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於昆蟲記的讀書筆記

  《昆蟲記》是一部概括昆蟲的種類、特徵、習性和婚習的昆蟲生物學著作,記錄了昆蟲真實的生活,表述的是昆蟲為生存而鬥爭時表現出的靈性,作者用人性去看待昆蟲,字裡行間都透露出作者對生命的尊敬與熱愛。那麼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昆蟲記》的讀書筆記,一起來看看吧。

  《昆蟲記——被管蟲》讀書筆記

  在法布林寫的書——《昆蟲記》中把利用廢棄物做自己“衣服”的一類毛蟲叫做“被管蟲”比如最典型的“柴把毛蟲”。

  被管蟲的家族很龐大,種類很多。被管蟲總是“背”著它的衣服,因為它的衣服是用它收集的垃圾做成的。衣服像一座“小山”。這些小被管蟲揹著它像是用了“隱身術”,既保暖又安全。

  被管蟲一出生就忙著找材料做衣服,連吃的都不管。好像生怕別人看見它赤裸的身子讓人笑話。直到它把加緊做完的“衣服”傳在身上後,才去找食物。這件衣服將伴隨它的一生。

  被管蟲——這種自願被“管”的蟲,雖然一生下來就是做衣服,可是它們的衣服又笨又重、甚是給它們的行動帶來困難。

  法布林解剖被管蟲的外衣,法布林發現發現裡面有許多極其細的枝幹,大概有八十多個呢!

  這樣我一下子想到了我的同學們的書包!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時,我們第一任務是吃東西,然後再學習,給自己找個書包,並且我們的書包很漂亮,還有許多的小口袋。有些同學把許多無用的東西塞到書包裡,於是“被管蟲”現象出現了!

  許多同學還攀比書包的口袋多不多,筆盒夠不夠大!這是我們班常有的現象。比如我的同桌,他的鉛筆袋有25釐米長、10釐米厚、10釐米高。關鍵是這麼大的包裡竟然廢物佔了十分之八。有一次老師說:同學們拿出一支鉛筆來聽寫。我的同桌在他那個肥大的“筆袋”裡找了半天,也沒找到,最後慌亂中肥大的“筆袋”滾落在地上,肚子裡的“藏品”全都跑了出來,正在聽寫的同學們全來參觀大家一看“啊!這麼多廢物啊-殭屍卡片、賽爾號橡皮、斷筆頭、沒墨水的圓珠筆……”。老師都看呆了。這個筆袋簡直就是我同桌自己像被管蟲一樣辛辛苦苦、一點一滴、日積月累製造出的包袱。這個包袱可是他的財富和樂趣。要是法布林見到了,會不會將他們加入被管蟲的家族呢?

  在法布林《昆蟲記——被管蟲》的結尾,法布林是這樣描寫被管蟲的結局的:“等到春天來臨後,被管蟲們利用閒暇的時間改良它的衣服,當這時如果被管蟲因為意外失去了它的外殼,它也不再製造了,它只管在襯衣上加上新層,甚至加到不能再加為止。然而它認為外殼並不要緊,它只一心一意的裝飾它的室內,,填充房子——即它的長袍,但是它的長袍早就沒有了!它將要悲慘的死去,被螞蟻撕得粉碎。這就是本能過分頑固的結果啊!”

  我們的書包、筆袋、如同被管蟲的“衣服”“外殼”,我們揹著書包是為了學習知識、保護自己,當我們和書包筆袋說再見時,我們會化繭為蝶變得更加強大了,不再是當初的小毛蟲了!

  同學們一心一意、執著的裝飾自己的巨大的書包、肥大的筆袋、是我們的天性,在大人看來這是很可笑的事……長大了我們就會忘了它們的。

  昆蟲記讀書筆記300字

  近日,我讀完了《昆蟲記》這本書,感觸很深。

  這本書的作者通過仔細觀察,多次實驗,細緻描寫了各種昆蟲的生活習性、繁殖和捕食的方式,向讀者展現了一個奇妙的昆蟲世界。作者寫得生動有趣,讀者讀得興趣盎然。

  整本書所寫的昆蟲都使我感到有趣之極。這都要歸功於作者的仔細觀察,細緻描寫。如:螳螂的大腿下面生長著兩排十分鋒利的像鋸齒一樣的東西。在這兩排尖利的鋸齒後面,還生長著一些大牙,一共有三個。“為首的那條松毛蟲一面探測,一面稍稍地挖一下泥土,似乎在測定土的性質”等,這些只有仔細觀察才能寫出來。光是仔細觀察還不夠,還要細緻描寫,讀者才能看懂,又如“這小筒的外貌,有點像絲織品,白裡略秀一點紅,小筒的上面疊著一層層鱗片,就跟屋頂上的瓦片似的”等,這些細緻描寫,使整本書寫得更加生動、具體,引人入勝。

  作者寫出這些都是因為他仔細觀察,而我,則是一個不太會觀察生活的人,因此,老師叫我寫作文時候,我總想不到題材。不過有一次例外,一次去上課的路上,我發現了一隊螞蟻正在搬食物,經過觀察我發現,螞蟻是先把食物切成小塊,然後頂在頭上,搬回窩裡,然後原路回,再搬。這次我雖然仔細觀察了,但這是對我感興趣的事。現在我明白了:不能只對我們感興趣的事仔細觀察,應該對周圍的所有的事仔細觀察,才能做到無處不文章。瞧,小小的昆蟲也蘊含著大學問呢!

  《昆蟲記》讀書筆記500字

  《昆蟲記》是法國傑出昆蟲學家法布林的傳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它不僅是一部文學巨著,也是一部科學百科。

  《昆蟲記》,是一部很吸引人的著作。作者用了畢生的精力研究了昆蟲世界,那份執著,那份堅持不懈的精神實在讓我佩服。書中充滿了驚奇,充滿了情趣,通過這本書我知道了另一個世界的奧祕——昆蟲世界的真面目,更讓我發現了大自然中蘊含著的各種科學真理。

  作者用那生動活潑的行文,輕鬆詼諧的語調,向我們描述了昆蟲世界中的一幕幕。因為這部科學百科同時也帶有文學色彩,文中的一字一句,都體現了作者的感情,同時也展現了昆蟲的獨一無二的個性。楊柳天牛像個吝嗇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禮服;“小甲蟲為它的後代做出無私的奉獻,為兒女操碎了心”; 而被毒蜘蛛咬傷的小麻雀,也會“愉快地進食,如果我們餵食動作慢了,他甚至會像嬰兒般哭鬧”。還有,螢火蟲、螞蟻、蜘蛛、蟋蟀、毛毛蟲,燕子、麻雀……林林總總,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故事,一段段栩栩如生的昆蟲的景況,涵蓋了關於昆蟲的進食、保護自己、交配、養育後代、勞作、狩獵及生死,幾近所有的細節。

  作者的精神我很受啟發:我們應該有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毅力,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應該有始有終的去把它做好,相信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哪怕你的追求在別人看來是枯燥的,寂寞的,乏味的,只要你有恆心,就一定可以創造出奇蹟。

  《昆蟲記》不僅僅浸溢著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蘊含著某種精神。那種精神就是求真,即追求真理,探求真相。這就是法布林精神。學學他的精神吧!雖然我們不一定要像法布林一樣去探索昆蟲的奧祕,但我們可以學他的精神,去做好其他事情!

  我認為 《昆蟲記》是值得一生閱讀的好書, 我想無論是誰,只要認真地閱讀一下 《昆蟲記》,讀出滋味,讀出感想,一定可以知道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