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家庭教育的方法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家庭教育對人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以供大家學習參考。

  ***一***

  家庭教育方法與兒童個性發展中,主要可歸納為四個方面。一是生活目標和生活價值;二是認知與溝通方式;三是良好的態度;四是堅強的意志。影響個性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三個:一是生物學因素,包括遺傳、先天素質和氣質、體貌特徵和成熟速率,二是社會化因素,主要有家庭、學校、同伴、社會團體組織和機構,廣播、影視、報刊的宣傳等,三是個體的自我意識,即人對自己的狀況和活動的意識。

  家庭是兒童個性實現社會化的主要場所,因為兒童個性的形成,社會行為的獲得,其最關鍵的幾年是在家中度過的。“家長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幫孩子形成一個好的個性。”這是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著名教育學家陳桂生在天津師範大學舉行的家庭教育學術研討會上提出的觀點。陳桂生說,一個人的個性在兒童期形成後,很少變化,並會對其一生產生影響,而家庭教育對個性的形成起關鍵性作用,可以說它是早期教育基礎的基礎。早期兒童與父母的相互作用,情緒關係的性質對兒童以後個性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社會的信仰、價值觀念等社會化目標都是首先通過父母的過濾,以高度個體化了的、有選擇的形式傳遞給兒童的。但是一直以來中國的家長過多地把兒童能夠學會多少知識作為自己的教育目標,過多地關注子女成才,很少關注孩子是否有一個健全、樂觀、積極的個性。這種教育誤區致使現在的多數成人心理特徵不明顯。

  每個兒童最初的個性特徵或氣質型別各不相同,這種特徵無疑會影響父母對兒童的態度。另外,兒童的性別、家庭規模大小、家庭社會經濟地位也會影響父母對待兒童的態度;父母的教養方式不同,對兒童的影響也不同。兒童間原先存在的先天差別,隨著與家庭成員發生不同的相互作用,進一步擴大了。

  陳桂生教授認為,個性是相對於群體的共性而言的,也是不同人之間差異的表現,獨立個性的形成是一個人各方面能力完善和協調發展的結果。兒童的獨立個性,包括有獨立見解,有自我約束能力,尊重別人,並能獨立處理與他人的關係。因此兒童在個性形成中的行為,如果不干涉他人,家長就不要過多幹涉制止。陳桂生還認為,應該盡力延長家庭教育期,注重孩子的感覺和運動能力的發展。

  我個人認為:要想使一棵小樹成為棟樑之才,必須從小就對其經常護理,修剪枝杈。如果小時長彎了,長大以後是很難直起來的。人的成長也一樣需從小進行護理與培養,才能成為有用之人。

  家長的個性品質、受教育程度、言談舉止、價值取向、教養方式以及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家庭的結構、家庭經濟狀況等都會影響並塑造著孩子個性的成長。

  一、父母的個性與教養方式對兒童個性發展的影響

  不同個性特點的人,對妊娠、分娩、育兒及親子關係等有著不同的態度與認識,也決定著他們以後為人父母的自信心與責任感的大小和教養方式的不同。所有這些態度與認識又都是通過他們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孩子的個性形成與發展的。心理學家根據父母的教養行為特點,將父母分為權威型、專制型、嬌寵型、忽視型四種教養型別。

  1.權威型父母

  這種型別的父母多會給孩子設立恰當的目標,堅持要求孩子努力去達到這些目標,並對孩子提供一定的幫助;能耐心傾聽孩子的觀點,鼓勵孩子參與家庭決策等。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權威型父母能表現出更多關愛,這是一種理性、嚴格、民主、耐心的愛的教育方式,在這種方式下成長的孩子多表現自信,有較好的自控能力,多樂觀積極、勤奮好學,學習成績也較好,社會能力與認知能力都比較出色,長大後社會成功性較高。

  2.專制型父母

  這一型別的父母對孩子要求多表現為嚴厲,通常提出很高的行為標準,這些標準和要求有時甚至不近情理。孩子出現稍許的牴觸,父母就會採取體罰或其他懲罰措施對孩子進行管制,孩子沒有自己的權利。這種教育方式實質是滿足了成人的需要,忽視和抑制了兒童的想像力與獨立性。這種方式下成長的孩子,多表現出焦慮、退縮等負面情緒和行為。雖在學校中多有較好的表現,但長大後社會成功的比率較小。

  3.溺愛型父母

  這一型別的父母對孩子常常懷有過多的期望與愛,但很少對孩子提出要求或施加控制。這一教養方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對父母表現出無盡的需求和很強的依賴性,自我控制力尤其差,在任務前缺乏恆心和毅力,多表現不成熟特徵。這一現象在男孩身上表現得更突出。

