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社會性可能受基因影響閱讀答案

  研究人員近日發表的這一研究成果表明,動物的社會性可能受基因影響。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動物社會性可能受基因影響》閱讀材料

  因受到欺凌和驚嚇而變得畏縮的實驗鼠,剔除掉一個基因後,行為就能恢復正常。美國研究人員近日發表的這一研究成果表明,動物的社會性可能受基因影響。

  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在最近一期《科學》雜誌網路版上報告說,鼠是社會性很強的動物,一般樂於和陌生的同類接觸,但如果遭到比較霸道、富有侵略性的同類的欺凌,鼠就會變得畏縮起來,而長期服用抗抑鬱藥物能改善這一狀況。

  研究人員讓個頭小的實驗鼠每天與具有侵略性的大白鼠近身相處5分鐘,小實驗鼠常常被 “揍”到容器的一角,餘下的時間讓它們隔著有一個鑿孔的透明樹脂玻璃牆相望相聞,雖然免去了皮肉之苦,小實驗鼠也免不了受到精神折磨。經過10天的折磨後,再把小實驗鼠與其他友善的實驗 鼠 放在一起,但小實驗鼠還是與受折磨時一樣,表現得非常畏縮。

  研究人員認為,老鼠的這一行為背後可能有基因的影響,特別是一種名為BDNF的神經營養因子。他們進一步研究了鼠腦內與欣快感刺激相關的兩個區域,一個是腦中部的腹側被蓋區,另一個是腦前部的依伏神經核。他們發現,正常實驗鼠的腹側被蓋區含有較多BDNF因子,依神經核則只含有微量的BDNF因子;而在實驗中被折磨的實驗鼠,依伏神經核卻含有更多的BDNF因子。研究人員推測,腹側被蓋區生成的BDNF因子,傳輸到了依伏神經核,並對實驗鼠的行為產生影響。過量的BDNF因子在依伏神經核中積累,會使實驗鼠行為畏縮。為了驗證這一推測,他們剔除了畏縮實驗鼠腦中編碼BDNF因子的基因。實驗鼠在這一番“洗腦“後果然一反常態,面對粗暴的同類再也不畏縮了,這一效果與長期服用抗抑鬱藥物的療效一樣。領導這一研究的內斯特勒表示,他們的新發現再次證明,動物在社會壓力下的反應,與大腦內部的回饋通路密切相關。他們認為,人類身上可能也有類似機制。某些人長期抑鬱或受到驚嚇後,會出現自閉傾向,可能就有基因的影響。新發現為尋找有關基因治療方法提供了線索。

  《動物社會性可能受基因影響》閱讀題目

  5.下列有關“BDNF因子”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BDNF因子是一種名為神經營養因子的基因,它在調節動物的情緒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B.BDNF因子在依伏神經核中的過量積累,會使實驗鼠行為畏縮,這一推測得到了驗證。

  C.BDNF因子在遭受欺凌的實驗鼠的依伏神經核中的數量與腹側被蓋區中的數量一樣多。

  D.BDNF因子是動物體內的一種有害基因,科學家通過剔除這種基因,有效地抑制了動物的不良情緒。

  6.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腹側被蓋區和依伏神經核是鼠腦內與欣快感刺激相關的兩個區域,正常情況下,兩個區域中都不同程度地含有BDNF因子。

  B.實驗表明,受到精神折磨的實驗鼠會形成某種“記憶”,以致它們在不受到欺凌和驚嚇的環境裡也表現得很畏縮。

  C.科研人員剔除了畏縮實驗鼠腦中編碼BDNF因子的基因,結果發現它們在行為上不再表現得畏縮。

  D.動物在社會壓力下的反應,與大腦內部的回饋通路密切相關,這一點因BDNF因子的發現而被認識。

  7.以下根據原文所作的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被剔除了BDNF因子基因的老鼠,獲得了對欺凌與驚嚇的終身抵抗力,再不會抑鬱和畏縮了。

  B.某些具有自閉傾向的精神疾病,是某種基因影響的結果,研究人員通過科學實驗找到了利用基因療法排除抑鬱情緒的途徑。

  C.人類的勇敢、膽怯等心理,欣悅、悲傷等情緒可能受某種基因的影響,如果破解了這種基因密碼,將有利於對人類心理疾病的治療。

  D.隨著人類對基因的不斷研究和認識,一切前所未知的人體祕密都將昭然若揭,人類很快將進入無疾病時代。

  《動物社會性可能受基因影響》閱讀答案

  5. B

  6. D

  7.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