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發展論文

  中國的教育不斷地成熟,不斷地發展,取得了累累碩果,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要讓中國的教育走在世界前列,教育改革,勢在必行。取長補短,推進中國教育的發展,乃為策之上策。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應試教育:中國教育發展的瓶頸》

  摘 要: 應試教育是制約我國發展的瓶頸,是中國民族強大和偉大復興這隻木桶上最短的那塊木板。素質教育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 應試教育 素質教育 創新

  一般來說,一個教育搞得好的國家建國30年左右就會出現諾貝爾獎獲得者和大批創新型人才。這在很多國家得到了驗證。美國在我國近海演習倚仗的就是自己強大的實力,此外,靠高科技產品壟斷,靠高精尖人才不斷創新稱霸世界。錢學森曾對***說:“為什麼我們總是沒有自己的東西,總是‘冒’不出人才來?”***也說:“為什麼總是沒有‘大師’級的人才出現?”我國發展的這隻木桶上最短的那塊板是什麼?制約我們發展的瓶頸是什麼?說到底,是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

  一個國家優秀的人才從哪裡來?從優質的教育中來,從真正的素質教育中來,素質教育是培養創新人才的溫床,制約我們發展的瓶頸就是應試教育。應試教育是指脫離社會發展需要,違揹人的發展規律,以應付升學考試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為,是教育工作弊端的集中表現。它以升學率的高低檢驗學校的教育質量,教師的工作成績,以及學生的學業水平。以考試為目的的教育、教育模式與考試方法限制了學生能力的充分發揮,學生被動地學習,難以適應工作和社會的發展。我們之所以建國60多年來“很少有自己的東西,總是冒不出大批人才來”,根源就是沒有真正實施素質教育,應試教育是扼殺創新型人才的“罪魁禍首”。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實行了改革開放,恢復了高考制度,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隨著高考制度的不斷深入,考試就成了我國教育評價的主要方法。考試也成了各級部門衡量教育水平的主要標準,於是,就產生了“應試教育”。

  我們的應試教育或者叫“新科舉文化”,是一種以覆蓋知識為目的、以考為本的落後的教育。這種教育扼殺了大批的創新型人才,磨滅了人的靈性特質和潛能,使原本具有創新本性的種子***學生的創新潛能***,被煮熟或慢殺在搖籃中。應試教育已經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應試教育已成為扼殺創新能力的劊子手。

  有人說再好的教育都有考試,美國也考試。同是考試,人家和我們卻不一樣。如“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這個問題,中國和美國的考法截然不同。

  我們的考題: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臺公元哪一年西征?在中亞西亞建立哪四大汗國?最遠打到哪裡?***這是考什麼――記憶力。***

  美國的學校考的是:蒙古人當初如果沒有西征,歐洲會發生什麼變化?試從政治、經濟、社會三方面分析。***這是考什麼――思維發散能力和想象力。***

  真正的教育不僅僅只是灌輸和覆蓋知識,而是把每個人都培養成大我,即自我教育,最大限度地開發每個人的潛能和特質,讓他真正成為他自己――成為知識的主人創新的主體,變“你應該”為“我想要”。我們把學習與訓練混為一談,搞不清什麼是學習,什麼是訓練,甚至把學習變成了訓練。這是我們的一大誤區,學生天天在那裡搞訓練,幾十道,幾百道,幾千道,幾萬道,幾十萬道,幾百萬道……就是做題,就是重複,就是為了考“高分”上大學。我們還以為那就是學習。這樣的認知還有很多,困擾著我們,左右著我們。這種沉重不僅僅是左右著我們學生,而是左右著我們的民族。

  “減負”年年高喊,為什麼減不下來,而且“越減越負”?根本問題不解決,培養人才的思想和理念不轉變,評價機制不改變,不懂得什麼是素質教育,不知道怎麼搞素質教育改革或者試點,樹根不動樹梢晃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我們就在那裡一直講“適應”,很少人講“改變”,講“改革”也只是口號。

  學生一天到晚就是在那裡背呀、算呀、抄呀、寫呀、模呀、仿呀、訓呀、練呀、考啊、賽啊……甚至從幼兒園就開始了,幼兒園就開小學的課程,就開始留家庭作業,搞得孩子興趣索然。孩子不像孩子,像個小大人似的,多麼可惜又可憐。

  考試的陰影下,各學科教學很難呈現出本來應有的美麗。例如語文科教學不管對學生還是老師都應是一種享受,但現實中的語文教學在很大程度上被考試異化了。且不說名目繁多、重複累贅的考試本身,單是課文教學一般也得服從考試的需要。至於那些五花八門的考試――期中考、期末考、月考、週考、糾錯考、單元考、全市統考、名校聯考、一模、二模一直到N模……幾乎多到無以復加,壓得學生喘不過氣來,使他們望而生畏、見而生厭。這種繁複的考試、講題,對學生人格的發展、語文綜合素養的形成毫無用處,在學生最需要接受新事物的時候,佔據大量時間,逼迫他們做大量對將來發展毫無用處的考試訓練,無疑是對學生生命的一種浪費。

  面對這種僵化的教學模式,師生雙方都不敢懈怠。除非你不怕“身敗名裂”,除非你不想升學。厭歸厭,但你必須日復一日從事或接受這種教育。在這種模式下,各種參考資料滿天飛;在這種模式下,催生出許許多多出題、講題、押題的“名師”,催生出許多考上名牌大學的高分低能者。

  應試教育是制約我國發展的瓶頸,是中華民族強大和偉大復興這隻木桶上最短的那塊木板。素質教育才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因為未來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是高精尖創新型人才的競爭,不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的書呆子的競爭。21世紀最昂貴的是創新型人才,不是牽線木偶、計算機和機器人式的“人才”。

  21世紀最無價的就是人才,是創新型人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靠的也是創新型人才。應試教育是創新型人才成長的瓶頸和桎梏,唯有素質教育才是使創新型人才健康成長的必然選擇。

  為此我們誠懇建議:高考制度改革與素質教育改革試點***自下而上的系統改革***同步推進,“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我們希望能儘早看到我國的素質教育改革大動作,看到高考指揮棒不再像幽靈一樣,扼殺著一代又一代的潛能和靈性,看到我們自己的創新型人才大量湧現,看到美國人不再敢為所欲為。我們想什麼時候說“不”,就什麼時候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