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滿分作文優秀記敘文

  雖然高考作文命題只是整個教育事業的一小部分,但是它牽涉面廣,對學生的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吸引著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考滿分作文記敘文相關資料,供大家參考!

  高考滿分作文記敘文一

  課內外探究應踏實、有益且適度

  探究是探求與研究,是對一種事物或事理的深度探索。課內外探究作為自主學習的一種重要形式,在西式教育中尤其被重視;然而,在中國教育之中,課內外探究卻成了雞肋,作用甚微。因此,我認為,課內外探究應踏實、有益且適度。

  課內外探究必須腳踏實地,不能流於形式。在素質教育全面推廣的今天,無論是書籍還是教師授課,都被明確要求涵蓋探究,然而,在實施過程中,探究就成為了形式。許多教師認為學生探究就是在玩,還不如自己講授,因此就僅給學生幾分鐘時間,甚至不給學生時間進行探究。幾分鐘時間怎麼可能完成一項探究呢?探究的目的不是得出某個所謂的正確答案,而應是讓學生在思維火花的碰撞中開拓思維。假如探究僅流於形式,學生在簡單思考後就不再深入,被老師灌輸他人深人思考過的標準答案,嗎?社會還能夠革故鼎新、不斷進步嗎?所以,我堅信探究應踏實。

  課內外探究應內容有益,不能盲目探究。如同開良卷方能有益一般,只有“探良究”才能有益。牛頓晚年沉迷於研究宗教神學,最終竟然放棄科學,一心探究神學,最後,探究神學成了這個大科學家的人生汙點。可見,探究確應探有益之究,但,什麼樣的學習探究才是有益的呢?我想,應是積極向上、有意義的。例如,在學習《荊軻刺秦王》的過程後,探究匕首究竟有多毒、荊軻長相一類便為無益,探究荊軻的人物心理、性格等方面就應為有益。後者之所以有益,是因為它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分析人物,符合教學宗旨。可知,探究應有益。

  課內外探究需要適度適量,不能本末倒置。中國人講究中庸之道,探究也應該如此。探究是一種延伸,一種拓展,因此不能因為追求探究就忘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學習與掌握,更不能因為追求探究就鑽“牛角尖”。作為中學生,面對中考、高考,我們不能完全忽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不能本末倒過度深究。永動機的提出,令科學家無法自拔地陷入其中,倘若不堅持適度原則,焦耳對此怎會急流勇退,作出“要科學不要永動機”的結論?由此可得,探究應適度。

  在極度缺乏創新的今日中國,探究是稀缺的,是值得鼓勵的,但是必須堅持踏實、有益且適度的原則。

  名師點評:作者在選材上視野比較開闊,文章緊扣材料,密切聯絡自身實際,適當聯絡名人的探究學習活動,舉例典型。語言簡潔流暢,分論點的句子整齊中透著變化與靈動之感,如“所以,我堅信探究應踏實”“可知,探究應有益”“由此可得,探究應適度”。此文論點有一定創見——“課內外探究應踏實、有益且適度”,這個立意還體現出作者思考的全面,思維的縝密。

  高考滿分作文記敘文二

  穿越的姿態由你定

  上海一考生

  你會不會在某個瞬間覺得眼前的這一切都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你會不會感到有一隻名叫“青春”的小獸在內心日益膨脹,在夜晚肆意狂奔?

  反正,我常會有這樣的感覺。

  並且當一張張習題卷紛至沓來的時候,當夜晚夢見考試時各種光怪陸離的事情發生的時候,這種念頭格外強烈。

  我聽見那隻小獸在咆哮——我要逃離!我要自由!

  蘇軾曾道:“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可是我們的年華到底是奉獻給了夢想,還是葬送給了應試?我們每日戴著厚厚的鏡片,手上的老繭被筆磨出了一層又一層,各種要奮鬥的訓誡不絕於耳。每每需要吶喊的時候,卻被什麼鉗制住了咽喉,於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痛斥這如同八股取士的教育,痛斥應試教育這片似乎荒無人煙的沙漠讓多少學子不堪重負、疲意不已。

  可是,如果有一天真的沒有高考這座“壓力山大”的獨木橋,我們真的不知道該怎樣到達自己的遠方。鄭淵潔說過:那些拼命抱怨應試教育毀了一生的人,即使沒有應試教育,他們也會一無所成。拼命想逃出某個牢籠到最後很有可能發現,自己進人了更大的牢籠。

  事實是,你必須要去穿越這片沙漠,這或許不是抵達夢想的唯一出路,可它是必經之路,很多人會認為自己在高考結束的那一剎,必定失聲痛哭,或喜極而泣,或慶幸解放了自己——為自己,也為這段穿越的年華。

