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馬的方法與觀念詳細講解

  馬是一種溫順的動物,且膽子小,所以我們要掌握正確的馬術技巧,不讓它受到驚嚇。雖說馬很溫和但它的攻擊性很強,當它受到驚嚇,或是安全受到威脅時,就會對你進行攻擊。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騎馬的方法與觀念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騎馬的方法與觀念

  1、握韁

  雙手各持一韁,韁繩自無名指及小指間繞出,握於拳心,拇指輕壓於上什麼的。到現場一看就會了。

  2、調馬索教學

  初學者往往一上了馬背就方寸大亂,自己全身僵硬,更遑論要控制馬匹。結果是馬兒到處亂走,或是走走停停,跟本享受不到騎馬的樂趣。

  讓教練用一條調馬索掛在馬的口銜旁邊,牽引馬兒在直徑15米到20米的範圍內,以教練為圓心繞著走,再靠教練手上拿著的調教鞭,控制馬兒的步伐與行進速度。如此,騎手可專心於自己的姿勢與動作,很快的體會到正確的感覺。

  3、馬上體操

  第一次坐在馬背上,許多人都會被那高度嚇了一跳,馬兒一開始移動,更是嚇得雙手緊抓馬鞍死也不肯放,全身僵硬動彈不得。

  做馬上體操的目的,除了可解除騎手緊張的心情外,更是很好的鬆弛肌肉熱身運動。按照教練的指示,在馬背上做平舉雙臂、叉腰、伸張雙腿、轉身、屈膝、前頃摸馬耳朵、抬腿、手臂向後繞圈、前趴、後躺、肩膀繞圈等動作,您會覺得全身舒暢,緊張的感覺自然就不見了。

  4、基本姿勢與步伐

  接下來,教練會開始教您騎手的正確姿勢,或稱為騎坐,以及在馬兒各種步伐時騎手的姿勢與動作。包括立定、四節拍的慢步、二節拍的快步、快步時屁股一直座在馬鞍上的壓浪、一站一坐的打浪等。

  幾節課之後,當您掌握到這些基本姿勢的要領時,教練就會再教您控制馬匹前進、轉向、停止的方法。這時,您就可以放開調馬索自由騎乘,也是繼續學習基本騎乘課程的時候了。

  馬肢體語言的祕密

  騎馬不像開車給油就走,踩煞車就停,這就需要我們從馬的肢體語言上去了解它。總體上講,馬能夠用來表達意念的身體器官不多,能夠組合出的語言語句自然有限。

  但即使這樣,對於習慣用語言文字進行交流的現代人來講,也需要學習、觀察並實踐才能理解馬的語言,進而與馬做心理溝通。

  鼻:鼻孔張開表示興奮、恐懼;打響鼻表示不耐煩、不安、不滿。

  口:上嘴脣向上翻起,表示極度興奮;口齒空嚼表示謙卑、臣服。

  眼:眼睜大瞪圓,表示憤怒;露出眼白表示緊張恐懼,眼微閉表示倦怠。

  耳:雙耳一齊朝前豎立,表示警惕;雙耳一齊朝後抿,緊貼到脖頸上,表示要發動攻擊;雙耳前後轉動,表示一切正常。

  頸:頸向內弓起,肌肉繃緊,表示展現力量或示威;頸上下左右來回搖擺,表示無可奈何。 四肢:前肢高舉,扒踏物品或前肢輪換撞地,表示著急。

  後肢抬起:踢碰自己的肚皮,若不是驅趕蚊蟲,則提示馬患腹痛。

  尾:尾高舉表示精神振奮,精力充沛;尾夾緊表示畏縮害怕或軟弱;無蚊蟲叮咬卻頻頻甩動尾巴,表示不滿情緒。

  此外,打滾一兩次是放鬆身體,反覆多次打滾必有腹痛疾病;跳起空踢、直立表示意氣風發;馬的嘶鳴聲有長短、急緩之分,分別具有呼喚朋友、表示危險、渴求飲食、喜怒哀樂等等含義。

  騎馬的好處

  愉悅身心

  騎馬喚起人內心深處潛藏的自信,增強人對複雜環境的應變能力,緩解孤獨和壓抑的情緒,愉悅身心。人們能夠以此獲得極強的成就感。

  培養性情

  長期騎馬的人士大都年輕開朗、談吐豁達、身體強壯、身型挺拔、氣宇軒昂、精力充沛,騎馬是非常理智的行為,一個非常膽小的人,通過騎馬可以堅強起來;一個衝動浮躁的人,通過騎馬可以壓制他的狂躁性格。

  增強協調性

  馬術可良好的調節您的身體協調性及平衡性,你的想法和你即將要去做你的是由心決定,二是你要去運動就要用整個身體來協作,而正規的馬術正是強調與體現出要求您肢體與身心的雙向結合。

  按摩內臟

  騎馬運動中,你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你全身的所有骨骼和肌肉,以及內臟各器官全部都不由自主的處於運動狀態,使各部位的肌肉得以強健,在按摩內臟的同時增強內臟的執行功能。

  治療康體

  馬術運動不受季節及氣候的限制。騎馬還能治療體內植物神經系統、沁尿系統和生殖系統等方面的疾病。如神經衰弱、失眠症、性情壓抑、腸胃脹氣、反應遲鈍、性慾低下、脾氣暴躁、平衡感低下、小兒麻痺症、肩周炎、腰肌勞損、頸椎病等等。

  促進社交

  騎馬還能代表、反映人的身份和品行,在西方國家,養馬者一般為貴族階層,而作為知名騎士俱樂部的馬主會員就是身份的象徵。西方有一句話:會騎馬的不一定都是貴族,但貴族一定都會騎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