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最新時間管理的案例分析

  時間管理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已經出來工作的人來說,合理的時間管理有利於我們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最新時間管理的案例分析相關內容,歡迎閱讀!

  時間管理案例分析

  剛見到汪老師時,他的神情還有些疲憊,走上講臺手執話筒後,他就像打了雞血似的馬上振作起來,手勢不多,話語卻擲地有聲。習慣於公眾演講的汪老師,在這個不大的會議室中,依然閃爍著明星的光芒。他覺得談“從時間管理到精細化管理”的主題太大太空,只想從德國回來的感受和個人時間管理的一些方法兩方面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

  德國人的時間管理

  汪老師每年都會去一次德國,去兩次日本,他說:“因為我一直研究精細化管理,我認為精細化管理這個世界上只有四個國家做的最好,第一是德國,第二是日本,第三是新加坡,第四是以色列,這四個國家精細化做的最好,美國都不算,美國主要是創新優勢比較明顯。”

  從德國考察角度的表層來看,德國主要表現在:工業化程度比較高、產品質量比較高、科技含量比較高、產品售價比較高,這是表面上看。但是往深處看就不是這麼回事。汪老師認為深層次看,德國有四個特點值得我們關注:

  第一,從業者素質高。

  這是大家都承認的。非常明顯的一個現象,德國員工最反感別人說他做事做不到位,他認為這是很大的恥辱。德國人非常在乎你說他工作做得不透,他真正能做到職業不分高低貴賤。這個國家每一個人都是站在對自己工作熱愛的角度做一件事情,而且輕易不願意改行。比如說我是簡單的漆牆的,他就願意漆一輩子牆,不去想別的,主要是幹好這個事本身就足夠了。

  第二,德國整個社會的法制化程度很高。

  第三,德國的標準化推行特別早。

  德國1883年前後開始推行標準化,100多年前開始標準化,所有事情都有非常精確和嚴格的標準來。舉個很小的例子,德國馬桶就兩個規格,A型和B型。B型的馬桶比A型馬桶大兩毫米的圈,舊馬桶壞了拆掉就會把周邊的地面磚破壞一點點,B型馬桶往上一套就把破壞的邊正好壓住,就看不出是換過的。在德國很多細節讓我很震撼,比如馬桶裝在牆裡面,非常相信自己不會壞,中國根本不敢這麼做。你們簡單的看,德國的門、窗,你幾乎看不清楚哪是門縫,看不清楚這個縫,每一塊地面磚、牆面磚,肉眼看不出它們之間的差異。什麼都做的特別到位,簡單的事也一樣做透。

  第四,德國的務實教育。

  關於德國人時間管理,汪老師分享了兩個小案例。

  第一個案例,歌德的時間。歌德當年有一個習慣,每天早晨六點鐘起來散步。當他走到某一個鄰居窗戶前面,這個鄰居就會根據這個時間來對錶,比如說現在是六點十三分,每天早晨這個時候一定對錶,絕對不會錯,因為那時候表還沒有那麼精確,所以就根據歌德到窗戶前面的時間來對自己的鐘表。後來有人問歌德為什麼要這麼做,連散步都這麼精確?歌德說,我要給德國人民一個規範。中國有多少知識分子有這種心胸?用自己的行為帶動整個民族的習慣,改造民族的文化?我們確實不願意這麼做,當然我也沒有做到。

  還有一個例子,這次我跟一幫德國朋友出去玩,他們不僅僅非常清晰的確定集合時間和地點,而且上車時間、到達時間、住店時間,甚至每一個人什麼時候沖涼都明確規定。一旦有事隨時都可以啟動,不會因為有一個人正在沖涼而不能行動。非常休閒的事情,他們也非常嚴格的執行時間管理。

