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荊門送別歷年中考題及答案

  適當做中考題有助於考生查漏補缺。接下來,小編為你分享。

  渡荊門送別歷年中考題***一***

  54.***2011·廣西省河池市***

  渡荊門送別***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18.這首詩前六句著重敘事寫景,後兩句抒情,抒發了詩人 的感情。***2分***

  19.請對“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作簡要賞析。***2分***

  【答案】

  18.思鄉

  19.長江流過荊門以下,河道迂曲,流速減緩。晚上,江面平靜時,俯視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飛來一面明鏡似的;日間,仰望天空,雲彩興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

  28. ***2010·雲南省曲靖市,10,3分***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渡荊門送別歷年中考題***二***

  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1 ***請寫出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1分***

  ***2***“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一聯,歷來被人們稱道。請任選一個角度進行賞析。***2分***

  【答案】

  ***1 ******1分***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2******2分*** 答題示例:①繪意境:蒼莽起伏的山巒隨著平原曠野的延伸。漸漸消失得無影無蹤,一瀉千里的長江水奔赴茫茫無際的遼闊平原。作者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氣勢磅礴的萬里長江圖。②賞字詞:“隨”表現出群山與平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寫出空間感和流動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氣勢,展示了詩人的廣闊胸襟。④品技巧: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發了作者初出荊門時的喜悅、激動的心情。更是詩人開闊的胸懷,開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氣的形象寫照

  渡荊門送別歷年中考題***三***

  ***二***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13-14題。

  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13.《渡荊門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交代 ,尾聯抒發了作者 的感情。***2分***

  14.古人寫詩講究煉字,常有一字傳神之妙,試簡要分析“山隨平野盡”中“隨”字的表達效果。***3分***

  答:

  ***二******5分***13.遠渡的地點和此行的目的 思鄉 評分:每空1分,共2分。

  14.“隨”字化靜為動***或“以靜寫動”***,寫出群山隨著平原的出現而不復見,形象地描繪了渡過荊門後的壯闊景象,表現了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

  評分:本題共3分,表現手法、景物特點、思想感情各1分。

  渡荊門送別歷年中考題***四***

  ***一***閱讀古詩《渡荊門送別》,完成10-11題。***4分***

  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10.此詩是詩人出蜀至荊門時所作,首聯 ,頷聯、頸聯寫景,尾聯抒情,含蓄地抒發了 之情。***2分***

  11.古人用語往往一字傳神。“山隨平野盡”句中哪個字用得好?試作簡要賞析。***2分***

  答:

  ***一***閱讀古詩《渡荊門送別》***4分*** 10. ***2分***每空1分。敘事;思鄉。

  11.***2分***“隨”字用得好,***1分***一個“隨””字,化靜為動,將群山與平野的位置逐漸

  變化、推移,真切地表現出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