  可是,當真正迎來這一刻的時候,總會有人感到自己的生命被風乾成一張張薄薄的紙,有些人可能會開始無限制地沉迷於學習之外的娛樂與無為。

  這時我們渴望的自由已經到來,但一些人此時即使真正地將青春推下斷崖,連嘆息都不會復有,終有一天,那些追求到所謂“自由”的人會突然發現自己不知不覺中被禁錮,自由,終究拋棄了他,而有種種羈絆與限制。這時,他會猛然醒悟,回憶起那些叫囂著要逃離的日子,那,才是在不自由中最自由的拼搏。

  因為生活在這個時代,我們註定是要受時代背景制約與做出選擇的,可你不得不承認:選擇權歸根結底還是在我們自己的手上。

  你要去浪跡天涯,你就該學會揚帆掌舵;你要飛翔於天際,你就要豐滿羽翅;你要主宰自己的人生,就要有自己的方向。

  哪怕你必須去學奔跑,也不能忘卻飛翔。穿越,是必然的,以怎樣的姿態穿越,即是你的自由。

  名師點評:這是一篇優秀佳作。可以說,逆向思維、辯證說理、立意深刻、語言老到是本文取勝而被評為一類卷的最大亮點。該考生以一隻“青春”的小獸的口吻,講述因學習苦累而發出“我要逃離!我要自由”的吶喊作為引子,從反面論述了假如沒有了這樣的學習與生活,看似自由了,實則正是陷入了不自由的深淵而無所作為,視角新巧,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本文引用了蘇軾與鄭淵潔的話作為道理論據,不僅增強了說服力和論證性,同時也增添了語言的表現力。此外,文中多處提煉了富有哲理的語句,如“可是我們的年華到底是奉獻給了夢想,還是葬送給了應試”,以及文末的排比句、點題句等,無不是文章的採分點,這也是值得其他考生借鑑的長處和優點。文章跳開一般常用的套路,沒有就事論事,而是宕開一筆,由現實生活說起,自然而然地引出材料所要闡釋的觀點和論題,採取正反論證,給讀者以鮮明、深刻的印記,說理獨到、精闢,使中心論點水到渠成。

  高考滿分作文記敘文三

  用心記錄生活

  廣東一考生

  好的照片在於情感的深度,而非景深。——彼得?亞當斯

  ——題記

  “頭靠近一點!”快門一按,畫面便永遠定格,每個人都露出了燦爛的笑容。這一刻,他們不僅是用照片,更是用心去記錄了這精彩的瞬間。

  在黑白膠片的年代,拍照可謂是一種奢侈。許多人究其一生恐怕也只有一兩張但是卻值得一世珍藏的照片,可能是親人照,也可能是結婚照。而有的人什麼也沒留下,就輕輕地走了。正因如此,每一張老照片背後都有它不為人知的往事,或許是一次精彩的瞬間,又或許是一段曲折離奇的歷史。然而每次翻開,總能喚起許多用心記錄的記憶。

  隨著技術的不斷提高,拍照走進了尋常百姓生活中,人們迎來了“數碼時代”。各類數碼產品層出不窮,日新月異,雖讓消費者眼花繚亂,卻使他們能夠隨時記錄生活的點滴。人們喜歡“分享”,拍下來還不夠,一定得上傳晒給大家看,彙集多種功能於一身的手機也自然成為了最方便的拍照工具。

  但是膠片留不住變遷時代,畫素不能重塑當時的溫馨。曾經定格在照片中的古建築群,如今大多已遭拆遷,它們往日的雄姿只能藉助相片來想象。人生的瞬間雖能被拍下,但當時的溫馨真能重溫嗎?

  也不知從何時起,手機似乎佔據了人們生活的大部分,幫助人們記錄著生活的點點滴滴。

  美國演員查勒妮曾拍攝一部關於手機的短片,片中記錄了女主角沒帶手機的一天,也因此她才得以看到人們對拍照甚至是手機的病態迷戀。朋友聚會期間,沒說兩句,其他人就開始拿起手機拍照並上傳,完全忽視她的存在??“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在你的身邊,而你卻在玩手機。”

  這是許多人的心聲,也反映了社會的一種世態炎e:科技拉近了人們,也疏遠了人們,拉近的是距離,但疏遠的卻是感情。

  科技的發展使得人們逐漸用其記錄生活,人的惰性也惡性蔓延,越來越懶於思考。路經一處美景,還沒顧得及欣賞便草草用手機拍了下來併發到朋友圈,等後來翻看卻連自己是否拍過也不記得了。更有甚者,一次拍個幾十上百張也不在話下??但在快速瀏覽與頻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點滴也被稀釋??黑白照片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值得回憶的瞬間,彩照的出現雖然讓瞬間更完美,但讓許多的美好被我們忽略了。在資訊科技如此發達時代,我們彼此卻遺失了那雙發現美的眼睛。因此,不僅僅只是用照片印刻,更要學會用心去體驗生活,去記錄生活。 重新重視生活中的美吧,用心記錄,並讓美好的記憶永存心中。