  去除“惰”性

  馬克思說過,“人類社會的一切節約,歸根結底是時間的節約。”我們的時間其實是我們自己的生命,管理時間就是管理生命,這當然大家都熟悉。但是事實上,我們真正從管理時間的角度,我們重視的程度是很不夠的,因為中國人很容易“惰”。“常人因惰而慵,才人因傲而敗。”常人就是普通人,因為惰性就變得平庸。惰和懶是什麼區別?懶是主觀是不想做事;惰是主觀上想做,但是最終仍然沒有做。絕大多數都有惰的毛病,深圳幾乎沒有懶人,但是深圳“惰”的人並不少。

  “惰”表現在推辭、拖拉和忘卻三種表現形式。很多人都會犯這個毛病,這樣一來時間管理就非常不到位。

  汪老師在書說過,“但凡有成就的人總是有幾分自虐精神。”要給自己一些強制,如果總是隨波逐流,漂到哪裡算哪裡,這就完了。任何有作為的人或者試圖有作為的人都不希望以悠閒的方式處理自己所有的時間,會給自己很多壓力。我們的壽長取決於時間把握的好壞。

  態度+方法

  最後,主持人吳思寰女士把汪老師的整個演講總結為時間管理的“態度+方法”,首先是我們要有警覺的態度,從大的範圍講,要從民族特性、文化風格瞭解我們自己的侷限性和特性,然後還要了解隨時有問題發生要警覺到這個問題的發生。第二是要有靈活的態度,汪老師用柔性來定義它。第三的態度應該是堅持的態度,有時候要靠我們的意志力,有時候要對自己狠一點,汪老師說是自虐的風格。還有一種態度是超脫的態度,要看的更遠一點。

  從方法上講就是:一要是拒絕時間的浪費,二是放權,三是學會說“不”,不管是生活的瑣事還是不值得的事情;四是高效的利用時間,五是使用各種各樣的工具強制自己,六是對事情的優先順序做一個劃分。

  汪老師曾經給女兒講過一個公式,“幸福=能力÷慾望”。人的幸福是一種認識,這種認識取決於兩個引數,一個是能力,一個是慾望。一個人如果把慾望降低,能力不變也是很幸福的。要不然,能力遠遠大於慾望,當然讓自己不幸福。汪老師希望每個人都能保持很好的幸福感,他的時間使用效率就會更高。

  時間管理的故事

  一位富翁買了一幢豪華的別墅。從他住進去的那天起,每天下班回來,他總看見有個人從他的花園裡扛走一隻箱子,裝上卡車拉走。

  他來不及叫喊,那人就走了。這一天他決定開車去追。那輛卡車走得很慢,最後停在城郊的峽谷旁。

  陌生人把箱子卸下來扔進了山谷。富豪下車後,發現山谷裡已經堆滿了箱子,規格式樣都差不多。

  他走過去問:“剛才我看見你從我家扛走一隻箱子,箱子裡裝的是什麼?這一堆箱子又是幹什麼用的?”

  那人打量了他一番,微微一笑說:“你家還有許多箱子要運走,你不知道?這些箱子都是你虛度的日子。”

  “什麼日子?”

  “你虛度的日子。”

  “我虛度的日子。”

  “對。你白白浪費掉的時光、虛度的年華。你朝夕盼望美好的時光,但美好時光到來後,你又幹了些什麼呢?你過來瞧,它們個個完美無缺,根本沒有用,不過現在……”

  富豪走過來,順手打開了一個箱子。

  箱子裡有一條暮秋時節的道路。他的未婚妻踏著落葉慢慢走著。

  他開啟第二個箱子,裡面是一間病房。他的弟弟躺在病床上等他回去。

  他開啟第三隻箱子,原來是他那所老房子。他那條忠實的狗臥在柵欄門口眼巴巴地望著門外,已經等了他兩年,骨瘦如柴。富豪感到心口絞疼起來。陌生人像審判官一樣,一動不動地站在一旁。富豪痛苦地說:“先生,請你讓我取回這三隻箱子,我求求您。我有錢,您要多少都行。”

