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感恩教育實踐論文

  感恩圖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十分重要。幼兒階段是一個人性格、習慣、品德形成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進行感恩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幼兒園實施感恩教育的實踐探索》

  摘 要: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人的最基本的品德。感恩是主體對有利於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因素表示友好及回報的過程,感恩教育是對受教育者實施的識恩、知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幼兒階段是一個人性格、習慣、品德形成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進行感恩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我們發現現在的孩子感恩情感淡薄,他們脆弱、敏感、任性。本文對幼兒感恩缺失現象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對幼兒實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以及一些在幼兒園實施感恩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關鍵詞:感恩教育,幼兒園感恩教育

  維果茨基的發展心理理論認為:學前期是一個人最早產生道德規範、形成道德準則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兒童開始建立對世界、對社會、對自己乃至身邊一切事物的基本概念。那麼如何在這關鍵期對我們的孩子進行感恩教育呢?我認為孩子的感恩之心不是靠強行灌輸而在一夜之間培養出來的,更不是用沒有原則的、失去理智的溺愛換來的,它是通過自然而然的模仿、潛移默化的滲透而逐漸形成的,如同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是一個從外在到內在、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在實施幼兒園感恩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是這樣進行的:

  一、藉助傳統文化,渲染感恩教育

  感恩實際上是一種心情,是一種心境。教師要運用體驗的方法,讓孩子將自己置身於他人的處境,為他人著想,培養互助、分享、謙讓和感恩的行為。

  首先,教師通過收集一些短小精悍、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童話故事或名人名家的感恩故事,在晨間、餐前活動中對幼兒進行春風化雨般的引導,喚醒幼兒心靈深處的感恩的善根,使幼兒在故事中受到薰陶,心靈得到淨化,促使幼兒感恩心理的形成。現在我們很多的班級都在背誦《弟子規》在背誦的同時用孩子能聽得懂的方式講述道理,幫助幼兒理解。同時我們在閱讀經典的同時,通過傾聽、講述、表演、繪畫等形式,讓幼兒在文學美的薰陶下感受愛的情感。

  其次,教師充分利用學科教材中的感恩素材,引導幼兒主動探討、挖掘各項教學活動中感恩教育的內涵。例如歌曲《小烏鴉愛媽媽》講述的就是小烏鴉回報媽媽的情感故事;語言活動《去年的樹》講述的就是朋友之間真誠的關愛的故事……教師通過各種活動在適當的時機滲透著感恩的情感培養。

  再次,在傳統角色遊戲活動體驗中恩情。遊戲是幼兒的主導活動,是教育的重要手段,運用幼兒遊戲自主自願的特點,將愛心教育貫穿於遊戲中,誘導幼兒在活動中學,在娛樂中愉快地體驗“愛心”行為。 目前我們開設的角色遊戲有銀行、寵物醫院、兒童醫院、超市、美食一條街、浴池、美髮廳……通過模擬成人的活動,孩子在交往中學會了人與人的合作、學會了等待、學會了遵守規則等,這些都是一種愛的體驗與感受。又如我們每個班級都有小朋友輪流做值日的工作,雖然他們只是做一些為小朋友發碗筷、擦桌子、倒垃圾、監督漱口、擦嘴等小事情,但每個孩子到自己值日的日子總是來的特別早,總是自豪的提醒父母“今天我要值日”,成人看似普通的活動在孩子看來是那樣的神聖,因為在值日的過程中他們學會了關愛、學會了用自己的行動回報他人,也看到了自己工作的價值和意義。

  二、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實施感恩教育

  社會環境蘊涵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傳統節日是人類日常生活中的精華,是我們中華民族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它反映了民族的傳統習慣和道德風尚,其中蘊涵了許多深遠的教育內容。挖掘節日內涵,有目的有選擇的把感恩教育融入節日活動中去, 可以利用教師、同伴、父輩的生日,指導幼兒親自為自己的教師、同伴做一些生日卡片,以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情。除此之外,還可以給小朋友佈置一些特殊的愛心作業,比如:為父母、老人捶捶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等。通過這些具體而形象的活動,讓幼兒學會正確地對待他人的無私和熱心的幫助,學會感恩與回報。激發孩子對生活的美好情感和感激之情,是對幼兒實施感恩教育的有效形式。

  例如,每年的國慶節我們都會圍繞愛的情感開展系列的主題活動,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也會採用不同的定位:小班我們以愛家庭為切入點;中班以愛幼兒園為切入點;大班以愛家鄉、愛祖國為切入點,通過歌唱祖國、繪畫家鄉的美好藍圖、遊歷家鄉名跡等不同的形式在走走看看中萌發了幼兒熱愛家鄉、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幾年來我們我們去過了滿洲里的各個廣場、我們去過了博物館、套娃廣場、飛鷹山、南村草原、生態園,我們領略了蒙古、俄式、中式建築的不同風格魅力,我們見證了滿洲里兩代國門發展變化的歷史……

  三、在一日生活中滲透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不只需要靠課堂或書本教育來完成。也不需要孩子正襟危坐教師一板一眼地去灌輸、感恩教育應從發生在幼兒身邊的小事做起,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一言一行中潛移默化地學會知恩和感恩。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者的關注和愛護在學生的心靈上會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因此,教師的言行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首先,教師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應該時刻關心幼兒。常用喜愛的目光去注視孩子,經常與孩子拉拉手,摸摸他們的頭,使他們在一種充滿關愛的環境中感受到別人對他的愛,對於幼兒表現出的關愛行為,應該不吝惜地說聲“謝謝”……幼兒天性愛模仿,當我們對幼兒時時關愛,對他人的幫助時時懷有感激之心時,會給幼兒留下深刻的印象,說不定哪天他們也會有類似的行為。在和孩子的相處中我始終這樣做,喝水和孩子一起排隊,用過孩子的東西要及時交還並說一聲“謝謝”,剛開始孩子沒有什麼反應,而且很奇怪的一笑,慢慢的他們會迴應我“不客氣”,請求我的幫會後會主動對我說“謝謝”我想這就是教師在行動上給與孩子一種行為上的暗示,讓幼兒意識到,原來生活中有這麼值得感謝的人,無形中就培養了他們的感恩意識。

  其次,作為教師應善於觀察幼兒, 抓住教育契機,隨時隨地、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如在我們混齡教學班冬季戶外活動的時候總會看到大哥哥姐姐扶起跌倒的弟弟妹妹,幫助他們整理外衣、拉拉鍊、捲衣袖、繫鞋帶等,每當這時我總是毫不吝惜自己的語言,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並教育弟弟妹妹們向他們學習,看到別人有困難,主動去幫助。所以每當送走了一屆畢業生後,這種情景又會再現,那是因為曾經的弟弟妹妹成了哥哥姐姐,他們延續了這種愛的傳遞工作。

  我國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對生活即教育解釋為“教育必須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須通過生活才有效”,這無疑是給感恩情感教育注射了一支強身針。通過日常生活對感恩教育的滲透使孩子漸漸從被動聆聽到主動行事,同時同伴間也形成了相互監督得機制,感恩已經不是一種刻意的要求而已經成為一種自然的生活習慣。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