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牡丹皮功效與作用

  牡丹皮是常見的中藥一種,那麼你知道是什麼嗎?下面小編給你詳細的介紹,一起來了解吧!

  是什麼?

  1.溫毒發斑,血熱吐衄。該品苦寒,入心肝血分。善能清營分、血分實熱,功能清熱涼血止血。治溫病熱入營血,迫血妄行所致發斑、吐血、衄血,可配水牛角、生地黃、赤芍等藥用;治溫毒發斑,可配梔子、大黃、黃芩等藥用,如牡丹湯***《聖濟總錄》***;若治血熱吐衄,可配大黃、大薊、茜草根等藥用,如十灰散***《十藥神書》***;若治陰虛血熱吐衄,可配生地黃、梔子等藥用,如滋水清肝飲***《醫宗己任篇》***。

  2.溫病傷陰,陰虛發熱,夜熱早涼、無汗骨蒸。該品性味苦辛寒,入血分而善於清透陰分伏熱,為治無汗骨蒸之要藥,常配鱉甲、知母、生地黃等藥用,如青蒿鱉甲湯***《溫病條辨》***。

  3.血滯經閉、痛經、跌打傷痛。該品辛行苦洩,有活血祛瘀之功。治血滯經閉、痛經,可配桃仁、川芎、桂枝等藥用,如桂枝茯苓丸***《金匱要略》***;治跌打傷痛,可與紅花、乳香、沒藥等配伍,如牡丹皮散***《證治準繩》***。

  4.癰腫瘡毒。該品苦寒,清熱涼血之中,善於散瘀消癰。治火毒熾盛,癰腫瘡毒,可配大黃、白芷、甘草等藥用,如散***《本草匯言》***;若配大黃、桃仁、芒硝等藥用,可治瘀熱互結之腸癰初起,如大黃牡丹皮湯***《金匱要略》***。

  中藥牡丹皮的基本資訊:

  【名稱】:牡丹皮

  【英文名】:Tree Peony Bark

  【拼音】:Mǔ Dān Pí

  【別名】:丹皮、粉丹皮、洛陽花、條丹皮。

  【藥材類別】:枝葉/樹皮類

  【性味】:辛苦;涼;微寒。

  ①《本經》:味辛,寒。

  ②《滇南本草》:性寒,味酸辛。

  ③《本草備要》:辛甘,微寒。

  【歸經】:入心、肝、腎經。

  ①《珍珠囊》:手厥陰、足少陰。

  ②《綱目》:手足少陰、厥陰四經。

  ③《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經。

  【入藥部分】:牡丹採挖後,刮取根皮,晒乾入藥

  【產地和分佈】:生於向陽及土壤肥沃的地方,常栽培於庭園。全國各地多有栽培供觀賞。分佈河北、河南、山東、四川、陝西、甘肅等地。

  【形態特徵】:

  牡丹 落葉小灌木,高1-2m。根粗大。莖直立,枝粗壯,樹皮黑灰色。葉互生,紙質;葉柄長5-11cm,無毛;葉通常為二回三出複葉,或二回羽狀複葉,近技項的葉為三小葉,頂生小葉常深3裂,長7-8cm,寬5.5-7cm,裂片2-3淺裂或不裂,上面綠色,無毛,下面淡綠色,有時被白粉,沿葉脈疏被短柔毛或近無毛,小葉柄長1.2-3cm;側生小葉狹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4.5-6.5cm,寬2.5-4cm,2-3淺裂或不裂,近無柄。花兩性,單生枝項,直徑10-20cm;花梗長4-6cm;苞片5,長橢圓形,大小不等;萼片5,寬卵形,大小不等,綠色,宿存;花瓣5,或為重瓣,倒卵形,長5-8cm,寬4.2-6cm,先端呈不規則的波狀,紫色、紅色、粉紅色、玫瑰色、黃色、豆綠色或白色,變異很大;雄蕊多數,長l-1.7cm,花絲亦具紫紅等色,花葯黃色;花盤杯狀,草質,頂端有數個銳齒或裂片,完全包裹心皮,在心皮成熟時裂開;心皮5,稀更多,離生,綠色,密被柔毛。蓇葖果長圓形,腹縫線開裂,密被黃褐色硬毛。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g;或入丸、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