅遊村迎來第一批日本客人起,歷經近30年的發展,民俗文化旅遊市場與自然風光旅遊、歷史文化旅遊分庭抗禮,形成三足鼎立的競爭態勢。目前,民俗文化旅遊村鎮、民俗文化旅遊街區、民俗文化旅遊公園、民俗文化旅遊節是民俗文化旅遊的主要形式。

  民俗文化旅遊是旅遊者離開慣常住地,到異地去觀賞其民間風俗、民間信仰、民間娛樂、民間節目、民間文藝等民俗文化的活動。

  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 我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資源是民俗文化旅遊實施的基礎。而旅遊者正是需要通過對這些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的瞭解、認知、參與過程,獲得對旅遊目的地民俗文化的體驗。

  1 創造差異化體驗價值是民俗文化旅遊體驗營銷的核心。

  千姿百態、風格迥異的民俗文化資源是民俗文化旅遊市場的先天優勢資源,也使民俗文化旅遊極具特殊性。旅遊者不能直接擁有這些民俗文化資源,而是獲得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物質、精神、行為類民俗文化的旅遊體驗過程及其帶來的體驗價值。體驗價值的創造與交換是民俗文化旅遊體驗營銷的核心環節。

  不僅如此,由於旅遊次數及時間的增加, “缺乏經驗的旅遊者”比例逐漸減少,而“經驗豐富的旅遊者”以及“經驗富裕的旅遊者”逐步增加。隨之而來的,就是“水漲船高”的民俗文化旅遊體驗需求。走馬觀花式的民俗文化旅遊所帶來的“走出去、開眼界”的觀光體驗,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旅遊者。取而代之的全景式深度旅遊,旅遊者渴望通過對民俗文化的深度、全面觀賞,實現賞新、賞異、賞知需求。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旅遊經驗繼續增加,充當旁觀者的全景式觀賞也逐漸失去吸引力。參與其中,樂在其中的體驗方式,能夠帶給旅遊者更深度、更個性化、更獨特的體驗而備受青睞

  因此,隨著旅遊者對民俗文化體驗需求的不斷提升,其對民俗文化體驗價值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體驗價值的強弱、差異性大小將直接決定民俗文化體驗營銷的成敗。

  2 民俗文化旅遊體驗營銷模式建構—— 圍繞創造差異化體驗價值。

  民俗文化旅遊市場,極少數的旅遊產品擁有獨一無二的天然民俗文化資源,具有不可替代的旅遊體驗價值。像瀘沽湖女兒國旅遊景區,獨有的摩梭族、“男不娶、女不嫁”的阿夏走婚習俗、“崇母尊女”的民俗,使其旅遊體驗獨具差異性,旅遊者絡繹不絕。

  絕大多數民俗文化旅遊產品並不具備這一優勢,面臨著或大或小的同質化競爭。體驗營銷模式必須圍繞創造差異化的民俗文化體驗價值這一核心問題展開。為此,首先需要識別出特色民俗文化資源,並挖掘充實,這是創造差異化民俗文化旅遊體驗價值的基礎。其次提煉出差異化的體驗激勵主題,除吸引旅遊者之外,更重要的是為統一規劃並設計體驗過程提供依據。隨後要規劃並設計具體的體驗過程。這包括對一系列靜態、動態、互動式民俗文化資源的整合使用。還要從細節處呼應體驗激勵主題,為體驗效果錦上添花。最後,要開發能呼應體驗激勵主題,延續體驗回憶的旅遊產品。

  3 民俗文化旅遊體驗營銷的實施策略。

  3.1 識別並挖掘特色民俗文化資源。

  做好這一步工作,要有長遠的營銷眼光,不盲目跟隨民俗文化旅遊市場熱點,抵制“簡單模仿”而產生短期利益誘惑。對特色民俗文化資源的識別,可以根據“新、優、特”三點來選擇。

  具體來說,識別出的特色資源或者是最新穎的,是其他民俗文化旅遊產品所沒有的,如稀有的摩梭民族所形成的女兒國特色民俗文化。或者民俗文化資源與競爭對手相比,明顯更有優勢和吸引力。如同處廣西壯族民俗文化旅遊市場,桂林灕江地區由於是故事片《劉三姐》拍攝地,而成為體驗壯族對歌文化的首選。又或者,民俗文化資源能夠被不斷深化、延續發展,最終形成獨特旅遊體驗。

  如烏鎮西柵景區經過精心打造,成為深度體驗古樸、悠閒的江南水鄉生活的最佳選擇。識別之後,還要進一步對特色民俗文化資源進行多維度的深度挖掘,為提煉體驗激勵主題提供充實豐富的素材。

  3.2 “捨得”定位並提煉體驗激勵主題。

  即使經過識別選擇,留下的特色民俗文化資源往往還是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能夠帶來多方面的旅遊體驗價值。而要提煉差異化體驗價值,需要有“有舍才有得”的營銷定位思維,敢於捨棄特色民俗文化資源體驗價值中的絕大多數,只留下最不可能被複制、模仿、超越的體驗價值來提煉。