  陌生人做了個根本不可能的手勢,意思是說:“太遲了,已經無法挽回。”說罷,那人和箱子一起消失了。

  時間管理的有效方法

  一、時間管理的主要方法

  1.帕累託原則在時間管理中的運用

  在有限的時間和資源下實現目標最大化,是高效管理者工作的重要原則。 時間是實現目標的重要因素之一,為了對高效管理者的時間進行更好地管理,我們引入帕累託原則。 帕累託原則又稱做重要的少數、微不足道的多數,或80對20定律、猶太法則等,是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由義大利經濟學家及社會學家帕累託提出的,最初是用於經濟領域中的決策。 這一原則是說在任何一組東西之中,最重要的通常只佔其中的一小部分,因此對於重要但只佔少數的部分必須分配更多的資源,更注重對它的管理。 在時間管理中運用帕累託原則有助於應付一長列有待完成的工作。 將一大堆需要完成的工作列出優先次序,把最應優先完成的作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各花上一段時間集中精力把它們完成。

  只有這樣,那些看起來可能是無法一一完成的工作才能通過我們所完成的那幾件重要工作而得到解決,獲得最大的收益。

  2.“座標法”在時間管理中的運用

  一個人在同一時間處理兩個以上的任務是件極為困難的事情,一直保持高效更是難上加難,因此管理者應把時間花在重要的、必須做的任務上,而不是那些並非必須要做的事情之上。

  如果以“輕—重”為橫座標,“緩—急”為縱座標, 我們可以建立一個時間管理座標體系見圖把各項事務放入這個座標體系! 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類別:重要且緊急、重要不緊急、緊急不重要、不重要不緊急。

  我們通常會把緊急的事情放在第一位,這不是管理時間的有效辦法。在最初,我們可能會重視事情的重要程度,做的是“重要且緊急”的事情,但應避免習慣於“緊急”狀態,否則,我們會不由自主地喜歡上“到處救火”的感覺,把自己當成“救火隊員”,轉而去做那些“緊急不重要”的事情了。

  這樣一來,我們沒有時間去做那些“重要不緊急”的事,而這些事往往有著更深遠的影響。將大部分時間花在“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上,可以讓我們避免掉進“嗜急成癮”的陷阱中,更可以避免在事情變得緊急後才疲於應付。對於高校來說,“重要不緊急”的事就是教學。確定了教學任務,就明確了圍繞教學所需的人、財、物以及包括學術活動在內的各種活動,高校各個管理層的時間管理都應圍繞這一任務展開。

  二、高校管理者的時間管理

  高校管理者每天都要面對各種各樣的事務,千頭萬緒,涉及到方方面面。如何在繁多的事務中抓住重點,以點帶面,從而促進相關工作的開展和完成,時間管理有著重要的作用。科學、規範、有序的時間管理不僅對高校管理者本人極為重要,對提高整個高校的工作效率、降低辦學成本也極為重要。但因為主觀客觀上的原因,我們都習慣了不將時間列入辦學成本進行計算。

  一高校管理者時間管理的必要性

  高校管理者為什麼要對時間進行管理,這雖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但由於很多高校管理者未對時間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往往造成疲於奔命卻大事抓不了、小事抓不到,浪費時間的現象廣泛存在,造成高校管理者時間浪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主觀上說,一方面可能是因為管理者想做的事情太多,但確因沒有科學區分事情的輕重緩急,甚至缺乏明確的目標,導致各項工作缺乏優先順序,最後可能有頭無尾;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為不擅於授權導致自己不得不花費大量的時間於具體事務,或因倉促決策導致了整個學校的時間以及其他資源的浪費。從客觀上說,高校管理者浪費時間的原因來自於上級領導、工作系統以及生活工作條件等方面。不管是何種原因,高校管理者的時間一旦出現浪費,對整個部門甚至整個高校的傷害極大,嚴重的可能會導致部門、單位乃至整個高校低效率重複勞動,最終成效不彰。為了避免浪費時間的現象重複出現,必須對高校管理者的時間進行管理。高校管理者永遠沒有時間做每件事,但應通過對時間進行管理,保證他們永遠有時間做最重要的事。

