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調研報告

  在廣大青少年中,有的放矢、科學地進行感恩教育,教育青少年懂是非、明事理、敬長輩、尊師長,只有這樣,廣大青少年才能真正地愛國、愛家。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幾篇,一起看一下吧!

  篇1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健康成長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近些年,由於受多元文化的影響,中華傳統美德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各級在校學生感恩意識的缺失,更讓許多教師感慨萬千,也讓許多有識之士感到震驚和憂慮。學校工作滲透感恩教育具有重大意義。有必要把感恩教育列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在廣大青少年中,有的放矢、科學地進行感恩教育,教育青少年懂是非、明事理、敬長輩、尊師長,只有這樣,廣大青少年才能真正地愛國、愛家。惠濟區教體局針對本區的感恩教育活動情況進行了調研。

  一、感恩教育活動基本情況介紹:

  我區在做好課程教育與素質教育相結合同時,在教體局的組織下,開展連續四個余月感恩教育活動。教育活動分為三步走。第一步,以問卷調研的形式,瞭解當前在校學生對感恩教育的認識。通過隨機向120名學生髮放調研問卷,實際收回110份,問卷回收有率超過91.6%。第二步,學校在校園內展開了一系列的宣傳教育活動,主要有三個方面:其一,利用黑板報、廣播站、國旗下講話、宣傳欄等陣地,讓學生們在教室裡、操場上都能看到、聽到感恩的宣傳;其二,利用教師節感謝師恩、國慶節感謝祖國、紀念日感謝革命先烈;其三,開展主題班會、辯論賽;第三步,深化感恩教育,引導學生以實際行動回報社會。

  二、調研情況分析

  1、父母長輩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較高,但學生對自身取得成績認識與回報上,存在明顯的不足。

  根據回收的調研問卷,在“你最愛的人是誰?”的選項中,將父母、爺爺、奶奶等長輩列為首選的共有91人,佔隨機抽查總人數的82.7% ,但父母以外的長輩記住的比例僅為7.3%,學生將身邊接觸最多的父母視做最為喜愛的人,但是關注的物件的程度明顯有限。“當你遇到最開心的事時,你第一個想告訴誰?”的選項中,將朋友列為首選的共有88人,佔隨機抽查總人數的80.0%。這也表明少部分學生對待父母關心習以為常,或許是認為難以與父母溝通的體現。 “除你個人之外,你最擔心的是什麼?”資料顯示,大多數學生擔心自己父母健康與安全及外公外婆、爺爺奶奶身體,同時也有相當部分擔心父母離開自己,父母吵架、離婚,及父母工作的***如下崗等***這些都表明學生在親情方面非常關注,但同時也說明家庭的不穩定也成為影響他們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

  “你是否記住父母長輩等生日?”資料顯示,70.8%的學生能夠記住,但仍有近三分之一的學生沒有留心記住他們的生日。“你是否知道父親節,母親節”“你為他們做了什麼?”等選項表明只有36.3%的學生注意到,並問候。

  關於“你生日時,長輩給你什麼禮物?”80.8%的同學回答是給錢、送自己想要的玩具、到外面酒店吃。10.3%的學生回答是父母做頓豐盛的家庭餐,父母和自己講他們過去的情況。另有6.2%的學生回答什麼也沒有,僅僅吃飯。“長輩生日時,你怎樣表示?”90.4%的學生選擇向他們問候生日快樂,6.2%的學生選擇自己動手做禮物或買紀念品,幫長輩做家務。

  “當你獲得成功或獲獎時,你首先想到的是什麼?”選擇“父母給了我支援,我要回報。”和“老師給了我支援、幫助,我要回報。”共有52人,佔隨機抽查總人數的47.3%。選擇其它三項的比例佔52.7%。這表明學生的自我競爭意識較強,儘管相當部分學生能夠客觀清醒地認識到來自父母與老師的辛勤付出,但仍有大部分學生沒有正確認識到自己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家長老師等長輩的關心。 經個別抽查訪談顯示,部分學生反映,當前家庭在教育子女中父母很重視子女的生日,對於自身生日則不太強調。另有一部分學生反映,家庭的經濟背景一般,相當一部分父母工作不穩定,父母長輩等與自己溝通較少,一味強調學習,不要管大人的事情。

  2.學校利用多種手段開展感恩教育,學生在感恩教育中受益明顯,自發主動開展感恩活動。

  感恩教育的目的是讓受教育者深入瞭解“恩”、深切體會“恩”,記住所受之“恩”,並將“恩”施於需要之人,喚醒人們對他人的愛心,學會重視、尊重和感激別人對自己的付出,營造出一種溫馨的人文關懷的氛圍。通過這種教育,使學生在生活中也能考慮到他人,懂得感恩,學會報恩,使人更豁達,心胸更開闊,對周圍的人和事充滿感激之情,會以更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良好社會風氣。