  最終提煉成體驗激勵主題,對民俗文化旅遊體驗價值的生動化、主題化表述,是對民俗文化旅遊體驗價值的提綱挈領式總結。

  一個鮮明獨特的體驗激勵主題,使整個旅遊體驗過程設計、細節的營造、旅遊產品的開發更有據可依,實現最大化體驗價值。

  民俗文化旅遊體驗激勵主題可以表述為一句話:在這裡,能夠得到任何地方都沒有的“XXXX”的體驗。優秀的體驗激勵主題必須要有強烈的激勵性,對旅遊者產生巨大吸引力,能夠驅使其產生旅遊或者重複旅遊行為。另外,還要有一定的競爭性,有效的區別於競爭對手。

  正是差異化的體驗激勵主題設計,使浙江桐鄉烏鎮西柵景區在競爭激烈的江南六大古鎮民俗文化旅遊市場中脫穎而出。與其他古鎮充斥著的商業化、人聲鼎沸的街道、商店相比,烏鎮西柵景區結合烏鎮特色資源提煉出獨具特色的“江南水鄉古鎮度假休閒”

  的體驗激勵主題。隨後從觀光、餐飲、購物、住宿、交通等方面統一規劃和設計,使古樸、悠閒的江南水鄉古鎮度假體驗主題得到淋漓盡致發揮。

  3.3 設計“靜態展示、動態表演、參與體驗”結合的多感官體驗過程。

  體驗激勵主題一經提煉,接下來需要圍繞其精心設計、合理安排“靜態展示、動態表演、參與互動”三種體驗環節。

  靜態展示主要包括優美的風景、建築、民俗文化展覽館、服飾等內容,能夠讓旅遊者對特色民俗文化產生最直觀的瞭解和認知。

  動態表演則是以歌舞、戲劇、人員演示的方式對生活、生產、社交、宗教信仰、文藝等具體風俗文化內容進行呈現。生動活潑的動態表演感染力較強,能加深旅遊者對民俗文化的深度理解,帶來有聲有色的深度審美體驗。參與體驗則是設計一些能夠讓旅遊者直接參與其中的民俗文化活動。身臨其境的參與能夠使旅遊者產生樂在其中的體驗感受,產生最強的愉悅感。

  三種不同形態的體驗環節的比例安排,往往影響旅遊者最終體驗價值的大小。靜態展示佔太高比例的話,容易降低旅遊者興趣,難以產生較深刻體驗價值。與此相比,動態表演和參與體驗環節,由於生動、真實、情景化而能刺激旅遊者產生強烈的體驗感受,產生的體驗價值較高。因此,要想實現最大化的體驗價值,較為合理、易於操作的比例安排是“三分靜態展示,四分動態表演、三分參與體驗”。當然,隨著旅遊者體驗需求的繼續提升,對參與體驗環節比例還可以再增重。

  除此之外,體驗過程的設計還要圍繞體驗激勵主題,有意識的融入多感官的體驗刺激。“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視覺刺激往往引發的震撼和記憶效果最強。因此無論靜態展示,還是動態表演以及互動體驗環節,要從色彩、佈景、服飾、裝飾物、人物等各方面精心設計,製造出真實生動、美輪美奐的視覺感受。同時,運用特色方言、音樂、戲曲營造氛圍,為旅遊者提供“入鄉隨俗”運用方言交流的情景和機會,能夠大大提升旅遊者參與度,使旅遊過程變得生動有趣。“民以食為天”,特色飲食文化的展示與體驗必不可少,從“飲食”中獲得的味覺體驗,更能使旅遊者念念不忘。

  對體驗過程的整體設計而言,形式越豐富多彩、跌宕起伏,感官體驗越有滋有味,帶給旅遊者的體驗刺激就越大,整體效果也就越突出。

  在此方面,雲南香格里拉藏民家訪民俗文化旅遊體驗過程的設計頗具啟發意義。藏民家訪體驗過程始於旅遊大巴,除導遊繪聲繪色地講述藏民文化習俗外,還會教旅遊者表達情感的“呀嗦,呀嗦,呀呀嗦”藏族方言,以及表達喜悅的跺腳。到藏家門口,參與互動式體驗環節接踵而至,旅遊者一一接受主人敬獻哈達並喝下青稞酒才上樓。而在觀賞藏民表演歌舞中,利用“呀嗦,呀嗦,呀呀嗦”和跺腳表示讚歎。隨後,旅遊者學做糌粑、喂吃糌粑,最後和藏民共同圍著吉祥的柱子跳鍋莊舞,整個藏民家訪體驗氣氛達到白熱化程度。靜態展示營造出體驗氛圍,動態表演點燃體驗熱情,參與互動釋放體驗激情,藏民家訪有效的使旅遊者獲得終身難忘的體驗價值。

