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柔道的奧運之路和歷史介紹

  柔道是一項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競技比賽,柔道起源於1882年的日本古代的武術柔術。柔道是由日本人嘉納治五郎改良自日本古武道柔術而發展出來的一套運動。他同時還是一位博學家和教育家。下面小編帶你瞭解一下柔道的奧運之路和歷史介紹,歡迎閱讀。

  柔道的奧運之路

  柔道第一次在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始比賽是在1932年洛杉磯舉行的第10屆奧林匹克運動會比賽場地,這次柔道比賽是一次柔道示範,由日本人嘉納治五郎與大約200名柔道學生給了示範。1964年第18屆東京奧林匹克世運會正式成為了男子的獎牌專案。 柔道在1988年成為了女子的奧林匹克體育示範專案。四年後正式成為女子的奧林匹克體育獎牌專案。

  柔道的歷史介紹

  1911年,日本政府開始協助推廣柔道至全國,並正式列為學校體育課程之一。柔道以“精力善用”“自他共榮”為基本理念,並以鍛練及教育身心為目的,而非單純以競技勝負為目標,正如嘉納治五郎於講道館的遺訓:“柔道是最有效使用身心之道。其修行是以攻擊防禦的練習來鍛鍊休養身體精神,並體會該運動的精髓。如此來完成大我並對世界有所補益,乃柔道修行的最終目的。”現時柔道已於全球各地普及

  柔道技戰術

  柔道的攻防技術分為立技***站立技術***,寢技***倒在地上的翻滾角鬥技術***,以及防身自衛擊打對方的擋身技。現在柔道比賽中已不準使用擋身技。

  立技分為站立不倒的投技和主動倒地的捨身技。立技又分為:①手技,主要用手臂的技術。如“浮落”,即用兩手把對方拉倒。②腰技,主要用腰背把對方摔倒。如“大腰”,就是抱住對方軀幹,把對方背到背上摔下去。③足技,主要是用腿腳把對方摔倒。如“內股”,就是用腿把對方挑起來摔下去,再如“送足摔”,就是用腳把對方踢倒。捨身技分真捨身技和橫舍身技。真捨身技是施技者主動先倒下,背部著地,然後再製服對方。如“巴投”就是施技者先向後倒,兩手拉著對方,用腳蹬對方的腹部,使受技者從施技者身上翻滾過去,倒在墊上。橫舍身技是施技者身體先側倒,再把對方摔倒,如“浮技”。

  寢技分為固技、絞技、關節技。固技是把對方的背部按壓在墊子上,使之不能逃脫,而施技者保有行動自由。如果施技者的腿被對方的腿夾住,則不算使用固技成功。如“橫四方固”就是施技者跪在仰臥的受技者體側,抱壓住對方。絞技是兩人倒在墊子上,用手臂或柔道服勒絞對方的頸部使之窒息而認輸***以拍擊墊子動作示意***。關節技是倒在墊子上,逼迫對方的肘關節,使之疼痛而認輸。關節技只許應用肘關節。

  學習柔道的好處和學習要點

  戰術是根據比賽雙方的具體情況,正確的分配力量,充分的發揮自己的所長,限制對方的特長,而採取合理有效的策略與行動而戰勝對方。

  戰術訓練是運動訓練中的重要內容,一個運動員的比賽成績,除了取決於身體訓練、技術訓練、心理訓練水平以外,還取決於戰術訓練水平。

  戰術的作用在於把運動員以獲得的身體、技術、心理等訓練成果,根據比賽雙方的具體情況綜合運用與發揮最有效最大的戰鬥。

  在對抗性專案中,比賽雙方始終貫徹著發揮與反發揮,制約與反制約的劇烈鬥爭,雙方為了力爭主權,總是一方為圖發揮自己的技術特長,測量自己的弱點。同時又要努力去限制對方的特長,擴大對方的弱點,這些意圖是通過戰術的合理行動,抑彼之長,使敵方之短而實現。

  現代柔道比賽日趨緊張劇烈,對抗拼搏越來越凶,有時比賽雙方實力在旗鼓相當,勢均力敵的情況下,正確運用戰術,減少體力消耗,減少勞動,對奪取比賽的勝利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在這種情況下,比賽勝敗往往取決於戰術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