  二高校管理者時間管理的內容

  高校管理者的時間管理並非是對時間這一資源進行管理,而是對管理者自身進行管理,通過提高管理者的時間使用效率,減少浪費,從而達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標。對管理者自身進行管理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

  1.掌握工作的關鍵

  高校不同層次的管理者儘管工作任務和工作責任不盡相同,但管理活動卻是一致的,可簡單歸結為三個掌握,即掌握關鍵工作,掌握關鍵人物,掌握關鍵活動。高校發展目標能否實現的重點不在於每個環節、每個步驟,而在於制約性因素。制約性因素往往體現在關鍵工作,關鍵人物和關鍵活動上,抓住了這三個關鍵,高校管理者也就解決了制約性因素。所謂“大智有所不慮,大巧有所不為”之所以成為大智大巧者,在於能夠揚其長而避其短。高校管理者無論職位、社會地位、學術水平高低,都是普通勞動者,不可能是全能的,也不需要面面俱到,因此,只要掌握了關鍵也就抓住了時間管理的要訣。具體地說,出現重要而且緊急的事情時,高校管理者應首先進行處理,但要避免成為工作常規,應保證高校管理者的大部分時間花在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上。高校管理者專注於處理重要的事情說明抓住了影響整個部門乃至整個高校的工作全域性,主要精力放在不緊急的事情上則意味著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

  2.簡化工作程式

  工作流程越簡化,越不容易出問題,執行部門及人員在工作過程中會越加細緻,執行效果越好。同時,簡化程式有利於解決高校中出現的“文山會海”現象,不該發的文不發,不該開的會不開,提高行文和會議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就開會而言,會前必須明確會議的目的,是分享資訊、辯論還是決策,決策性的會議材料應該在會前幾天分發參會者,讓參會者能儘早熟悉會議內容並有足夠的考慮時間,以提高決策的質量和速度,避免會議流於形式,避免將會議時間浪費在泛泛而談上卻做不出任何科學決策。

  3.合理安排工作時間

  應該做好每天、每週、每月以及每年的工作計劃,列出每一時間單位內應該完成的工作,排出優先次序,突出重點並確認完成時間,並適當安排“不被幹擾”的時間。高校管理者常常需要整塊的時間去思考一些重要決策或完成重要的任務,在進行這些任務的過程中,不能被外界打斷,否則重新進入深度思考與完全工作狀態往往需要更長的時間。高校管理者集中時間不受干擾地處理一些重大事項而把其他事情都推到一邊,可能會給本部門甚至整個學校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煩,但如果能有足夠必要的時間,不受任何人任何事幹擾地思考或者從事對整個部門甚至整個高校至關重要的工作,那麼這些可能的麻煩將是微不足道的。

  4.合理授權

  任何一位高校管理者都不可能獨自完成本部門乃至整個高校的所有工作,也不可能獨自對所有的事情做出科學決策,因此將一些事情指派或授權給別人,讓其他人對工作進行分擔,是提高時間使用效率的有效方式之一。列出工作中所有可以授權的事項,並授權於適當的人來決策和執行,會提高整個學校的辦學效率。高校管理者的授權必須充分,同時必須重視監督和檢驗,保證被授權者的行為符合學校的整體利益。在授權過程中,管理者應避免出現把別人當成自己提高效率多做事的資源或者障礙、干擾者的傾向,否則可能會出現控制他人的慾望,傾向於讓被授權人按照要求做事,或者讓“他們”不要妨礙“我們”做事。從而使授權行為適得其反。 在授權中必須要克服“辦事拖延”的鄙習,推行“限時辦事制”。 辦事拖延是浪費時間的重要原因之一,實際工作中,工作任務的完成時間往往都會超出預期。 因此,嚴格規定每一件事情的完成期限,並要求被授權者在限定時間內報告處理結果,授權效果會更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