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成功的故事

  嚮往成功,不是為了獲取別人的讚賞和羨慕,而是為了讓自己得到一次提升,讓自己的人生價值得到彰顯……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女性成功的故事,希望能夠幫到你!

  篇一:80後女孩與“方位格”書法的不解之緣

  “一橫一豎,端正書寫。一撇一捺,成人育才。”這是“方位格”硬筆書法培訓學校的十六字校訓。作為一家專業硬筆書法培訓機構,不僅培育出了上千名優秀學生,而且學校的創辦人張晴,也是書法界一顆耀眼的新星。近日,張晴講述了她與“方位格”的不解之緣。

  從小熱愛書法

  “書法是靠日積月累的練習才逐漸學有所成,並非是一蹴而就。”張晴表達了對於書法的一些看法。她對於書法的喜愛是受父親薰陶。“小時候經常見父親和大伯在一起寫毛筆字,就覺得很有意思。”張晴說,從那時起,書法的飄逸靈動在她幼小的心靈中刻下了烙印。

  就這樣,僅憑著對於書法的喜愛,張晴一直跟著父親叔伯學習寫字,後來,學業的壓力越來越大,閒暇時間也越來越少,不得已只好放棄練習書法,以學業為重。

  和大多數80後的女孩一樣,大學畢業後張晴隨便進了一家公司當銷售員。由於工作時間短,空餘時間較長,張晴想起被迫放棄的書法,內心頓時變得火熱起來。

  “這個時候重拾書法,就和小時候不太一樣了。小時候就覺得好玩,看父親寫出來的字好看就跟著寫,根本談不上書法,也並沒有專業地學習過書法。而在資訊發達的現在,我可以較為全面地瞭解書法,並系統地學習專業書法的相關知識。”雖然時隔多年,但接觸書法依然令張晴覺得親切。

  利用愛好去創業

  張晴在創辦“方位格”之前,曾做過很多種工作。但她感覺,每個工作其實都不是她想要的生活,選擇這些工作要不是因為離家近上班方便,要不就是工作時間短,有較多的空餘時間可以練習書法。不僅張晴如此,很多同齡女孩都處於這樣的狀態。但與同齡女孩不同的是,張晴的內心中渴望著突破和改變。

  “從2013年開始學硬筆書法,到去年4月開辦培訓班,我從未想過可以將我的興趣愛好轉變成創業專案。”張晴表示,由於小時候的基本功尚在,她學習書法的進境一日千里,短短兩年的時間已經是小有所成,但她並不滿足,依舊每天堅持練習。

  一次偶然的機會,張晴在逛街時收到了一家硬筆書法培訓班的宣傳單,張晴不由得多幾眼,這一看可不得了,使得張晴萌生了創辦輔導班的想法。

  “宣傳單上寫的硬筆書法還沒有我寫的好,我就想我是不是也可以創辦輔導班呢?”張晴被自己突如其來的想法嚇了一跳,但隨後便按耐不住躍躍欲試的想法,將開班授課的打算告訴了父母,誰知卻遭到父母的一致反對。

  張晴的父母都是工人,在他們看來,上班才是較為穩定的選擇。尤其是女孩子,有個不累的工作,再找個好婆家,安安穩穩過一輩子就行了,為何要去冒險創業?

  雖然父母苦苦相勸,但張晴一來放不下對書法的熱愛,二來也是一個有主見的女孩子,在調查了一番市場後,“方位格”硬筆書法培訓班於2015年4月正式開班授課。

  現在想想,張晴確實與“方位格”有緣。如果不是重拾書法,她就沒有創辦“方位格”的資本;如果不是因為看到了硬筆書法培訓的宣傳單,她也不會萌生自己開班授課的想法;如果自己當初耳根太軟或者猶豫不前,她可能依然在一邊上班,一邊做著自己的書法夢。

  計劃開設多家分校

  無論是練習書法還是自主創業,張晴都遇到了無法想象的困難。“前期資金還好說,我上班有一些積蓄,借點就足夠了。只是人手不夠,剛開班的時候都是我一個人幹,做教材、教孩子,甚至是上街發傳單,都是自己親力親為。”張晴表示,即使現在,她依然親力親為,因為她想時刻記得創業的艱辛,提醒自己眼前的一切來之不易。

  不得不說,“方位格”確實成功了。它的成功與張晴對書法市場的定位不無關係。張晴表示,我市書法培訓機構很多,但是硬筆書法培訓相對較少。“很多書法培訓機構並不單做書法培訓,它會捎帶一些其他的輔導培訓之類的。“我只做硬筆培訓,不做其他培訓,專精於這一行,所以很多家長都放心讓孩子來我這學習。”張晴說。

