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一計算機的論文

  現在是一個網路資訊發達的時代,計算機被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和行業,所以高中計算機教學非常重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計算機軟體技術不可靠性

  【摘要】眾所周知,計算機的執行依賴於硬體系統和軟體系統。但近年來,計算機軟體的不可靠性對人們順利、安全的使用計算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計算機軟體的不可靠性問題也隨之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本文對計算機軟體的不可靠性進行思考,提出了相應的措施,以有效解決計算機軟體的不可靠性問題,促進計算機軟體的持久發展。

  【關鍵詞】計算機軟體;不可靠性;思考措施

  資訊時代促進了我國計算機軟體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技術有方便、快捷、靈活性強等特點,被廣泛運用於人們的生活中。但是,計算機軟體的不可靠性隨之被人們發現,計算機軟體的不可靠性影響著計算機使用的安全性、可靠性,也威脅著使用者的隱私安全和財產安全。因此,需要對計算機軟體的不可靠性進行深入的研究,解決其中的問題,以提高計算機軟體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推動我國計算機軟體技術的穩定發展。

  1分析計算機軟體技術的不可靠性

  1.1計算機軟體的特點分析

  計算機軟體是計算機的靈魂,指揮著整個計算機的執行,計算機強大的功能離不開計算機軟體。首先,計算機軟體技術性較強,軟體的開發需要專業的計算機人才和高科技輔助工具,且開發週期較長,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其次,計算機軟體有較強的功能性;計算機執行依賴於計算機的程式,而計算機程式要到達一定的目的,則需要通過一些程式碼和指令。計算機軟體是軟體開發人員智慧的產物和邏輯研究的產品,在極大程度上計算機軟體的不可靠性是設計過程中的人為因素造成的,有極強的主觀性和難以預測性。

  1.2計算機軟體不可靠性表現

  當前,我國出臺了很多政策來支援和指導計算機軟體的發展,計算機軟體技術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激烈的全球軟體行業競爭中,我國的計算機軟體在發展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1***軟體失效:硬體失效通常是因為物理故障,是器件物理化的必然結果,會出現浴盆曲線;而軟體失效與硬體失效有明顯的區別,軟體失效是由於自身的缺陷和改程式設計序的干擾,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軟體不會被磨損,也沒有浴盆曲線,但是會出現陳舊落後的問題;其次,軟體的程式容易被篡改,可以人為的改編軟體,也可以通過其他程式的入侵來篡改。

  ***2***決定計算機軟體可靠性的是人為因素;從軟體開發的角度上來說,軟體的設計要滿足客戶的要求,需要軟體開發人員從顧客的角度出發,分析、設計軟體;這就決定了軟體的設計是一種思考創作,而創作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是通過軟體設計師的智慧和水平來實現的。但由於設計師水平的差異,在設計軟體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疏忽和不合理的問題,使軟體技術出現漏洞,甚至軟體失效或崩潰。

  ***3***計算機軟體的維護方面;計算機軟體的維護是通過更換或修復被損壞的系統來實現的,軟體一旦被破壞,就只能通過重新設計軟體來恢復失效軟體的功能。

  ***4***目前計算機軟體的可靠性驗證還沒有建立完整的理論體系,相比硬體開發來說,計算機軟體的設計開發還處於發展階段。

  2解決計算機軟體不靠性的措施

  2.1加大計算機軟體人才培養力度

  計算機軟體在開發過程中就存在潛在的人為錯誤,首先,計算機軟體的開發需要加強軟體開發人員專業素質的培養力度,讓軟體開發人員在充分了解軟體知識的基礎上對客戶的要求進行更加準確的理解;其次,軟體開發人員在開發軟體前,應做好軟體設計前期的調研、規劃、可行性分析等工作,進而避免潛在的風險;最後,要求軟體開發人員在開發軟體的過程中避免出現一些技術性的錯誤,比如變數使化錯誤和語法錯誤等,加強軟體開發人員的軟體開發水平。

  2.2對軟體開發過程進行評審

  為了確保軟體的開發符合客戶的要求,有序的進行軟體設計,避免出現跨越階段現象的發生。在軟體的開發過程中,需要組織評審組對軟體進行及時的評審,評審組的成員要包括總體人員、設計師、管理師和質量保證師等領域的專家。評審組對軟體設計師所設計的軟體標準和要求進行評審,從而有效增強計算機軟體的可靠性,促進計算機軟體的發展。

