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正德青花瓷器

  明代正德***公元1506—1521年,明武宗朱厚燳年號***朝前後共16年,青花瓷正處於明代中晚期交替的過渡時期,上乘成化、弘治朝,下啟嘉靖、萬曆朝,器物逐漸改變了前朝的精緻、纖細、小巧的風格,下面由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相關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胎釉

  正德青花的官窯器胎體細潔,但厚薄不均,大件器物比較厚重。釉色白中閃青灰,釉層肥潤、細膩,釉面光亮,透明度強,釉中氣泡較多,器物底面的釉呈亮青色,這是正德青花的標誌性特徵之一。

  民窯器胎體粗重,厚薄不均,接痕明顯。碗類底心下塌,有乳釘,圈足有窯砂,露胎處有火石紅斑。釉色兩種,厚釉渾濁呈鴨蛋青色,有微小氣泡;薄釉白中泛青,表面光潤。

  青料

  正德朝的青花色料是採用產自江西上高縣的石子青,又叫無名子。色澤青中偏灰,不如宣德朝的濃翠,也不像成化朝的幽雅。雖不濃重,但髮色很穩定,只有少部分發色深沉,有暈散帶褐色鐵鏽斑,分水只有濃淡兩色。正德晚期改用回青,髮色濃豔,與之後的嘉靖青花相仿。

  造型

  正德中期一改前朝盤碗為主的單調局面,除了繼承前朝的盤、碗、罐、尊、壺外,增加了許多新品種和大型器物,文房用具,供器大量生產。

  瓶類有梅瓶、雙獸耳瓶、雙耳瓶、出戟瓶、長頸瓶、葫蘆瓶。

  罐類有多種器形,大小不一,只要有氏紐蓋罐、套口蓋罐、方罐、小口罐等。

  花盆類有長方、六方、八方、菱花形等多種。

  供器類有燭臺、扁腹四方形香爐、花瓣形香爐、筒形爐、象耳爐、出戟花觚等多種。

  文房用具有筆架、筆盒、四層式圓盒、圓筒式多層盒、硯臺、水滴、花插、書桌插屏等。

  盤類有撇口式、收口式,圈足都較高,足牆內斂明顯,塌底。

  壺類有軍持、背壺、執壺、梨形壺。

  碗類有雞心碗、大碗、高足碗、諸葛碗,最著名的是“宮碗”,其器型為口沿外撇,腹部深寬,這種碗也被叫作“正德碗”,初燒於宣德朝,正德朝盛行,享有很高的聲譽。

  另外正德官窯還有幾種代表性的器形,有仰鍾式碗、直口墩式及敞口豐腹的壺。

  民窯器的石榴形小罐、八方罐為過去所少見。正德朝開始出現用紋飾複雜的青花碗作陪葬,也叫“壙碗”。正德後期開始燒造大器,花觚、葫蘆瓶、燭臺、爐、罐、繡墩等漸多,文具類的筆山、盆、洗、渣鬥、奩盒、花插也很新穎。

  紋飾

  正德青花開始大量繪製伊斯蘭教和道教圖案,用波斯文和吉祥圖案作為主體紋飾是當時盛行的一種風氣,波斯文內容大多是吉祥語句,有些則說明了器物的用途。人物故事的題材比成化、弘治朝更為廣泛。具體紋樣有穿花龍、飛翼龍、團龍、夔龍、雙龍、五龍、雲龍、團鳳、穿花鳳、鳳穿牡丹、人物故事、松下高士、攜琴訪友、淵明愛菊、八仙過海、園林觀畫、仙人朝聖、真武大帝、西廂拜月、十六子嬰戲、仕女、南極仙翁、花鳥、蟠螭、海馬、犀牛望月、魚蟹、蓮荷魚藻、松竹梅、月影梅、纏枝蓮託八寶、纏枝靈芝、三果、海棠、枇杷、荔枝、石榴、櫻桃、葡萄、芭蕉、寶相花、百合、蓮蓬、蔓草、八寶、園景花卉、龜背錦、藏文、回紋等。

  官窯器構圖趨向繁密,與成化、弘治青花疏朗明快的風格大不相同,大量採用雙勾平塗技法,沒有筆觸感。紋飾葉、花的脈線十分明顯。

  民窯器構圖趨於疏朗,用筆較為工緻,主要有龍紋、纏枝蓮、折枝花卉,以魚紋、奔馬、長尾飛翼龍及海螺紋等為突出。乳虎、樹石欄杆、松下讀書老人、松下樂女等紋樣都是正德朝才出現的。

  款識

  正德官窯款以“大明正德年制”兩行六字和“正德年制”兩行四字雙圈楷書款為多見。四字款並非始於正德,但正德年使用的最多。“德”字和宣德款一樣,缺少中間一畫。

  民窯器有“大明正德年造”、“大明年造”、“正德年造”年號款,其中多見四字款。另外還有寫年月款的,如上海博物館藏的明正德青花回紋硯,底部就書有“大明正德十年***1515年***十月方孟置用”款,此外也有書“正德丁卯***正德二年,1507年***八月吉日欽”款的青花字筒爐和“大明正德秋月吉日造”款的青花弦紋碗等。另外還有“福”字款,雙欄方勝花押款等,並出現“宣德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等仿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