  第一,教會學生識恩、知恩。首先,加強宣傳,滲透感恩。學校利用黑板報、廣播站、國旗下講話、宣傳欄等陣地,營造出種種溫馨的氛圍,讓學生們在教室裡、操場上都能看到、聽到感恩的宣傳;利用教師節感謝師恩、國慶節感謝祖國、紀念日感謝革命先烈,使感恩教育在不知不覺中滲透到學生的意識中,讓他們開始關注感恩。

  其次,開展主題班會,挑選部分班會向全校師生展示,利用學生自我教育的功能,感知親情。主題班會“感恩的心”、“恩從何來”打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學生和家長,更感動了他們自己。他們用手語的舞蹈、用歌聲、用話劇來詮釋一種“感恩的心”,讓在場的同學和觀眾在溫情和笑聲中體味感恩。班會最感人之處是同學們用書信的形式向父母說出心裡話。“媽媽,以前我不理解您,但請相信從此刻起,我們已是心連心……”“爸,小時侯我對你是畏懼,而現在我對你只有敬佩”“媽,您能多理解我一點嗎???”……孩子們大膽的說出了他們心中埋藏已久的話,一位同學也請上了她的母親,當她母親含著淚水上臺的時候,臺下響起了一陣掌聲,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深受感動。

  再次,開展校園辯論賽,體會師恩。同學們就“教師和學生之間***不***應該是朋友關係”展開辯論。同學們在爭論教師與學生關係的同時更體會到教師對學生的恩情。

  第二,教會學生圖報。讓學生知道,並非報大恩大德的大舉動才稱得上報恩,對父母的點滴孝行、對老師的細小幫助、對他人的看似微不足道的關心,正是報恩的表現。

  九九重陽節,校學生會發起把關愛帶給老人的活動。學生們紛紛自主報名參加,帶著精彩的節目和全校師生捐助的1000餘冊圖書來到武漢市社會福利院看望那裡的老人和孩子們,部分家長也要求一起參加。他們和老人一起聯歡,共同交流,度過了一個愉快的下午。同學們在施恩的過程中也體會到了愉悅。之後,學生們又自發主動要求籌劃開展在社群進行義演,為貧困學生募捐的活動。

  元旦佳節,同學們不忘與我們共同成長的家庭困難的小夥伴,紛紛以購買助學明信片的形式向他們捐款,短短一週共計捐款2000餘元。

  年前,學生團員代表又來到江岸區輔讀學校進行了一次以“走進輔讀學校”為主題的團日活動,慰問那裡的老師和孩子們。他們為各個班的老師和孩子們帶來了寫好的明信片、捐獻的書籍、準備好的小禮物,並教學生們學習、陪他們玩耍,與老師們交流。這一活動培養了青年教師對學生的關愛,特別是加強和改進對特殊學生的教育方法和工作態度,做到因材施教,愛崗敬業。同時,也讓學生團員們懂得珍惜現有的學習生活,體會教師的關心,感受家庭的幸福,學會關愛,懂得回報。

  三、實施感恩教育應注意的問題。

  1.感恩教育要聯合家庭,從小抓起。

  感恩教育是社會的一點系統工程,要想取得實效,學校必須與家庭相互支援與配合才可能有效。家庭教育中家長的言傳身教,學校教育中教師的身體力行,不僅讓孩子感受到幸福,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懂得理解這份關懷並回報愛。

  2.瞭解教育物件的特點。

  在學校實施感恩教育要了解學生對感恩的認識和期待,分析他們的心理特點***比如說逆反心理等***和接受能力,對感恩教育的內容選擇要合理而且要有震撼力,對感恩教育方式選擇也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要以理服人,以情動人而不是一味灌輸感恩如何重要以及為什麼要這樣做。同時,感恩教育的理想與現實可能有差距,老師要意識到並知道如何應對這樣的問題。

  3.深化感恩教育內容,積極營造感恩教育的環境。

  感恩教育不僅包含親情與恩情,更包含對社會的關心與幫助,全面理解感恩教育,有助於形成廣大學生的健全人格,提高素質教育,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當然,感恩教育要取得成效,需要有良好的教育氣氛和環境。感恩教育環境小到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中到社群環境,大到整個社會環境。家庭中,父母有責任教育自己的子女長大以後有回報親人的心。孩子在學校中接受教育,學校老師當然有責任教育學生懂得感恩:感謝父母的養育,感謝老師教授的知識和做人的道理,感謝同學的幫助,感謝社會的支援等。一個人畢竟要在這個社會中學會生存,社會鍛鍊一個人獨立自主、自尊自強,感謝社會為自己的成長提供了適宜的環境也是感恩教育的內容。