  除此之外,張晴定位書法市場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當下家長中寫字好的人越來越少。在問及下一步有何計劃時,張晴表示,在“方位格”穩定發展的同時,她打算在市中區鑫昌路和高新區等地區開設多家分校。“現在很多遠地方的家長也把孩子送我這學習,由於路途遙遠,接送孩子十分不便。因此我才考慮設立分校。”張晴說。

  “一開始我開班授課是為了嘗試自主創業,通過創業可以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從而改善生活質量。可是後來我漸漸覺得,創業並不一定僅僅只是為了賺錢,也傳承了我國的傳統文化。”張晴表示,雖然自己只是一個小小培訓機構的領頭人,但她並不因為自己的渺小而放棄每一次傳承的機會。因此,張晴打算在今年寒假放出六個免費學習的名額,給那些家庭貧困的孩子一個學習的機會。

  篇二:兩個好吃嘴小女生開網店賣零食

  兩個好吃嘴大學生開了一家網店賣零食,沒想到越做越大了:最高時一天接可1000多個單子,請30多個同學幫忙,5個物流公司工作職員專門為她們服務,一週進賬75萬元!現在,她們甚至得到了500萬元的風險投資,預備組建公司、發展成全國連鎖。

  這一切,似乎有點不可思議,尤其是發生在兩個小小的女大學生身上,但現在卻已經成了事實,就讓創業故事網帶你一起來看看這個奇蹟是如何誕生的吧。

  借錢啟動創業

  袁蘭,21歲,四川師範大學公共事業治理專業大二學生,與同鄉、同班、同寢室好友王菊園經營著一家網店賣零食。兩人的創業故事從大一就開始了。

  當時的她們沒有資金來源,紛紛把目光投向自己的父母。父母都是農民,並沒有太多的錢給她們,“每人借了5000元“。有了錢,她們先買下一個網址。萬事俱備時,袁蘭和王菊園想到賺辛勞錢,“農村出來的,不怕苦“。

  由於一些網店在退貨時會提出顧客自付郵費的要求,兩人便給自己定下了規則:凡是在她們網店買的東西,只要發現有問題,哪怕吃得只剩最後一點,都可無條件退貨!如此大膽的想法,讓人不得不對她們刮目相看。

  上徵婚網站掛假連結

  去年10月,網店開好了,兩人拿著剩下的錢到食品批發城,批發了幾千元的食品樣品回來,“每樣一兩包,拿回來拍照片掛網上“。最初,她們特別擔心沒人光顧,常安慰自己說“賣不了就自己吃“。

  兩人的第一次傾銷是在宿舍樓,她們挨個寢室去宣傳網站,我“強迫“一個好朋友買了一包泡椒鳳爪,3元,沒好意思賺錢“。這是她們的第一筆單子。之後,兩人分工,一個人在網上做推廣,另一個人印傳單發。

  袁蘭說,她們的網上傾銷範圍很廣,“徵婚網都是我們的目標,我們在美女圖片下放上我們的網址連結“。當然了,沒過多久帖子就被治理員給刪了。

  兩個人將宣傳廣告印成傳單,原本想進辦公樓內發,但保安委婉地請她們不要汙染環境。沒辦法,只有厚著臉皮,天天早上8點就守候在辦公樓門口,帶著微笑將傳單發給進樓的白領們。那些被人轉身就扔在了地上的傳單,“我們撿起來繼續發“。半個月後,生意終於有了起色,一單、兩單地出現,讓兩個小姑娘看到了希望。

  團購一週進賬75萬元

  袁蘭說,春節算是網店的一個轉折,生意好時一天有幾百張單子。兩個女生完全忙不過來,袁蘭發動了同班同學前來幫忙。春節後,網店的生意就比較穩定了。

  兩個小姑娘也關注到,今年特流行團購,“我們也開始傾銷團購“。她們的傾銷只求宣傳:一塊巧克力進價5元,她給團購網的價也是5元,而這個價往往比其他商家的便宜,網站就會力推她們的店。

  最輝煌的時候是兩週前,“天天一千多張單子,連續一個星期,我們賣了75萬元。“為這75萬元,她們付出的可比平時多多了:她們請了5個同學看網店負責接單子,請了30個同學負責跑市場配貨,某物流公司還專門派了5個人來負責她們這一家店的單子。

  家常菜感動投資公司老闆

  由於業績好,網店吸引了浙江一家投資公司來考察,公司負責人沈先生說來考察當天,這兩個小姑娘就在家做了兩個家常菜招待他。

  小姑娘的實在也感動了他,“一週75萬元,對兩個學生來說很不錯,我決定投資500萬元。“吸引沈先生投資的,是他看到這80後、90後女生願意吃苦,從開店到現在她們都沒有休息過,“她們現在最想睡到自然醒,但還是堅持著天天早起“。