  4.忽視型父母

  這一型別的父母很少、甚至沒有對孩子提出行為標準的要求,對孩子的成長多表現為提供食品衣物等物質條件,而對孩子的情感與心理要求缺乏關心。這是一種對孩子情感生活剝奪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態度更多的是一種無奈或漠視,或者說是一種變相的放棄與虐待。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對學校生活少有興趣,學習成績和自控能力較差,出現適應障礙的可能性更高。

  有研究表明,在各種文化背景中,權威型父母的教養方式最有利於孩子個性品質的良好發展,而相同的教養方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產生的效果也會不同。比如專制型父母教養方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會表現出明顯差異:在東方,專制型教養方式對孩子多表現為愛,雖然有時有些過火。這一環境下成長的孩子,長大後多表現出孝敬父母、尊敬師長、遵紀守法等良好的行為特徵。在西方,專制型教養方式卻是對孩子的遺棄和拒絕,孩子長大後多自卑、軟弱等。這種表現上的差異,可能源於東西方社會的價值取向不同。在現實生活中,父母型別不會有這麼明顯的界限,多是幾種型別的混合組成。我們應該根據上述父母型別的特點及對孩子個性的影響,向更有利於孩子發展的父母型別努力。

  二、家庭關係、家庭結構對孩子個性發展的影響

  良好的家庭關係有利於孩子個性的健康發展。這是因為,婚姻關係美滿融洽的父母能更加積極、敏感地感知到孩子的需求,與孩子相處時往往會給予更多的耐心、愛撫、表揚等正面的激勵。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夫妻雙方多會用一致的積極行為方式對待孩子的行為。相比來說,家庭不合的父母往往由於受到婚姻的困擾,在與孩子相處時可能會帶有更多的負面情緒和行為,生活中常會忽略兒童的感受與需求,更多是運用提問、命令及強制性的建議來控制或干擾孩子的活動,有時甚至會把孩子作為“出氣筒”,過後感覺到自己的過失時又想通過溺愛來補償孩子,這種教養方式不利於兒童的健康發展。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多易表現出較強的攻擊性傾向,同伴關係發展較差。

  不同家庭結構對孩子的個性發展也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家庭結構可根據其特點分為三大類:核心家庭、大家庭及特殊結構家庭。

  1.核心家庭,即獨生子女家庭。研究表明,獨生子女在認知方面具有優勢,在個性方面差異明顯。獨生子女特別是男孩,任性、怯懦等不良習性較嚴重。

  2.大家庭,即幾代同堂的家庭。這種多代人同住家庭的優點是孩子受愛撫和受成人教育的時間多,但不同輩份的人教養方式與教育觀念常常會存在分歧,易出現隔代溺愛,從而形成家庭矛盾,使孩子產生無所適從、不安、恐懼等現象,對兒童的個性發展也會造成一些不利影響。

  3.特殊結構家庭。包括不良的婚姻關係的家庭、離異家庭、單親家庭及離散家庭。

  離異家庭和單親家庭是指只有父母一方和孩子所組成的家庭。不良婚姻關係家庭指父母婚姻關係惡劣的家庭。離散家庭則指那些因特殊原因父母與子女分居多地的家庭,如不同型別的留守家庭等。在這類家庭中,或因父母角色的暫時或長久缺失,或因社會輿論的不良影響,或由父母長期的不良情緒的影響及不良的教育方式,使得在這一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容易出現情緒和行為上的障礙及學習動機的受挫,從而影響到孩子的智力發育。這類孩子多表現為情緒波動較大,易產生憤怒、恐懼、悲傷等消極情緒,其同伴關係、自我控制能力等較差。研究表明,在離異家庭中生活時間較長的孩子的調節能力、結伴能力、與人相處能力、主觀控制能力、預見能力及決斷能力均顯著低於生活時間較短或在正常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孩子。父母離異時子女年齡越小,對其同伴關係的消極影響越大;父母離異的時間越長,其子女自我控制能力也越差;父母離異或在外使子女易生被遺棄感、自卑、憤怒等敵視性感情,並會隨著時間的推延造成對家庭、社會、父母信任感降低,對其以後的戀愛婚姻及家庭生活也會產生不良影響。

  ***二***

  一、接受現在的他

  如果你感興趣的僅僅是你的孩子是否是全班最好的朗誦者,那麼,你的期望就太過分了。每個孩子都是按照自己的速度來發展、成長的。把你的孩子與其他孩子相比較會讓他認為,如果他沒能按某一特定標準去學習、做事的話,他就是一個失敗者。與此相反的是,如果你的孩子似乎在繪畫或體育上有某種天分,做父母的你就應該給他提供一切機會去發展他的才能。