  2.3建立有效的軟體質量監督機制

  目前,國家雖然對計算機軟體技術制定了一些技術和開發方面的規範,但還缺乏對一些測試軟體質量、評價修改軟體和軟體技術改良的相關政策。因此,國家相關部門還需要建立有效的軟體質量監督機制,促使軟體開發人員進行自我測試、自我編制,進而有效減少軟體開發人員在軟體開發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提高計算機軟體開發的整體水平和核心技術。

  2.4建立軟體可靠性資料收集系統

  軟體開發人員在軟體開發的初期,需要參照其他相似軟體的故障資料,並綜合考慮其中的重要度、複雜性、呼叫度等影響因素,從而儘可能節省軟體開發的精力,提高工作效率。計算機軟體開發是一項需要多方面技術的工作,為有效避免計算機軟體的不可靠性,相關部門還要在軟體可靠性測試和實踐的基礎上規範對軟體文件的要求,建立計算機軟體可靠性資料收集系統,從而為計算機軟體錯誤的分析、糾正和評估提供詳細、可靠的資料,進一步提高計算機軟體的可靠性。

  3結束語

  計算機軟體技術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人們在享受著計算機軟體帶來的便利和快捷的同時,也被計算機軟體的不可靠性困擾著,計算機軟體的不可靠性不僅威脅著人們的賬戶安全,而且還阻礙了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計算機的安全使用。為進一步提高計算機軟體技術的綜合應用性,計算機軟體開發人員在軟體設計和開發的過程中要規範操作、明確計算機軟體技術的核心內涵、應用特徵,並認真分析引發計算機軟體不可靠性的具體原因,以便能夠採取有效的措施提高計算機軟體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從而促進我國計算機軟體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青,王玉玲,王曉偉,張瑞軍,王勝春.普通高校計算機軟體技術教育的研究[J].山東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01***.

  [2]車江濤,侯明.計算機軟體技術的現狀與發展趨勢[J].計算機光碟軟體與應用,2012***12***.

  [3]劉倩.我國計算機軟體技術的現狀及發展趨勢探析[J].計算機光碟軟體與應用,2012***19***.

  [4]袁鷹.計算機軟體技術專業行業需求現狀和培養策略淺談[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15***.

  範文二:計算機工學結合課程開發與教學設計

  摘要:通過對《計算機網路與組網技術》課程的教學模式改革探討,進行工學結合的課程開發與教學設計,能夠解決理論與實踐環節的關係均衡問題、如何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的問題與教學內容選取的問題等。從而加深學生對計算機網路技術基本原理的理解,增強實踐能力,更好的實現工學結合,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關鍵詞:教學模式改革;工學結合;課程開發;教學設計

  一、引言

  在目前的高職高專教育中,《計算機網路與組網技術》課程是計算機專業的基礎課程。該課程具有概念複雜、理論和實踐性強、技術更新迅速等特點。計算機網路是結合了計算機與通訊兩大技術的一門綜合學科,涉及到兩種技術的大量概念,同時該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而傳統教學枯燥乏味,與實際脫離,教學質量及效果很不好。國內各高職院校對於該課程都在進行課程改革等方面的工作,並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基本沒有。長期以來,計算機網路課程教學存在著一些突出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教與學之間缺乏良性互動;實驗條件不充分;理論與實踐不能統一;對於高職高專教學,教材編寫中不合理處較多。

  二、工學結合的課程開發與教學設計

  1.課程在課程體系中的地位。《計算機網路與組網技術》是高等教育電腦科學與技術、網路工程、通訊工程、軟體工程等電子資訊類專業的一門專業課,目的是使學生將計算機網路理論知識與工程實踐相結合,掌握計算機網路的組建、配置、管理與維護的理論與方法,擁有網路組建與綜合管理能力,著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合格的工程人才。

