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論文言文閱讀原文附答案

  《禮論》,是荀子著作中最重要的一篇,系統論述“禮”的起源、內容和作用。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禮論》文言文閱讀原文和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禮論》文言文閱讀原文

  嗚呼,荀卿之不知禮也!其言曰“聖人化性而起偽”,吾是以知其不知禮也。知禮者,貴乎知禮之意,而荀卿盛稱其法度節奏之美,至於言化,則以為偽也。亦烏知禮之意哉?夫禮始於天而成於人,知天而不知人則野,知人而不知天則偽。聖人惡其野而疾其偽,以是禮興焉。

  今荀卿以謂聖人之化性為起偽,則是不知天之過也,然彼亦有見而云爾。凡為禮者,必詘其放傲之心,逆其嗜慾之性。莫不欲逸而為尊者勞,莫不欲得而為長者讓,擎跽曲拳,以見其恭。

  夫民之於此,豈皆有樂之之心哉?患上之惡己,而隨之以刑也。故荀卿以為特劫之法度之威,而為之於外爾,此亦不思之過也。夫斫木而為之器,服馬而為之駕,此非生而能者也。故必削之以斧斤,直之以繩墨,圓之以規而方之以矩,束聯膠漆之,而後器適於用焉。前之以銜勒之制,後之以鞭策之威,馳驟舒疾,無得自放,而一聽於人,而後馬適於駕焉。由是觀之,莫不劫之於外而服之以力者也。然聖人舍木而不為器,舍馬而不為駕者,固亦因其天資之材也。今人生而有嚴父愛母之心,聖人因其性之慾而為之制焉,故其制雖有以強人,而乃以順其性之慾也。

  聖人苟不為之禮,則天下蓋將有慢其父而疾其母者矣。此亦可謂失其性也。得性者以為偽,則失其性者乃可以為真乎?此荀卿之所以為不思也。

  夫狙猿之形,非不若人也,欲繩之以尊卑而節之以揖讓,則彼有趨於深山大麓而走耳,雖畏之以威而馴之以化,其可服邪?以謂天性無是而可以化之使偽耶,則狙猿亦可使為禮矣。故曰禮始於天而成於人,天則無是,而人慾為之者,舉天下之物,吾蓋未之見也。

  ***選自《王安石文集》***

  《禮論》文言文閱讀題目

  6.下列加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3分***

  A.逆其嗜慾之性 違背

  B.束聯膠漆之 膠水

  C.故其制雖有以強人 勝過

  D.天則無是 天性

  7.下列加點字的意義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A.吾是以知其不知禮也

  以是禮興焉

  B.聖人惡其野而疾其偽

  莫不欲逸而為尊者勞

  C.夫民之於此

  故荀卿以為特劫之法度之威

  D.莫不劫之於外而服之以力者也

  則彼有趨於深山大麓而走耳

  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⑴夫斫木而為之器,服馬而為之駕,此非生而能者也。***4分***

  ⑵聖人苟不為之禮,則天下蓋將有慢其父而疾其母者矣。***4分***

  9.荀子和王安石對於“禮”的看法有什麼不同?請用自己的話概括。***4分***

  《禮論》文言文閱讀答案

  6.B ***膠:用膠水粘黏***

  7.A***A.介詞,因為/介詞,因為B.連詞,表並列/連詞,錶轉折C.助詞,取獨/代詞,百姓D.介詞,在/介詞,向***

  8.⑴譯句:砍伐樹木把它製作成器具,馴服馬匹讓它成為座駕,這並不是***憑它們的***天性就能夠做到的。***得分點:斫,砍;服,馴服或使……馴服;生,同“性”天賦、天性;非……者也,否定判斷句。每點1分。***

  ⑵譯句:聖人如果不行這些禮節,那麼天下大概將會有怠慢自己父親和痛恨自己母親的人了。***得分點:苟,如果;蓋,可能,大概;慢,怠慢;疾,痛恨。每點1分。***

  9.荀子認為“禮”是對天性的人為改造,王安石則認為“禮”來源於人的天性***或順應了人的天性***。***一點2分,意思對即可。***

  《禮論》文言文閱讀參考譯文

  哎,荀子不懂得禮啊!他說“聖人***用禮義法度等***去改造人的自然本性***即天性***,從而興起後天的人為***使人具有崇高的境界***”,我因此知道他不懂得禮啊。懂禮,貴在知道禮的本意,而荀子極力稱讚法度節奏的美,至於說到教化,就認為是後天人為的結果。又哪裡知道禮的本意呢?禮儀從天性開始而通過人為完成,知道天性卻不知道人為就會變得粗鄙,知道人為卻不知道天性就會強調後天人為的作用。聖人厭惡人的粗鄙並憎恨後天的人為,因此禮就興起了。

  現在荀子認為聖人用禮義法度去改造人的本性以興起後天的人為,就是不能辨別天性中的過錯,雖然他也看見而且說出來了。凡是施行禮的人,一定要阻止他的放誕傲慢之心,違揹他貪婪慾念的天性。沒有人不想逃逸卻會為尊貴的人勞作,沒有人不想獲取卻會為長者謙讓,拱手跪拜鞠躬行禮,來表現他的謙恭。

  百姓施行這些禮節,哪裡都有樂於這樣做的想法呢?是擔心地位高的人厭惡自己,而用刑罰緊隨其後***責罰自己***啊。所以,荀卿認為只要用法律的威嚴就能脅制百姓,而百姓只是在外表上遵守禮節罷了,這也是荀卿沒有考慮的過錯啊。砍伐樹木把它製作成器具,馴服馬匹讓它成為座駕,這並不是***憑它們的***天性就能夠做到的。所以一定要用斧子去削減,用繩墨使木頭變直,用圓規使木頭變圓,用直尺使木頭變方,捆束,聯接,用膠水粘黏它,用油漆塗飾它,這樣之後做成的器具就適於使用了。先用馬嚼子、馬籠頭的控制,再用馬鞭的威脅,快慢舒緩,***馬***就不能獲得自由,而全都聽命於人,這樣以後馬就適於駕馭了。由此看來,沒有人不是在外被脅迫而因武力而服從的。然而聖人捨棄樹木不把它做成器具,捨棄馬匹而不讓它成為座駕,本來也是順應了它們的天性。現在人生下來就有尊敬父親熱愛母親的本心,聖人順應他們天性的慾望而卻又加以限制,所以他們的限制雖然有強迫的地方,但仍舊是順應了他們天性的慾望啊。

  聖人如果不施行這些禮節,那麼天下大概將會有怠慢自己的父親和痛恨自己的母親的人了。這也可以說是失去了它的本性了。如果把遵循本性當作人為,那麼失去本性就可以當作是真實嗎?這是說荀子沒有考慮的原因啊。

  那猿猴的形狀,不是不像人的,如果想用尊卑來規範它用揖讓來節制它,那麼它們就向深山大麓逃跑了,即使用威嚴使它們畏懼用教化使它們馴服,難道就可以讓它們馴服嗎?認為天性中沒有卻可以通過教化以形成後天的人為,那麼也可以讓猿猴講究禮節了。所以說禮從天性開始而在人為上完成,天性中如果沒有這些,卻想要做成,全天下的東西,我大概還沒有見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