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建築風格論文範文

  在世界的建築行業中,我國的現代建築起步較晚,目前還在不斷的完善中。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現代建築論文,供大家參考。

  中國現代建築論文篇一:《中國傳統建築與現代設計之我見》

  論文關鍵詞:中國文化 中國傳統建築 現代設計

  論文摘要:建築是人類文化的結晶,是構成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瞭解那個時代的建築,必須要去弄明白那個時代的社會背景和人文科技的發展狀況。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中國建築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和中國文化一樣,連續相繼併產生反應這種文化的建築藝術。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國建築也秉著自己獨有的性格綿延下來,建築型別極為豐富,如北京故宮、江南園林、皖南明清建築、喬家大院、福建土樓、北京四合院等。

  世界建築分為兩大類,分別為西方建築和東方建築。近年來西方建築發展的很快,但是也不能對東方的建築失去信心。在這個文化大繁榮的背景下,我們應該把東西方文化結合起來,探明東西建築之間存在的問題。這樣有助於未來建築的健康發展。

  ·通過學習對中國傳統建築的一些認識,我們不能片面的把視覺停留在建築的表面裝飾圖案上,建築的內在結構美更要去探究。

  一、文化和建築

  建築是文化發展的高度集中,它代表那一時期整個社會的科技水平。中國的傳統建築給人一種親切感,使你想去觸控它,感悟它。當我們用真誠去認識本民族的文化時,發現文化的本質對建築產生著巨大的影響和貢獻。我們不能只欣賞建築表面的裝飾美,更應該把我們民族的文化精神灌注到建築的設計當中去。

  中國建築有自己獨有的性格,不受外來影響獨立發展,起源於新石器文化,發展於銅器時代,成熟完善於近一個多世紀。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家樑思成在他的《我國偉大的建築傳統與遺產》一文說到:“歷史上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產生了它自己的建築,隨著這文化而興盛衰亡。世界上現存的文化中,除去我們鄰邦印度的文化可算是約略同時誕生的弟兄外,中華民族的文化是最古老,最長壽的。我們的建築也同樣是最古老、最長壽的體系。在歷史上,其他與中華文化約略同時,或先或後形成的文化,如埃及、巴比倫,稍後一點的古波斯,古希臘,及更晚的古羅馬,都已成為歷史的陳跡。而我們的中華文化則血脈相承,蓬勃地滋長髮展,四千餘年,一氣呵成。”

  二、中西方建築

  西方和東方的文化不同,社會背景也就不一樣,所以對建築的認識也不一樣。在中國建築對人們來說就是一種社會實際需要,滿足當時的居住需要就行,所以幾千年來,保留下的建築痕跡也很少。西方建造的建築大部分以永久性建築為主,大都用很長時間來建造他們的教堂,神廟和陵墓。在中國,在建築建造上花的時間就少。 比較中西建築,西方的永久性建築大都和神靈,宗教有關。這是和他們的政體是有聯絡的。由於文化的不同,我們不能一味地批判兩種文化的好壞,這是無法比較的,我們只能從文化的性質出發來吸取最優秀的成果。歷史已經證明,無論科學還是文化藝術,通過交流學習必然會得到好的發展。隨著科技的發展,新的建築材料和結構方法也不斷出現。這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

  在歷史的長河中,中西方建築各自發展,各自取得了寶貴的經驗。中國傳統建築是有很多原則性和科學性,等待著我們去潛心學習和認識並實踐於現代建築設計之中。

  三、傳統與現代

  建築是技術和藝術的結合。在當代新建築中,它的材料與傳統建築不同,但其基本原理是一樣,先進行屋架的拼裝,然後再增加牆壁。就比如人一樣,只是外面穿的衣服風格變化了。

  中國傳統建築是材料、結構和功能與形式的高度統一。在現代建築中有些建築是用著現代的材料,卻披著傳統的外衣,顯得貌合神離;也有一些創新理念很強的,也能博得大眾的目光。事物都是在矛盾中,在批判中前進發展,中國的建築也有自己的發展規律,中國的建築生命力是旺盛的,它的基本原理被現代建築所採用,這是對世界建築的貢獻。