  篇2

  日新月異的現代化程序使每個人都在享受高科技帶來的便捷、愉悅,但同時也損失了許多——熱情、同情、感恩、感動、悲憫等,無論是社會還是個人都不自主地加深了冷漠的色彩,並且成為新人類的一種心理和生理反映。在優越的物質環境與人文環境中長大的我們,不知道什麼是感動,更不知道如何去感恩,這是非常令人擔憂的,是人類的感情激發機制退化了嗎?帶著這種困惑,我們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進行了一項問卷調研。

  一、調研結果

  1、資料顯示只有5.7%的學生經常做家務,說明對家庭生活瑣事關心較少,學生的自理能力很差,。

  2、近一半的學生認為父母關愛自己理所應當,沒有意識到父母養育自己所付出的辛苦,並由此產生感恩意識。

  3、絕大部分同學對他人給予的幫助會心存感激。

  4、同學遇到困難時會幫助,但只是一時的,大都缺乏持久的支援。

  5、不愛讀悲憫情懷的文學作品,故表現不出“悲天憫人,同情弱者”的情懷,相反卻喜歡閱讀一些表現如何“勾心鬥角”、“王者風範”的書籍,心中崇拜的是“黑社會老大”。

  6、對重大的災害性事件能表現出同情,也能參與募捐活動,但事後其關注程度有所減弱,情境化現象較為明顯。

  二、青少年不懂感恩的原因分析

  1、教育的失誤。

  感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感恩是一種人生境界,是幸福的源泉,是心理健康的基石,是人品高尚的表現,是社會和諧的需要。由於學校和家長只注重分數、關注成績,很少在意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的教育,更談不上對學生進行情感、親情和感恩教育了,這是我們教育的失誤。

  2、獨生子女問題。

  由於獨生子女備受家長的溺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加之父母望子成龍心切,只關心孩子的學習,對其思想、情感、心理等問題極少過問,從而使學生養成“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習慣,不懂得孝敬父母,關心他人,以至於長大後變得無能又無情,自私自利,別人對他付出的再多,在其眼裡也是理所應當的事。

  3、家庭教育的缺失。

  為人父母,不能只一味去寵愛自己的孩子,而忽略瞭如何教導孩子去做人,要知道,孝敬父母則是學會做人的第一步。家長要教育孩子懂得孝敬,讓孩子知道父母對他的愛,激發他們對父母的愛;家長不能習慣自己付出而不求回報,這樣會誤導學生,影響其身心健康發展。

  我們要怎樣學會感恩呢:

  在這個轟隆前進的變革年代裡,“懂得感恩”不啻是我們保持內心平和,收穫快樂的大智慧。“感恩”修煉的不僅是個體的寬容與博愛,對於凡夫俗子而言,它更是一種深刻的自我愉悅的方式。

  譬如,我們感激工作,或許它還不盡如人意,但是它讓我們有機會獲取每日生活的食糧,發揮自己的能量,賦予我們更為豐富的生活歷練;譬如,我們感激愛人,雖然他們還時常同我們吵架,但是卻是他們讓我們結束漂泊,終於擁有一個溫暖的港灣,給予我們安慰和鼓勵;感激幫助你的人,感激為難你的人;感激愛你的人,感激恨你的人;感激一縷晨光,感激月光如皎,感激空氣清新;感激這一路你所遇見的每個人,每棵樹,只要活著,就心懷感激。

  始終懷著這樣一顆感恩的心,讓我們感到生活充盈,樂觀向上。因為懂得感激哪怕是最最微小的獲得的人,更會珍惜自己掌中的幸福,慾望會開始慢慢抽離他們的身體;因為懂得感激哪怕是最慘的痛打擊的人,更易看見萬物光明燦爛的那面,埋怨會開始慢慢退出他們的生命賽道。懂得感恩的人,並不是忽略或者逃避生活的陰暗面,而是轉而用一種更加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他所遭遇的一切。 如何學會感恩?