  3.4 巧妙設計情景式的參與體驗環節。

  參與體驗環節,是提升旅遊者體驗價值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伯德·施密特的體驗營銷理論指出,體驗營銷過程就是體驗表演的過程,消費者渴望扮演角色並參與演出。[3]因此,當靜態展示和動態表演是讓旅遊者充當觀眾“看過癮、聽過癮、吃過癮”,那麼通過參與體驗環節的設計,則能讓旅遊者通過直接參與而“演過癮”。

  1情景式參與體驗環節的設計類似情景式戲劇,既需要設搭建舞臺、設定場景,還需要有表演主題並設定相關的角色。具體的設計過程,根據操作難易程度以及旅遊者參與程度有所側重。如果需要滿足大多數或者全部旅遊者的參與要求,那麼可以設計內容較少、容易控制、過程相對簡單的體驗活動,如旅遊者參與特色產品的生產過程,或旅遊者參與某一民俗文化表演活動等形式。像藏民家訪中,提供材料,讓旅遊者現場動手製作糌粑,或藏民帶領遊客共同跳“鍋莊舞”,雖然簡單但是體驗效果不俗。

  當然,增強體驗價值的最佳方法是設計情景式的參與體驗活動,即根據體驗主題,精心選擇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活動、事件、過程,讓部分或者旅遊者全部參與其中親身演繹。這要求事前設定好互動活動的主題、流程、角色安排,並準備包括場景、道具、裝置、服裝等在內的設施,同時做好現場的控制安排。像雲南大理旅遊的“ 掐新娘”“、背新娘”婚慶活動,男女遊客分別充當“新娘”“、新郎”,在經驗豐富的主婚人帶領下體驗獨特的白族婚俗文化。

  3.5 做好細節,強化體驗效果。

  “細節決定成敗”,在旅遊體驗過程中,細節往往更容易影響旅遊者感受,增強或減弱體驗效果。在涉及吃、住、遊、乘、導、購所有方面的民俗文化旅遊體驗過程中,整體環境衛生是否乾淨整潔的細節問題往往會對旅遊者體驗滿意度產生較大的影響。其中,合理佈置景區遊覽路線、合理安置足量的休息座椅、安排乾淨且數量合適的洗手間、安置足量且位置合理的垃圾回收箱、設計與環境協調的路標及景點介紹牌是最容易打動旅遊者的細節,尤其需要注意。另一個影響旅遊者體驗價值高低的細節是整體服務水平,需要投精力和時間,對包括導遊在內的相關旅遊服務人員經過長期、嚴格的營銷訓練,還需要根據旅遊者需求儘可能提供多樣化的服務。

  此外,對最佳旅遊人員數量控制的小細節也會影響旅遊者的體驗感受,影響體驗效果。過度擁擠,缺乏組織不但使遊客失去遊覽和參與的興趣,更會給整體環境衛生整潔、服務水平帶來嚴峻考驗。稍有不慎,就極容易使旅遊體驗的效果大大折扣。拿筆者經歷的香格里拉“藏民家訪”和瀘沽湖摩梭族“篝火晚會”兩個類似的旅遊專案比較,正是兩者人陣列織的差異導致體驗感受和價值大相徑庭。藏民家訪以藏民家庭為單位,一家一晚上就接待幾十個人,場面易於控制和管理,氣氛也能夠充分調動,效果較好。但摩梭篝火晚會是在容納五六百人的場地進行,顯得擁擠雜亂,參與環節也組織無序,使旅遊者興趣全無,很多遊客甚至提前離場。

  3.6 開發能呼應體驗主題的特色旅遊產品。

  對於旅遊者而言,旅遊購物是旅遊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旅遊體驗的回憶和延續。然而面對琳琅滿目的旅遊產品,旅遊者卻往往難以買到稱心如意旅遊產品,因為旅遊產品往往毫無特色,千篇一律。沒有意識到旅遊產品是體驗營銷有機延續,缺乏針對性的開發是問題根源所在。

  毋庸置疑,旅遊產品能夠為旅遊所在地帶來直接經濟收入,然而經濟收入的持續增長則有賴於特色旅遊產品的開發。要根據民俗文化體驗激勵主題,選擇最能代表當地民俗文化特色的產品進行深度開發。像廣西壯族自治區靖安縣,精心選擇繡球作為特色旅遊產品深耕細作,不僅形成了完整的繡球產業鏈,更創造出獨特的壯族“繡球”文化體驗價值,在壯族民俗文化旅遊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贏得巨大的經濟效益。[3]

  此外,對旅遊產品還可以從整體上佈局,對購物點進行數量控制,同時對購物產品的種類進行規劃,避免同質,製造錯位競爭。烏鎮西柵景區從呼應“ 江南水鄉古鎮度假休閒”的體驗主題出發,通對購物點數量及產品種類的統一佈局、管理,不僅避免像競爭對手一樣變成喧鬧非凡的“商業古鎮”,而且差異化的旅遊產品吸引旅遊者爭先購買。

  除此之外,如何將交通運輸業、餐飲業、住宿業等配套行業納入民俗文化旅遊體驗營銷過程,共同創造出最大化的旅遊體驗價值也值得進一步探討。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