  面對未來,我們應該思考更多一點,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資源僵乏,自然災害多發,這是現代社會中最突出的主要矛盾。中國在建築業上每年消耗的鋼材總量佔世界鋼材總消耗量的百分之四十,每年製造的建築垃圾也是佔世界的百分之四十。在這個經濟發展的時期,幾乎每天都有樓盤開盤,高樓林立,現代感極其強烈。根據人類的身體機能,是不易居住高層建築,但是我國人多地少,未來可能會出現更高的建築物。近一些年來,一些工程質量也不得不讓人們出深思,比如發生地震,地震是不會威脅人類的生命的,而真正威脅人類生命的是建築物本身。

  建築的基本屬性是居住,由於資源有限,人類更應該與自然和諧共處。在目前節能建築已經出現,今後需要宣傳和普及應用到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能為傳統而去模仿傳統,也不能離開傳統去盲目創新。

  中國現代建築論文篇二:《中國的新現代主義建築》

  摘要: 新現代主義是影響90年代世界建築發展主流建築思潮,同樣對正逐步融入世界建築發展潮流的中國建築界產生影響,但中國的新現代主義思潮不僅僅受西方新現代主義的影響,在中國現代主建築"無限廣闊的創造範圍裡",還包括了世界上其它建築思潮以及中國國內所固有的建築傳統思想的制約,因而表現出更具中國味道。

  關鍵詞: 現代主義 建築 設計

  就在部分老一輩建築師以他們近乎傑出的作品構築中國建築堅實平臺的同時,兩種不容忽視的力量正在把中國建築界推向一個極至。對於前者來說,經過幾十年不懈的奮鬥以及年見豐富的創作經驗的積累,就在當今這種日益優越的社會條件、經濟基礎以及技術手段的北影下,那些仍然沒有放棄創作、保持活力的老一輩建築師不斷推出了成熟而富有說服力的作品,下百這些作品提高了中國建築的整體水平。後者當是更令人振奮的兩股勢力,一種來自於西方世界,由地道的國外名星建築師及事務所、商業建築師及設計公司,以及借用國外設計組織招牌的華人建築師組成,他們以爭取設計市場及獲取設計利潤為基本目的,通過他們的特殊身份和手段獲得設計機會;另一種勢力產生於本土,即中國的青年建築師,他們中有土生土長但熟知世界建築潮流的青年建築師,有受過西方建築教育並有過西方生活經歷後回國工作的青年建築師,這些人或者通過了正統的國內設計企業機制,替代著某些無論在身體上還是在思想上逐漸衷微的前輩人,或者通過盤根錯節的各種社會關係,獲得了無數的設計專案,得以實現他們的建築理想,這兩種勢力共同的特點在於他們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獨特的建築理念和設計美學,不僅瞭解中國,而且瞭解世界***或者相反***,他們把握時代脈搏,創造力旺盛,具有爭強的勁頭,正是他們的作品使中國建築與世界建築靠得更近,並使中國建築達到一定的思想高度。

  這三種基本群體組成了壯觀的建築陣容,在中國目前特定條件制約下,他們在建築設計觀念上具有某種顯而易見的共通性,同時又顯現出各具特色的個性,他們的作品構成了一道陽光燦爛的建築風景線,深入研究他們的作品,可以看出這種共通性和個性特徵。

  ① 他們作品的創作大體遵循這樣的規律:為滿足現階段中國社會生活的基本要求,在同一建築中,以現代主義建築的某種基本思想或某些設計原則為基因,綜合運用多元的設計美學觀進行創作:

  ② 某些作品仍崇尚簡潔純粹的機器美學,追求形式與功能的統一,但又兼具近似後現代的區域性裝飾趣味,建築的形式美國微軟公司仍作為設計的第一原則:

  ③ 某些作品通過某種方式的表達,試圖表現對高科技成果的運用及與前沿科學的結合:

  ④ 某些建築師對鄉土地方文化帶有濃重的卷戀之情,但他們又不洩一顧於一般簡單直觀的表達方式,建築作品試圖讓地方文化通過"化顯"的方式再現:

  ⑤ 某些建築師追求作品的思想深度,從現代觀念藝術那裡受到啟發,建築作品帶有神祕的色彩、個人的信碼及抽象的表達方式。

  當我們把這些作品放在一起的時候,現代主義建築思想的基因就象一條無形的線索,把各自閃爍著異彩的建築體聯成一體,形成了中國建築發展的明晰的趨勢,為了便於展開對這樣一種趨勢的討論,我們不得不給它幟上一個標籤名,稱它為"中國的新現代主義建築";而上述三種建築師群體的集合,自然就成了"中國的新現代主義建築師".

  西方新現代主義建築概念似乎不象現代主義及後現代主義那樣十分清晰,但從各種理論文章來看,似可將新現代主義者分成兩類,一類以邁耶、羅傑斯、福斯特、文彥、博塔、安藤忠雄為代表,包括了英國高技派、法國新柯布西埃派、日本新表現主義派,美國白色派等等,他們對現代主義理念或空間嚴肅地進行了重新審視,在某種程度上維護現代主義建築價值和藝術觀,但他們在更廣闊的程度上,具有獨特的設計哲學及美學觀念:另一類以埃森曼、庫哈斯、蓋裡、屈米、莫菲西斯、赫迪克、李伯斯金等人為代表,這類人的設計理念和設計哲學更接近解構主義思想,"建築作品以其分裂、解體、不穩定、不協調節器的形象引人注目","建築作品的空間沒有規律、變換無窮、耐人尋味".克斯曾說,80年代中期,看到紐約的一些批評家在羅傑斯和福斯特身上貼上 "Neo-Modern"的標籤,我意識到解構主義和埃森曼對現代***Modern***建築而言,確乎是"新***New"的,所以我就杜撰了"新現代"***New Modern***一詞,埃森曼假設了一種取代"人從他們的世界中心離"離的新現代建築,去對抗原型關係和功能主義,並將新建築置於一個迅速和分解的模式中,形成一種以可以認識、一系列沒有意義的符號碎片來進行設計的方法。查爾斯。剋期在《新現代主義》一文中指出,"正是這種近乎埃森曼的意識形態確切地定義了新現代義……建築師直至最近,在使他們的建築達到功能要求,併為進一步達到社會的需要而操心。現在,新現代主義者不再相信人文主義,他們設計的作品是形而上學的概念的自我表現遊戲。他們不再是企圖改變社會的烏托邦,而是玩弄現代主義形式的美學家他們最重要的資訊不再是論理的,而是風格的、一種20世紀末苦專經營的、新巴洛克的裝飾語法。"

  新現代主義建築的共同特點就象享利。希拉里所說的那樣,Modern 之New乃是在於建築師比建築重要,因為建築師比建築重要,每一個建築師就都試圖成為他"自己",或成為他正在創作虛構的答案。彼特。潑蘭認為新現代主義的提法符合建築動態的歷史發展,這是一種有趣的、有力的、真正的建築,在一個無限廣闊的創造範圍裡表現了自我。

  新現代主義是影響90 年代世界建築發展主流建築思潮,同樣對正逐步融入世界建築發展潮流的中國建築界產生影響,但中國的新現代主義思潮不僅僅受西方新現代主義的影響,在中國現代主建築"無限廣闊的創造範圍裡",還包括了世界上其它建築思潮以及中國國內所固有的建築傳統思想的制約,因而表現出更具中國味道。對於西方新現代主義來說,由於社會經濟的雄厚物質基礎,可以把功能及造價放在極不重要的位置上考慮,但中國的現代主義設計必需在充分考慮功能及造價的前韙下表現個性,這是又一與西方新現代不同之處。另一值得一提的是,從代表作品體裁的選擇上來說,如果說西方新現代主義的代表作品的體裁質量稱其為"建築大師的傑出作品"的話,那麼,中國新現代主義的代表作品,可稱得上"著名建築師的優秀作品",事實上,我們的討論,正是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之上。正如克斯所說,新現代是由大眾願望和希望的思想創造出來的一個時尚的俱樂部,這個俱樂部願意接受的,只是一些並不想申請進入其中的建築師,就個體而言,那些真正創造了新現代作品的建築師,卻並沒有有意要成為新現代主義者,他們是被新現代的潮流裹挾進來的,這種說法對中國的情形也適用。