  逼迫是不對的,鼓勵才是有益的。不要在一個孩子還不會走的時候就讓他去跑。但是,如果他想要跑起來時,你應該給予他你所能給的幫助。

  二、給孩子一個選擇

  允許兒童按照他們自己的興趣去做事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幫助他們成功的最佳途徑之一。如果你讓孩子感到她有選擇去學芭蕾舞或是去練健美操的自由,她就會更賣力氣地去做這兩件事中她所選中的那件。

  不過,此時她仍會需要你的大力支援。舉個例子,雖然你的孩子很願意在星期六的早上去管絃樂隊排練,但如果你不送她去的話,她還是有可能中斷或放棄的。多數孩子的興趣愛好十分廣泛,因此父母們必須對此做出投入。除非這個孩子與眾不同,不然孩子就會失去關注的焦點,不再集中精神去做事,轉而決定去看電視或小朋友們做遊戲去了。

  三、找找是否有隱藏在暗中的困難存在

  這話聽起來不言自明。但實際上,你是否問過你的孩子為什麼突然間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或不願做家庭作業了嗎?也許他會在你的詢問下說出心裡話——他被壞孩子欺負了,他不喜歡他的老師等等。

  良好的環境同等重要。某些孩子在安靜的房間裡注意力最為集中,而有些卻喜歡熱鬧的背景環境。如果你的孩子說他不喜歡被獨自關在自己的房間裡,那麼就讓他在廚房邊上的餐桌上做作業。如果孩子變得毫無動力了,通常他會有一個正當的理由。

  四、積極地談論你自己的工作

  結束了一整天令人心煩的工作之後已精疲力竭,這是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在這樣的狀態下,向你的孩子講述你工作中發生的令你高興的事情和令你不高興的事情也是很重要的。激發他的憧憬和熱情,他會想:“如果我努力工作的話,我會像媽媽一樣成功。”如果你身陷於一份乏味的工作之中,的確沒有什麼值得與孩子們分享的,那麼就告訴他,如果你無法獲得一定的資格或學歷,你就無法找到一份有趣的工作。有時,孩子會從不願意像父母那樣生活的想法中找到動力。

  五、解釋你的理由

  如果你不希望你的孩子放棄鋼琴教育,因為你很肯定這是對他有好處的,那麼你會怎麼做呢?無論你想怎麼做,決不能衝你的孩子大喊大叫、聲嘶力竭地訓斥他。因為大叫後沒幾分鐘,他就不再去聽你在說些什麼了。相反,如果你耐下心來向他解釋為什麼你認為繼續練下去是重要的,他有可能會轉過神來同意你的看法。即使他仍不同意也沒關係,他很可能有自己的看法。父母也應傾聽孩子的意見,並告訴他,無論他怎麼做,他學過的東西都會收藏在他的經歷中,永遠不會浪費掉。

  六、重視讚揚的作用

  不斷給你的孩子以讚揚是極重要的一條勸告,但讚揚必須是有的放矢的。孩子一點也不傻。如果他給你看他剛做完的某個東西,你僅僅說了句“幹得不錯”,他就會知道,你並沒有真的注意到他和他的成就。你此時應說的是:“我很喜歡你在文章中論述這個觀點的方法,這樣說很發人深省。”或者“你的音階彈得非常流暢。”等等。於是,孩子知道了你的確對他的小小成績很感興趣,下次他就會更加努力地去做以博得你的讚揚。

  七、明智的獎賞

  父母會許諾,如果孩子考試考得好,他就會得到一輛自行車;如果考得不好就什麼也得不到。事實上,這樣對待孩子是一種可怕的態度。這種做法讓孩子們在考試前變得十分焦躁不安,想著這次考試得失攸關,而一旦他們沒能考好,就又會變得鬱悶不樂。從理論上講,做得好本身就是一種獎勵,但是實際上,如果的確會有某種物質激勵存在的話,多數孩子會表現得很出色。因此,建議各位父母不要給你的孩子許以大獎賞,如果他們做得好,應給他們一個小禮物以示讚賞和鼓勵。這樣做是積極的推動,而且如果他們未能實現預定的目標,也不會因此而過分愁眉苦臉。

  八、讓他們不時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

  如果小孩子們能得到足夠的來自父母的鼓勵,他們就會茁壯成長。經常衝著孩子大叫大嚷:“你又在那兒幹什麼呢?”的父母像是往他們孩子的心中刺了一劍似的,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很大傷害。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時間去放鬆、聽音樂,或者什麼也不幹,只是發呆。然後呢,當我們的“電池”重新充足電時,我們將精神抖擻,準備好去面對下一個挑戰。孩子也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