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小班育兒知識

  新生孩子初入幼兒園感到恐懼很正常。是因為孩子一下子由家庭環境、熟悉的親人到陌生的幼兒園和不熟悉的老師,幼兒的心裡會沒有安全感往往通過哭鬧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抗議”。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培養你的寶寶成長有所幫助。

  篇一

  該如何讓寶寶開心的入園

  孩子初入幼兒園感到恐懼很正常。是因為孩子一下子由家庭環境、熟悉的親人到陌生的幼兒園和不熟悉的老師,幼兒的心裡會沒有安全感往往通過哭鬧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抗議”。那麼,該如何能讓寶寶開開心心的入園呢?相信這是每一個家長都關心的問題,既然我們已經知道了孩子入園時哭鬧的原因,那我們就需要先為孩子建立起安全感開始。

  一、 建議父母在入園前,可以帶著孩子到所就讀的幼兒園附近散步活動,如果幼兒園允許,還可以到園中的活動場地進行玩耍,暗示孩子“這裡有許多好玩的”,“以後要做幼兒園的好寶寶”等,這樣孩子正式入園時,就會減少對新環境的陌生感和不適應感。

  二、對寶寶做一些積極的暗示,比如有的父母告訴孩子:“寶寶這幾天真乖,我們過兩天到幼兒園去”,或者告訴孩子“幼兒園裡也有許多跟你一樣乖的好寶寶,我們去找他們玩好不好啊?”之類的話。這樣的鼓勵對孩子有很積極的影響。家長可利用入園和離園時間,認識本班的一個或者幾個小朋友,互相介紹後,鼓勵孩子在一起,拉拉手,玩一玩。另外,老師也是孩子的新朋友。開學前幾天,家長可利用離園時間和老師交談,增強孩子上幼兒園的信心。

  三、引導寶寶與幼兒園裡老師跟小朋友交往互動。讓寶寶相信老師就像媽媽一樣可以保護自己,像爸爸一樣愛自己,當寶寶有了意識,有了熟悉的夥伴,寶寶的分離焦慮症就會消退,從而願意上幼兒園學習。需要知道的是,寶寶越早入園越好,剛入園的幼兒特別希望家長早點來接,體驗與家長團聚的欣慰,否則,孩子會產生孤獨、失落、甚至有被人遺忘的感覺,使孩子產生恐懼心理,更怕上幼兒園。

  四、要及時瞭解寶寶進入幼兒園之後的心理感受,幫助寶寶消除一些焦慮的情緒問題。孩子進園後,發現老師的焦點不像家人一樣在自己身上,失寵了,小心靈受打擊,有失落感。適應群體生活是一個過程,也是需要時間調節的。不少幼教專家都會表示,在孩童階段,安全感是最重要的,0-6歲階段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是最為核心的關鍵所在。這個安全感不僅讓孩子覺得他所生活的環境是安全,更重要的是與父母之間關係上的安全感。當孩子認識到這個與父母的安全感是長遠性的穩定的,入園分開只是暫時性的,孩子就不會哭了。

  總結:相信很多媽媽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孩子剛上育兒園的時候會哭會鬧,其實這是孩子突然間失去了安全造成的。所以,在送孩子進幼兒園的時候,可以先帶孩子去幼兒園參觀一下;然後對寶寶講一些積極的話來暗示他。時間一久孩子的那種恐懼就會消失的,就會慢慢的喜歡上幼兒園。

  篇二

  怎樣幫孩子在生活中保持儀表

  一個人的儀表在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它往往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精神狀態,一個人的德才學識也是通過外在的儀表表現出來的。同樣的,爸爸媽媽也可以通過保持孩子的儀表,使孩子看上去更優雅。

  儀表是人的舉止風度的外在體現,包括人的容貌形體、舉止姿態、服飾風度等方面。一個人的儀表不僅體現他對他人和社會的尊重,也表現出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和對生活的熱愛。儀表端莊、衣冠整潔會讓人覺得這個人熱情好客,是值得依賴的;反之,就會給人不禮貌的感覺,甚至讓人覺得很討厭。同樣的,也沒有人喜歡和邋邋遢遢的孩子交朋友。