  中國現代建築論文篇三:《中國現代建築教育的優劣》

  摘 要 20世紀初,中國現代建築的教育思想在受到海外學成歸國學子的建築理論指導外,同時受到西方“包豪斯”教育理念的影響,正在向多元化的方向邁進。中國古代建築的教育是師承演變的結果,而中國現代建築教育的發展也不到百年的歷史。在這不到百年的建築發展史中,目前全國招收建築學專業的學校有近170所。到現在為止,已經幾十所本科學校通過建築學專業教育評估。在延續下來的古建築的“傳統”中,中國在步履艱難地走著一條全新的道路。

  關鍵詞 歷史;教育思想;優劣

  1.中國古代建築和建築教育

  1.1 中國古代建築簡述

  在世界建築體系中,中國古代建築一直都有著自己獨立的體系,並在3000 多年前的殷商時期就已初步形成。我們只有通過對中國古代建築史的學習,才能對中國古代建築有更多、更深的瞭解。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大致經歷了7 個時期:原始社會、商周、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元和明清時期。在此漢族建築成了中國傳統建築的主流,它主要包括如城市、宮殿、壇廟、陵墓、寺觀、佛塔、石窟、園林、衙署、民間公共建築、景觀樓閣、王府、民居、長城、橋樑大致十五種型別,以及如牌坊、碑碣、華表等建築小品。它們除了有前述基本共通的發展歷程以外,又有時代、地域和型別風格的不同。

  1.2 中國古代的建築教育

  中國古代建築教育中有記載的文獻少的可憐,我們通過中國古建築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樑思成的研究才知道,中國古代的建築教育原來是這麼的貧乏。中國古代的書畫藝術一直有一個嚴格的體系在繼承發展著,源遠流長。只有建築,在數千年來,完全處於技工匠師之後,他們的藝術表現大多是不自覺的師承演變的結果。這種師承關係同歐洲文藝復興以前的建築情形很相似。這些無名的匠師,雖然在實物上為世界留下了許許多多偉大的奇蹟,但在理論上卻沒有為自己或其創造留下簡析和誇耀。因此,在時代更換的時候,多因主觀上失去興趣,就將上一朝代創造的豐功偉業加以摧毀並改造,他們沒有鑑賞前人建築的習慣。在隋唐建設的時候,也沒有對秦漢舊物加以重視和保護。北宋之對唐建,明清之對宋元遺構,同樣也沒有愛惜。

  辨尊卑、辨貴賤的功能成了建築突出強調的社會功能。從周代開始,已經出現了建築的等級差別,在以下幾個方面中都有體現:城制等級、組群規劃等級、禮制性建築、單體建築和裝飾色彩等級。中國古代的建築“教育”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已經根深蒂固。

  2.中國現代建築和建築教育

  2.1 中國現代建築

  我們在討論現代建築的時候,一定有很多人在疑慮:“中國有現代建築的發展嗎?”中國的現代建築與西方現代建築的發展有著必然的聯絡,一次大戰以後,以“包豪斯”的建築教育為首,1925年前後的現代建築運動已經席捲了整個歐洲,並且逐漸影響到了世界各地,包括還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

  現代建築不是隨著20世紀的來臨而突然出現的,它的產生是隨著工業革命的批量化生產的產生而引起的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大變革。在建築史上一直有突出地位的帝王宮殿、陵墓逐漸退居到次要的地位,生產性和實用性為主的建築越來越重要。這對新型建築提出了新的功能要求,對於照抄以前傳統的法式制度已經不能滿足新型建築的要求了。如:博覽會、展覽館、商業建築、醫院、科學實驗室等等都有了新的要求。