  名師點評:文章開頭以彼得?亞當斯的名言為題記,開宗明義地提出了作者對於好照片的理解,起了提綱挈領之功效。之後,再以黑白肢片時代和數碼時代的照片不同做對比,詮釋了關鍵在於“用心”。最後再次點明“用心記錄,並讓美好的記憶永存心中”,順理成章,有佘音繞樑之感。文章善於利用多樣素材來提升文章品質,比如美國演員查勒妮的故事,“世界上最遠的距離”的新解,一步一步,都讓人愈發信服作者的觀點。標題點明主旨,為全文打下良好的基礎。一句“但是膠片留不住變遷時代,畫素不能重塑當時的溫馨”尤其令人眼前一亮,“畫素”和“溫馨”的對比,彷彿是科技與人文的分野與鴻溝橫亙在眼前一般,令人印象深刻。

  高考滿分作文記敘文四

  世界因你更溫暖

  重慶一考生

  人生千姿百態,因為有你,這個世界不寂寞。

  你並不富裕,每個月靠國家給的200元貧困補助過生活,但你卻並不滿足每天只吃稀飯、饅頭和!泡菜。自己過著極其拮据節儉的生活,同時天天拄著柺杖撿廢品,外出拾荒,用自己微薄的力量為十八!位貧困少年撐起一片天。

  你是一位青年城管,但不像其他的人一樣橫行霸道,心中有愛。

  一位老奶奶在廣場邊賣涼粉,但出於責任,你必須讓她離開。老奶奶央求他,讓她賣完最後一份。你很禮貌地說:“這裡不是市場,按規定不能擺攤。”同時,你給了奶奶5元,說,“最後一份給我吧。”被你感動的,不只是賣涼粉的老奶奶。

  你是一位農民工,在建築工地上班,每天都非常辛苦。有一次,由於作業不小心從二十多層樓的高空墜下,你口中喊的不是救命,而是“都躲開”,你用生命詮釋了捨己為人的博大襟懷。

  你只是一位靠出租度假房度日的老人。你沒有鉅額的財富,你沒有顯赫的聲名,在你的心中,不計較損失了一隻被遊客打碎的玻璃杯子。但是,你很在乎那破碎的玻璃碴如果不標註,就可能會給他人帶來傷害。世界不寂寞,因為有你們。

  你們,無私地幫助他人,為他人著想,甚至在生死的邊緣,想到的也不是自己,而是別人的安全。

  我們是平民,力量也弱小,我們不能改變世界,但是我們能感動世界。這個世界缺少的不是人數,而是愛心,這個世界有壞就有好,一切都有對立面,不同的人,為世界增添了不同的色彩。但只有像你們一樣,默默無聞地將他人裝在心中,奉獻自己的愛,這個世界因你們而不寂寞,因你們而充滿陽光的溫暖。

  一位老奶奶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年輕女士推開沉重的大門後,一直等到她進去後才放開手。老奶奶向她道謝時,那位女士說:“我的媽媽也和您的年紀差不多,我只是希望她遇到這種事情的時候,也有人為她開門。”這位女士的話,讓我想起了高爾基的話:“不管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如果你留給人們的都是美好的東西,像鮮花啦、好的思想啦,還有對你的美好的回憶啦,那你的生活該是多麼愉快啊!那時候,你會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要知道,給,永遠比拿愉快。”

  如果我們留意,每時每刻都在周圍人的關愛中生活。我們所獻出的每一份愛心,都將給他人帶來生命的溫暖、生存的勇氣和生活的希望。

  大道無形,大愛無聲。不需要言語的表白,靜靜地,將愛注人一個小小的行動中,就可以溫暖整個世界,就可以感動整個世界。

  名師點評:考生從材料中的房東老人對遊客只是隨手扔掉裝有玻璃碎片的垃圾袋錶示不滿,自己動手收拾好,做好標註這一細小的動作中,聯想到了在社會生活中有更多像他這樣的人,從而提煉出了“世界因你更溫暖”的主題。考生在文中引用正面事例,講述一個個愛的故事時,都用了第二人稱,並隱去了故事主人公的姓名,粗看這似乎是個缺陷,但實則是作者的精心構思,達到了以少數代表多數的表達效果,並且更能感覺到作者的感動之情。為了讓自己的思想觀點表現得突出有力,考生引用了豐富的材料作論據,不但如此,而且這些材料都很新鮮,能看出考生對時事的關注,對社會生活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