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日本企業成功的奧祕

  中國不少企業經營者崇尚激進式變革,視"改善"為小打小鬧的玩意,企業需要大手筆,如流程再造、組織變革、策略重建、文化變革、併購等等。但激進式變革往往是在企業面臨重大危機,問題變得嚴重且緊迫的情況下所採取的果斷措施。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改善:日本企業成功的奧祕》,歡迎閱讀!

  《改善:日本企業成功的奧祕》觀後感:

  這本書的作者是今井正明,這是傳說中的他“持續改善”思想的代表作。今井正明認為,人們一直很驚訝為什麼日本企業可以在二戰後快速成長,成為世界一流企業。也因此找了很多理由,比如質量控制,看板管理,建議系統,機器人技術,精細管理,準時制,終身僱傭制等。而在他看來,這些只是表象,真正的內因在於一種他稱之為KAIZEN的理念。他認為這才是日本企業成功的真正內因。

  什麼是改善,為什麼說改善跟創新同樣重要,它們到底有什麼區別,怎麼改善?

  改善的第一步是發現問題。他認為任何系統都存在問題,作為企業,想生存和發展下去,首先就不能迴避問題。

  改善的第二步自然是分析問題。分析問題重要的是要及時找準問題產生點。比如,在生產流程中,問題往往現實發生的生產一線,要找到所發現問題產生的原因,最有效的分析者其實是一線工人。可以把後一個環節的工人當成前一個環節工人的顧客,這樣就可以在發現問題後及時把問題反饋給製造問題的人。這比讓最終消費者或者中高層管理者拿到存在若干問題,不知道該找誰解決,或者做出不切實際的解題方案要有效地多。所以,關注人,比如尊重工人,培養工人,鼓勵工人,獎勵工人非常重要,作者認為,這是實施全面質量控制的關鍵,也是改善的第一要義。工人處於問題的第一線,他們最容易發現問題,也最容易找到引發問題的原因,也最有動力去觀察思考,或者接受教育,培訓去解決問題。當然,這裡存在著一個挑戰,那就是如何讓工人自覺自願地行動。所以,要想做好這一步驟,有必要組建一些全面質量控制小組,或建議系統來對問題的解決提供支援。***其實這些觀點在斯密的分工理論和泰勒在國會聽證會上的證詞等著作裡已經有相對詳盡的敘述,只是讀者少有學以致用,這也證明了我之前的論點,什麼知識是沒有用的?學了不用的知識就是沒有用的***

  改善的第三步是解決問題。是否能解決好問題。跟有效的資訊甄別,給予相應建議實現的必要資源,給予情報提供者及時的回饋密切相關。在整個改善的過程中,資料和分析工具的恰當使用很關鍵。比如資料,資料採集和儲存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資料共享。只有在合適的時間把資料送到合適的人手中,才能發揮資料的價值。這也剛好證實了我之前的思考。資訊的作用必須經由主體才能發揮作用。

  書一過半,初次閱讀,發現這本書不僅介紹了一種理念,而且還將這種理念與其它理念進行了對比和融合。此外,還通過案例具體演示瞭如何使用相關的工具和方法來實現這個理念。這點和哈默的寫作思路不同。哈默更喜歡做導師,在他看來,他的責任更多的是指引方向。而今井正明則做得更多。對於學習業務流程管理的朋友們而言,如果將哈默的企業行動綱領和這本書一起看,我相信一定趣味多多,思考多多,收穫多多。

  《改善:日本企業成功的奧祕》書摘:

  1956年,日本短波廣播電臺在其教育節目中加入了一套質量控制課程。1960年11月,日本設立了首個全國質量月。同年,日本開始實行質量認證和質量標識制度。1962年4月,日本科技聯盟發行了《工長質量控制》雜誌,首個質量控制小組於同年成立。

  質量控制小組的定義是,在車間內自願執行質量控制活動的小組。作為全面質量、自我發展、互相教育、流程控制和改善的一部分,小組在車間範圍內不斷地進行質量控制工作。質量控制小組僅是公司範圍專案中的一部分,它不會成為全面質量控制或全面質量管理的全部。

  在日本,參加過質量控制小組的人們知道,他們只關注成本、安全和效率等領域,他們的活動與產品質量的改進僅存在間接的聯絡。很大程度上,這些活動的目標只針對車間中的工作改進。

  毫無疑問,質量控制小組在幫助日本改善產品質量和生產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質量控制小組的功用卻被海外觀察員宣揚得名過其實了,他們將質量控制小組當成日本全面質量控制的支柱。事情遠非如此,特別在探討日本管理時,這種說法更是錯得離譜。質量控制小組的工作僅佔日本公司全面質量控制工作的10%-30%。

  此外,日本的"質量控制"或QC的意義也在悄然改變。和許多西方國家一樣,日本的質量控制最初只應用於生產過程,特別指在生產線末端拒絕殘次原料輸入和殘次產品輸出的檢測控制。但人們很快就發現,僅在檢測環節實施控制根本無益於提高產品質量,產品質量應該在生產過程中實現。"向過程要質量"是日本質量控制中的一句名言。正是在這種形勢下,在戴明講座之後,日本引入了控制報表及其他質量控制統計工具。

  1954年,朱蘭的講座為質量控制打開了新的視野:質量控制的管理學方法,這是日本首次將質量控制定位成一種重要的管理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