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熹皇后鄧綏的生平簡介

  鄧綏***81年-121年4月17日***,南陽新野人,東漢王朝著名的女政治家,東漢王朝-皇帝漢和帝的皇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鄧綏的生平簡介

  鄧綏系出名門,其祖父正是以向光武帝劉秀進獻了“圖天下策”的東漢開國重臣、雲臺二十八將之首的太傅高密侯鄧禹。

  鄧綏五歲,太傅夫人很愛她,親自為她剪髮。夫人年高眼睛不大好,誤傷鄧綏前額,鄧綏忍痛不吭聲。左右看到的感覺奇怪就問鄧綏,鄧綏說:“不是不痛,太夫人憐愛我為我斷髮,不忍傷老人心意,所以忍受了。”鄧綏六歲能讀《史書》,十二歲通《詩經》、《論語》。她哥哥們每讀經傳,往往注意提出問題。她的志趣在研究詩書典籍,而不問居家事務。她媽媽常常批評她,說:“你不習女工以供服飾之用,卻另外一心向學,難道你要當博士嗎?”鄧綏聽母親的話,白天操練女紅,晚上就誦讀經典,家人叫她為“諸生”。 她父親鄧訓認為她與眾不同,無論大小事,往往和她詳細計議。

  鄧綏15歲入宮,22歲被冊封為皇后。東漢延平元年***公元106年***,年僅27歲的漢和帝突然駕崩,面對著“主幼國危”的局面,25歲的鄧綏臨朝稱制。鄧綏執政期間,對內幫助東漢王朝度過了“水旱十年”的艱難局面,對外則堅決派兵鎮壓了西羌之亂,使得危機四伏的東漢王朝轉危為安,被譽為“興滅國,繼絕世”。但另一方面,鄧綏亦有專權之嫌,其廢長立幼,臨朝稱制達十六年而不願還政於劉氏,朝中多有非議。

  東漢永寧二年***公元121年***,鄧綏駕崩,諡號“和熹”,與漢和帝合葬於慎陵。

  鄧綏臨朝稱制

  元興元年***105年***,漢和帝駕崩,長子平原王劉勝以痼疾不得立,而諸皇子夭沒,前後以十數,後生的往往隱祕地養於人間。殤帝劉隆生下只百餘日,鄧綏迎立即皇帝位。尊鄧綏為太后,臨朝聽政。

  和帝安葬後,宮人都歸園,鄧綏賜周、馮貴人策書說:“我與貴人託皇上的福廕都配於後庭,一同享受歡樂,十有餘年。沒有更多的獲得幸福和庇佑,而先帝早棄天下,煢煢孤獨,失去了依靠,日夜悲傷,不能自已,現應當照老規矩分別歸於外園,慘鬱凝結,徒增哀嘆,以前衛國莊姜送歸妾《燕燕》之詩,泣涕長訣,分飛慘嘆的情景也是不能比擬的啊!今賜貴人王青蓋車,採飾輅,驂馬各一駟,黃金三十斤,雜帛三千匹,白越四千端。”又賜馮貴人王赤綬,因沒有頭上步搖、環佩,加賜各一具。

  當時剛剛遭到大的憂患,法規禁條沒有完備。宮中大珠一篋不見了,鄧綏想來,如果加以拷問,必定傷及無辜。於是親自檢閱所有宮人。冷靜仔細地察言觀色,偷竊者馬上就自首服罪。又和帝寵幸者吉成,駕車的一起冤枉吉成有挾邪弄巫蠱惑的壞事,於是下掖庭獄拷問審訊,供辭證言明白無誤。但鄧綏認為吉成常在先帝左右,平日待之有恩,尚無惡言,今竟反而如此,不合人情,便自己叫有關人等進行核實,結果,是駕車人自己所為。宮中沒有不歎服的,認為鄧綏聖英明哲。

  鄧綏功垂竹帛

  元初五年***118年***,平望侯劉毅,以鄧綏在政治上做了很多好事,想趁早讓他們有所記載,便上 書安帝說:“我聽說《易經》上記載伏羲神農的事蹟,而皇德昭著;《書經》上記述唐堯虞舜的事蹟,而帝道崇高,所以,一定要把功業書之於竹帛,把德音留之於管絃。我考慮皇太后秉賦大聖的英姿,體現天地的厚德,蹤齊舜妻娥皇、女英,跡比文王母大任,武王母大姒。孝悌仁慈,允恭節約,杜絕奢侈溢浪的根源,防止抑制逸樂貪慾的苗頭。正位於內宮,流風化被四海。到和帝元興、殤帝延平之際,國無太子皇儲之副,太后仰觀天象,參照人譽,迎立陛下為天下主,漢室永安,四海平靜。又遭水災,廩賑饑荒。施恩元元百姓,冠蓋交路。菲薄衣食,為群下表率。減少膳事,解除車馬,以贍養黎民大眾。惻隱存心,若保赤子。克己引咎,顯揚卑微。崇尚安和之政,佈施寬恕之教。封國除滅了的把它復興起來,世系斷絕了的把它繼續起來,錄用功,恢復宗室。流放了的追赦還原籍,禁錮了的復為平民。施政不屬惠和的,思想上不加考慮;制度不合舊典的,朝廷內不與商議。大德洋溢,充塞於-;洪澤豐沛,漫衍於八方。華夏和樂向化,戎狄混同歸併。大功著稱於大漢,碩惠厚加於生民。高高的功業,可以聞而不可以攀;蕩蕩的勳績,可以歌而不可以名。古代的帝王,設左史以記事,置右史以記言;漢室的舊制,每世都有史事的記載。道有低有崇,治績有進有退。假使善政不記述,細小災異卻總把它寫下來,這便是唐堯商湯有洪水大旱的責任,而無各種事功都興盛吉祥嘉天之美德;殷高宗祭成湯雉飛鼎耳而句隹,成王疑周公而有雷電大風的變異;卻無視高宗修德而殷中興,成王改過幾致刑措的康寧之功。上考《詩經》、《書經》,虞舜嬪娥皇、女英二妃,周室有後稷母姜女原、文王母大任、武王母大姒三母,修行佐德,送迎不出門,見兄弟不過門限。從來沒有內遭家難,外遇災害,總攬萬機,規劃營造天地萬物,功德高大像今皇太后。應當命令史官著《長樂宮注》、《聖德頌》,廣佈宣揚炫耀,把她的勳德勒金刻石,高懸如日月之明,垂之永遠,以表示陛下淳厚的孝心。”安帝採納了劉毅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