  1、 保持衣飾的乾淨整潔

  衣服髒了一定要及時換洗,釦子掉了要及時縫好。衣服樣式應該以簡單樸素為主,寬鬆而輕便,這樣能夠讓孩子有充分的活動餘地。不需要過分的華麗,也不需要太多的裝飾物。有時候太複雜的衣服反而不利於保持衣服的乾淨和整齊,飾物太多又會影響自然美。

  2、 告訴孩子要注意衛生

  爸爸媽媽一定要告訴孩子勤洗澡、勤洗臉,並且注意洗掉眼角、鼻孔、口角的分泌物。指甲要經常的修剪,頭髮定時處理,不要讓自己變得蓬頭垢面或者體味燻人。要讓孩子知道換衣服,消除身體異味是每個人都應該自覺做好的。

  3、 口腔衛生

  口腔衛生也是個人儀容儀表整潔的重要內容。要注意保持牙齒清潔,在和人說話之前切忌不要吃蔥蒜等有刺激性氣味的食物,也不要當著客人的面嚼口香糖。有口臭困擾的應該及時就醫,養成早晚刷牙和飯後漱口的好習慣。

  良好的儀態是一種修養,並且與容貌和身材相比,儀態是更深層次的美。容貌美只屬於幸運的人,而儀態美更多往往屬於出色的人。因此,儀態美是更具有魅力的。為了維護孩子的形象和自我,父母有必要教給孩子修飾自己的儀容儀表。

  篇三

  剖析寶寶上幼兒園哭鬧的原因和心理

  孩子上幼兒園了,做父母的最關心的是在學校過得開不開心?吃得好不?和小朋友相處得好不?老師是否能耐心的教導孩子等等問題,如果在幼兒園哭了,很做父母的就會很緊張,擔心自己的孩子在學校受同學欺負了,或老師對孩子不好其實,孩子還小,哭鬧是非常正常的,不一定是受到了什麼傷害和委屈,也不是不開心,那麼寶寶上幼兒園哭鬧心理反映出來的心理是什麼呢?

  幼兒常不知如何應對負面情緒

  很多心理有問題的成年人都是因為幼兒時期的情緒問題長期得不到正確處理和疏導而引起的。孩子由於年齡小,在和同齡小朋友或大人交流時,會常常顯得不自在和緊張,不懂得處理心理的衝突,如果這種衝突和矛盾長期得不到疏導,就會對孩子心理產生負面影響,最明顯的影響到是成年後對自己的心理情緒不能很好的地把握。

  有這樣一個例子,有一個小女孩脾氣非常暴躁。他媽媽說孩子是遺傳了爸爸和爺爺的壞脾氣。但在給這名小女孩諮詢時心理醫生髮現,小女孩的媽媽常常因為小事批評她,導致小女孩一直無法面對自己的小小失誤和負面情緒。而爺爺和爸爸為小事常發脾氣,家人也常為一些小事發脾氣導致小女孩習慣了用發火或大哭來表達自己所有的負面情緒。

  幼兒並非什麼都不懂

  目前中國對兒童情緒健康與社會能力發展的課程資源開設有限,大多數父母只關心孩子語言能力、智力和體質的發展,而輕視了孩子的情緒與社會能力的健康發展。很多父母千萬都認為孩子太小,什麼都不懂,除了關注孩子智力發展外,更要關心幼兒的內心衝突,這些衝突常會從孩子的生活細節中體現出來。父母可從孩子心理細節入手,及時處理孩子不良情緒和心理衝突,讓孩子心理從健康方面發展。

  家長應注意聆聽孩子內心感受

  孩子的情緒與心理健康很大程度上代表著現代人的健康狀況,現在的孩子從三歲開始就提前被父母送入了幼兒園學習培養,這種情況下,孩子的內心內心情感與感受更需要父母的重視與聆聽。這樣的教育和關心才能讓孩子今後正確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

  父母或老一輩子的人的行為常常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在家中和孩子相處時,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給孩子創造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平時除了關心孩子的智力發展外,更需要關注孩子的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