  英國作家薩克雷說:“生活就是一面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恩生活,你的生活將會陽光燦爛;你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終只能一無所有!“感恩”之心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陽光雨露。學會感恩,為自己已有的而感恩,感謝生活對我們的贈予,我們才會有一個積極健康的人生。

  假如這個世界沒有陽光、水源、沒有父母,沒有親情友情和愛情,那麼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沒有陽光,就沒有溫暖;沒有水源,就沒有生命;沒有父母,當然就沒有我們自己;沒有親情友情愛情,世界就會是一片孤獨和黑暗。這些道理都很淺顯,但是生活中,我們在理所應當的享有著這些的時候,卻常常少了一顆感恩的心。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行時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的一首《遊子吟》,感動了中華民族千餘年,質樸的語言傳遞的情愫,成為不管身居何處的華人心中永遠的精神支柱。

  感恩,體現的是一種生活態度和為人處世的品質。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一個智慧的人,不應該為自己沒有的斤斤計較,也不應該

  一味索取和使自己的私慾膨脹。學會感恩,為自己已有的而感恩,感謝生活給你的贈予。這樣你才會有一個積極的人生觀,總能健康的心態。父母把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上來,給了我們生命,給了我們體味世界酸甜苦辣的機會。無論對我們的照顧與養育是否讓我們滿意,是否合適,相信他們已經做到他們所知道,所能做到的最好,我們都要感恩他們。感恩父母是感恩一切的基礎,如果對父母心懷怨恨,那幸福就遠離了。讓感恩成為一種習慣,你會獲得更多的滿足感和安全感。你會為自己已擁有的而感恩,感謝生活給你的贈予,你會活得更充實、更熱愛生活、有更高的幸福感!父母給予我們的愛,常常是細小瑣碎卻無微不至,不僅常常被我們覺得就應該是這樣,而且還覺得他們人老話多,嫌煩呢。其實感恩是發自內心的。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更何況父母為你付出的不僅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因為,父母是上蒼賜予我們不需要任何修飾的心靈的寄託。

  當我們遇到困難,能傾注所有一切來幫助我們的人,是父母。 當我們受到委屈,能耐心聽我們哭訴的人,是父母。

  當我們犯錯誤時,能毫不猶豫地原諒我們的人,是父母。

  當我們取得成功,會衷心為我們慶祝,與我們分享喜悅的,是父母。 而現在我們遠在外地學習,依然牽掛著我們的,還是父母。

  生活並非想象中那樣完美,父母的辛勤是我們無法體會的,我們雖不能與父母分擔生活的艱辛、創業的艱難,但我們在生活上可以少讓父母為自己操心。當父母生病時,我們是否應擔起責任,照顧父母?要知道,哪怕一句關心的話語,哪怕一碗自己做好的方便麵,都會慰藉父母曾為我們百般焦慮的心。感恩父母,並不難做到。

  我們也許會記得感謝在人生道路上幫助過我們的朋友,也許會記得感謝辛勤培育我們的老師??是的,他們當然是我們要感謝的,可同時,我們更不應該忘記,父母,永遠是我們最值得感謝的人!

  篇3

  前天去女兒學校聽北京感恩協會張青老師的感恩報告會。家長和學生互動,接受感恩教育。

  張青老師的演講抑揚頓挫,感人肺腑,講到動情處,全場所有的人都會流下感動的眼淚,這是一場既動人心絃,又讓人深思的感恩演講會。尤其對孩子可以說是一堂非常有意義的感恩教育課。

  現在的孩子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一切以我為中心,自私,狹隘,經不起一點挫折和風浪,他們認為別人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是不需要感激的。只知道一味的索取,從沒想過要回報。甚至對含辛茹苦養育他們的父母指鼻子瞪眼,橫加指責,頂撞他們,蔑視他們的存在。有多少孩子懂得回報自己的父母呢?

  在張青老師的引導下,孩子們儘管發出了“媽媽我愛您,媽媽您辛苦啦,媽媽我以後要好好學習,將來報答您!”的感人之言,可那是發自肺腑的語言嗎?單憑老師騸情的演講,就能從骨子裡感動他們,讓他們的靈魂得到淨化嗎?我看只是逢場作戲而已,幾句感人的話也只能感動他們一時,而感動不了他們一世。也許少數人從中能受到教益,但多數人是不會真正體會其內在含義的。

  我看到一位剛才還淚流滿面、發誓不再頂撞母親、惹母親生氣的學生,因為母親無心的一句話,向母親瞪起了眼,一副不耐煩的樣子。這就是剛剛受完感恩教育的學生的表現,讓人多麼的寒心。

  感恩是讓你去行動,不是聽聽、說說而已。

  感恩你的父母吧,是他們給了你生命,賦予你長大。感恩你可敬的老師吧,是他們給你打開了知識寶庫的鑰匙,照亮了你人生的道路。感恩你的同學和朋友吧,是他們給了你友誼,讓你不再感到孤獨。感恩世界上一切善待你的事物吧,正是有了感恩的心,你才會擁有真正的快樂。

  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優秀品質,是一種道德情操。他來自對生活的愛和希望。一個懂得感恩並知恩圖報的人,才是天底下最富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