  2.課程的教學目標。學完本課程學生應該掌握的主要內容有:計算機網路基礎知識、局計算機網路裝置原理與使用方法、交換技術及配置方法、路由技術及配置方法、網路佈線技術、網路服務搭建、工作站配置與管理、網路互連方法與技術、網路安全與管理技術、網路維護與常見故障的分析與排除等,並通過網路系統整合案例綜合分析,提高學生的綜合工程能力。

  3.課程教學內容選擇。《計算機網路與組網技術》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計算機網路知識概述,區域網設計與構建,計算機網路裝置,交換技術及配置,路由技術及配置,網路佈線技術,搭建網路服務,伺服器的配置與管理,網路互聯,網路安全與管理技術,網路維護與常見故障的分析與排除,網路系統整合案例分析。

  4.基於行動導向的系統化教學設計。解決思路:重視教學模式的設計與創新,以實際工作崗位的工作任務為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採取工學交替、任務驅動、專案導向等教學模式,並探索不同教學內容應用不同的教學模式組合搭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重視學生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以實際工作任務設計學習任務,以實際工作過程設計教學過程,突出學習任務的職業情景,保證學生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此外,利用一個網路工程專案案例作為教學內容,完整剖析一個網路工程專案的各個環節,讓學生對網路工程專案有完整的認識。解決辦法:由於該課程實踐性很強,一是授課時要與目前流行網路的實際相結合,學生才能透徹地理解。二是強化課程實驗,從技術運用這個角度,針對某一重點的內容,完成一個設計性、應用性或綜合性的課題,提高對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理解及運用。三是充分利用網路平臺等資源加強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四是工學結合,適應社會。

  三、工學結合的課程教學實施

  學院本著工學結合的原則,建立了網路實驗室、網路綜合佈線實驗室,較好地滿足了《計算機網路與組網技術》及相關課程實驗及實踐環節教學需要,使學生得到了真實工程環境的綜合訓練。並且教學團隊中的成員均具有企業一線工作的經歷,部分教師還在學院資訊科技中心兼職管理學院網路,具有極強的實踐工程能力。

  1.精選教學內容。現階段《計算機網路與組網技術》課程的相關教材都是理論知識多實踐內容少,內容相對陳舊,結合高職高專學生的特點和就業需求就需要對教學內容做適當調整,精選教學內容,特別是實驗內容的選取,突出高職高專特色。教學內容方面,理論教學要適度,做到少而精,以夠用為度,著眼於理論在實際中的應用,重點介紹理論知識的應用範圍、典型應用案例,減少高職高專學生對於接收大量理論知識的厭惡感。

  2.改革教學方法。課堂教學藉助多媒體技術傳授計算機網路內容。針對不同知識點設定問題,通過提問啟發,小組或集體討論,案例分析等多種方法組織課堂教學,同時引入現階段較為流行的如碎片化教學、翻轉式課堂等教學新技術。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探索、發現問題,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實踐教學則採用專案化的方式,從實際需求問題出發,通過分析問題、設定方案、動手實施及解決問題一系列的完整過程,強化學生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增強學生動手能力。

  3.改變考核方式。改變傳統的單一理論考試方式,通過理論考試加實踐考核的方式對學生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考查,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實踐應用的能力。傳統的理論考試方式單一,不利於實踐操作的考核。而實踐操作考核是實踐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不僅能夠使學生對實踐教學加以重視,而且能夠真實的反映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結合高職高專學生動手能力強的特點,就必須引入實踐考核的方式,加入了實踐考核成績的最終成績才能夠更全面、更客觀的展現學生最終的知識掌握程度及學習效果。

  四、結束語

  通過對《計算機網路與組網技術》課程的教學模式改革探討,進行工學結合的課程開發與教學設計,不管是從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來看,還是從學生網上評教、督導組聽課、教師評課等情況來看,本教學團隊的課程教學已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滕以芳,高職高專計算機網路實踐課程的思考[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29***:304-304

  [2]於雪.如何優化高職計算機網路技術課程的教學[J].中國科技投資,2014***A10***:560-560.

  [3]黃悅.高職計算機網路技術課程教學改革與探討[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10***:188-188.

  [4]劉海鷗,馬青雲,盧道設.高職計算機網路技術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福建電腦,2015***11***:140-141.

  [5]李蘇強,高職計算機網路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老區建設,2013***10***: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