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九九重陽節的手抄報內容

  重陽將至,滄海一粟,九九迴歸。九九重陽節的手抄報代表的是思念之情,祝福一之意。下面由小編與大家分享九九重陽節的手抄報內容,希望對你有用!

  九九重陽節的手抄報內容欣賞

  九九重陽節的手抄報內容:重陽節的意義

  重陽節的過法有很多種,但形式並不是最重要的:單位發的錢只是意思意思,社群的歌舞肯定達不到專業的水準,兒女帶老人出去旅遊也未必玩得出什麼名堂,累心累人的居多……重要的是我們透過這些不同形式,看到的是一種敬老、愛老、孝老的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至於採訪中有人半開玩笑地說:“不過也是一種過法嘛!”記者只好持保留意見了。

  我們中國人是一個有著尊老傳統的群體,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詩經》中,就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的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更是膾炙人口。而現階段,大量老年人口的增加,“未富先老”的社會壓力,賦予了文化色彩濃郁的重陽節更多更沉重的現實意義。

  不管怎麼說,重陽節只有一天,就像廖主任說的那樣,我們不能指望在一天的時間裡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只有以此為契機,形成長效機制,從制度上加以保證,從風氣上加以影響,從觀念上加以調整,這才是重陽節真正的意義。

  中秋前夕,傳來我國端午節榮登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佳訊。

  約有2000年曆史的重陽節,曾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民俗節日,上至宮廷皇族下至平民百姓,都要在這一天登高飲酒、賦詩賞菊,舉國同慶、萬民同歡。在今天,重陽節又承載著超過1.49億的60歲以上的老人、佔全國人口11.3%比例的一個銀髮社會。政府將它定為“老人節”、“敬老日”。

  既然是一個全民敬老的節日,就需要創造一個全民表達敬老、愛老的環境和條件,但就多年來的現狀而言,重陽節特殊的節日功能並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調查顯示,過半的年輕人不知道重陽節在哪天,不知道重陽節的特殊意義,更不知道“重陽節”與“敬老日”同為一天。絕大多數傳媒在重陽節那天報道的中心話題是“工會”、“領導”“送溫暖”,“看望孤老獻愛心”。而大部分老年人對重陽節的期待僅僅是單位的“慰問”。重陽節僅僅成為單位退管會一年一度的“一項工作”。調查還尷尬地顯示,假如重陽節不在週六、週日,人們不可能請假去看望父母、祖父母,當然更談不上在這一天陪同父母外出走走。

  筆者認為,要使今日之重陽節真正實現其作為一個有特殊意義的節日,突出其歷史內涵,彰顯其文化功能,就在於將重陽節列為“國定假日”——在重陽節到來的這一天,全民放假,使兒女能夠放下工作探望父母,兒孫可以暫停學習問候爺爺奶奶,鄰家的孩子可以知道樓下的阿婆要過節了。這其實正是一種家庭的和諧、鄰里的和諧、社群的和諧乃至整個社會的和諧。倘若重陽節作為國定節日,就有機會與週末相接,形成一個三天的小假期,特別適合探親訪友,或作短途旅遊。而重陽節外出登高遊樂的傳統節日特點,也正是現代旅遊的最基本的要素,是任何其他傳統節日無法比擬的。

  前幾年,“兩會”中不斷有代表、委員提出將傳統節日清明、端午、中秋定為國家法定假日,卻將“重陽節”遺漏了。重陽節是中華民族創造的文化財富,只有先設為國定假日,才可能讓年輕人記住這個節日並關注它的內涵。一味指責年輕人“崇洋節”是不客觀的。從清明、端午、中秋這兩年的受關注程度來看,也證明了這一點。

  重陽節在國外也是一個有影響的節日,日韓東南亞,至今還或多或少地保留著一些民風古蹟,沒準兒哪天某國再來一個“申遺”,教我們愧對祖先愧對子孫。對鄰國的民俗文化考察證明,重陽節及其相關的文化遺產比我們傳承得好。 “端午”之爭是前車之鑑,重陽節不是沒有可能重蹈覆轍。

  九九重陽節的手抄報資料:海南重陽節習俗

  盤點海南各地重陽習俗:年年重九慶日月奉天長文昌銅鼓嶺是重陽登高好去處。

  即將到來的10月5日是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重陽”又稱“重九”,古代人將九定為陽數,九月初九,九九相重,所以稱做重陽。在內地,重陽節有登高遊覽、飲酒賞菊、佩插茱萸、蒸吃重陽糕等傳統習俗。那麼,海南的重陽節又有著什麼樣的風俗習慣呢?這幾天,記者通過走訪民間老人,從各地挖到不少有意思的傳統風俗和節日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