  小女生的賺錢攻略

  同學是種本錢

  生意好時,兩個女生完全忙不過來,袁蘭發動了同班同學前來幫忙。天天十多個同學來幫忙,他們幾乎分文未取,堪稱“苦力“。

  廣告是種堅持

  她們上徵婚網站掛美女圖,配自己店鋪的網址連結。最後被治理員給刪了。她們發的宣傳廣告被扔在了地上,又去撿起來繼續發。

  吃苦是種本事

  投資公司負責人沈先生說,來考察當天,這兩個小姑娘就在家做了兩個家常菜招待他……沈先生被這兩個女生吃苦的本事感動了。“她們現在最想睡到自然醒,但還是堅持著天天早起。”

  篇三:90後”小裁縫的漢服復興夢

  輕柔典雅的齊胸襦裙,廣袖飄逸的曲裾深衣,“90後”小裁縫龍佳言身著一襲漢服,流連於10多平方米的展廳內。滿屋的復古服飾,讓人恍然如穿越到漢唐。“華夏復興,衣冠先行。我的願望就是實現漢服日常化,街頭流行最美中國風!”龍佳言說。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眼前這位儒雅的姑娘諳熟中國傳統文化,卻曾因貧困在初中輟學。憑著對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熱愛,她埋頭自學,如今不僅成為長沙漢服圈裡小有名氣的達人,還在長沙市天心區南湖路創業開起了漢服工作室。創業故事網帶你走進這個“90後”小裁縫的漢服復興夢。

  自學  熱愛漢服曾“借光縫衣”

  來自湖南省婁底漣源農村的龍佳言曾一直在婁底、長沙兩地奔波打工。2012年9月,她的人生因為一部短片而發生轉變。

  “一部名為《漢服屬於現在》的宣傳片後,就愛上了那一件件美麗的古代服裝。”龍佳言說,視訊中典雅唯美的漢服,為什麼不能在當代流行呢?三天關於漢服的書籍及資料圖片後,她就拿著打零工攢下的錢,揹著家人到布市買了布料和裁衣工具。

  從此以後,她就一心一意地做起了“裁縫”。本該賺錢養家,卻一門心思搗鼓裁縫手藝,而且還是學做古時候人家的衣服,家人開始說她“不務正業”。龍佳言乾脆白天就把自己鎖在房裡,對著貼吧裡的圖片和資料學習;晚上,等家人熟睡後,她藉著從窗外照進來的月光和路燈,悄悄動手縫衣納裳,一直到天明。沒多久,她居然穿著自己花140多元縫製的漢服大大方方出了門。

  創業  集老闆、設計師、裁縫於一身

  首秀漢服後,很多人對她的手藝點贊。性格活潑外向的龍佳言由此認識了許多漢服圈的朋友。不久,她買了縫紉機,義務幫長沙的漢服圈朋友製作漢服。“把愛好變成職業,讓更多的人喜歡穿漢服!”隨著點贊者越來越多,她決定創業開店。

  “只有先把傳承的載體做好了,你才能說自己熱愛華夏文化。”去年10月,揣著積蓄和借來的2萬元錢,她開起漢服工作室。每天,她都親自去布市挑選布料,把最新款的漢服陳列到位。

  2012年春節,一個臺灣社團慕名給龍佳言打來電話,表達了希望能向她租借漢服舉辦活動的想法。龍佳言二話沒說,立即到布市買了材料,從選布料到裁剪、定版、印花,她一手包辦。“18天做了19套漢服,其中包括13套成人服裝,6套小孩服裝。”結果,她的作品在寶島漢服圈裡引起轟動,臺灣朋友由此和她交上朋友,並一直保持了合作。為了給自己充電,她業餘自費請老師、專家教授培訓中華傳統文化,經常參加漢服文化沙龍。

  心願  將傳統漢服做成流行美

  “漢服在現代的生命力應該與時俱進。”她認為,自己設計製作的漢服“合理添加了印花圖案,實現了傳統和現代的結合”,又把漢服原本華麗炫彩的顏色進行了合理搭配,並不拘泥於舊制。

  “來挑選和購買漢服的顧客以大學生為主。”龍佳言說,除了對外出租外,他們還對外出售。在她的小展廳,齊腰襦裙、齊胸襦裙、漢服褙子等形式的漢服,吸引了一撥撥前來欣賞和選購的市民。她希望,藉助漢服的復興,能使人們浮躁的心沉澱下來;而隨著生意好轉能逐步降低漢服成本,讓更多人從日常穿衣流行中來了解、認識傳統文化禮儀。


看過的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