  中國的現代建築風格的發展是在20年代末有“中國經濟中心”之稱的上海產生的。由於不斷有外國建築師的加入,中國的建築業達到了極度繁榮的程度。在上海,現代風格的建築在中國是數量最多、規模最大也是質量最高的城市。建築業的空前發展一時吸引了一批外國建築師、留過洋的中國建築師以及海外學成歸來的建築專業的中國留學生來上海從事建築設計,導致了上海頗具規模的現代建築。這種浪潮也影響了國內的其他城市:南京、天津、武漢、青島、昆明等。

  2.2 中國現代建築教育

  中國現代建築的教育相對中國現代的建築要晚的多,中國現代建築教育發展迄今不到百年的歷史。20世紀初,一批學成歸國的海外學子在中國大學裡創立了建築教育,引進了先進的國際建築教育制度和課程內容。樑思成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一同回國的的還有楊廷寶等十人,他們在中國建築教育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追奉藝術、尚古折中、唯美嚴謹的學院派建築教育一度在中國佔據了主流地位。不可忽視的是,“包豪斯”的建築教育思想對中國現代的建築教育和創作也有影響。中國現代建築的教育不僅受到西方建築思想和風格的影響,而且還受到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這勢必會出現與現代社會接軌的教育理念,也同樣會出現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我們可以將這個問題探討一下。

  3.中國現代建築教育的劣勢

  在中國現代建築上,基本實現了“居者有其屋”的大好局面,人們的居住觀念和住房需求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已經不再侷限在“居者有其屋”的局面下,而是在向“居者優其屋”邁進。 當然,不容忽視的是中國現代的建築已經趨於西化。

  中國古代的許多建築已經是藝術的大宗遺產,如果對有特色的中國城市沒有了其特有的文化表現,那麼就很可能看出我們的文化在逐步的衰落。在幾十年來的通商大埠中,如上海、天津、廣州、漢口等,不斷地模仿歐美次等商業城市,這些城市裡很大一部分已經看不到更多的中國因素了。在舊建築中提煉中國元素,中國近些年才初見端倪。如世博會。

  中國的建築教育格局在1952年才進行了全國高校的大規模調整,出現了所謂的“老八院”:清華大學、同濟大學、東南大學、天津大學、哈爾濱建築大學、華南理工大學、重慶建築大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這些學校肩負的責任很重大,因為教育不能完全西化,雖然“包豪斯”的思想在現在高校非常盛行,但是在中國舊建築中提煉中國元素,就需要現在高校增加對舊建築結構系統及平面部署的認識,還要加強在工程上和美術上去研究能夠表現中國智慧和美感的知識。

  4.中國現代建築教育的優勢

  4.1 國際性

  中國一直都是一個寬容的國家,在建築上也是多方面地接受新鮮的思想和風格。在改革開放後,在國際建築領域發展的影響和國內一系列社會經濟變革的背景下,國內高校的建築教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並且邁出了新的步伐,呈現了新的發展趨勢。例如,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原先教學受前蘇聯建築體系影響較大,基本是一種改良型的學院派體系。中國建築教育發展呈現出日益開放和國際性的特點,“求變”、“求新”的趨勢逐漸顯現出來。

  4.2 傳統性

  “傳統性”並不是保守的代名詞,中國的建築教育發展到現在,越來越注重對傳統理念的開發研究。辨尊卑、辨貴賤的功能是中國古代建築突出強調的社會功能。從周代開始,古代建築就有了它的等級差別,而這種等級差別使中國古代的一些特定的建築特點成了中國特有的特色:木構造的、斗拱的等等,這對中國現代的建築教育提供了靈感的源泉,使現代中國的建築有了不同於其他國家教育的重要特色。

  總之,中國現代的建築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要想有中國建築自己的性格,就應該加強在建築教育的研究上,創造適合自己的建築。近年來中國的現代建築有了長足的發展,不論是視覺效果、使用功能、建築結構、裝飾材料、色彩搭配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現在的建築高校也正在向有中國特色的建築模式邁進。

  參考文獻

  [1] 王受之. 世界現代建築史.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9年.

  [2] 劉敦楨. 中國古代建築史.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4年.

  [3] 錢鋒. 中國現代建築教育史.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