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勵志教育文章

  教育,就是找到一個人的“生命方式”,教育,就是生活,那麼都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吧,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我就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教育的深度好文

  近年在教育領域對家長誤導最嚴重的一句話是“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些家長由於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通過各種培訓班給孩子超前大滿灌與其年齡不同步的知識,揠苗助長。

  倘若將人生形容為一場競賽,“起跑線”的比喻是恰當的。但是,“輸在起跑線”上只適合短程競賽,例如百米賽。如果是馬拉松那樣的長跑,就不存在輸在起跑線上的擔憂。相反,馬拉松比賽贏在起跑線上的運動員,往往由於沒有儲存體力,致使起個大早,趕了晚集。

  由此可見,父母是否應該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要看家長對孩子壽命的預估。如果孩子的人生屬於短跑,只有區區十幾年,您一定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都知道百米賽的關鍵往往是起跑,起跑領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但是假如家長對孩子的壽命預估較長,就相當於孩子的人生是參加一場馬拉松長跑競賽,起跑線是否領先就不重要了。馬拉松競賽的特點是誰笑在最後誰笑得最好。

  長跑的要訣是儲存實力,這和孩子學習知識的道理一樣。當孩子沒有一定的閱歷時,給其灌輸與孩子的年齡不相符的知識,孩子沒有生活經驗,對知識的感悟不會深刻,不但沒有共鳴感,甚至會厭惡。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數,而是看受教育者對所學知識的興趣越來越大還是越來越小。如果受教育者對所學知識的興趣越來越大,說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則相反。受教育者對於所學知識感興趣的程度,除了老師的教授方法,還取決於孩子對知識的感悟程度。舉個例子,一個5歲的孩子對於《靜夜思》只是機械背誦,而一位遠離家鄉的20歲青年如果第一次看到《靜夜思》,可能淚如泉湧,百感交集。

  買過新汽車的人都知道,新車有磨合期。在新車的磨合期,車速不能太快。只有這樣,這輛汽車未來才能風馳電掣。如果在新車的磨合期高速行駛,汽車就會早衰,該急速行進時,就會力不從心。假設將人比喻成汽車,人的磨合期就是童年。在童年,不能滿負荷運轉,要適度磨合。如此,孩子到了成年,才能快馬加鞭,後勁十足。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重要。”

  有想象力的人才能進行創造性勞動。想象力和知識是天敵。人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想象力會消失。因為知識符合邏輯,而想象力無章可循。換句話說,知識的本質是科學,想象力的特徵是荒誕。人的大腦一山不容二虎:在學齡前,想象力獨佔鰲頭,腦子被想象力佔據。上學後,大多數人的想象力將被知識驅逐出境,成為知識淵博但喪失想象力終身只能重複前人發現的知識的人。很少有人能讓知識和想象力在自己的大腦裡共存,一旦共存,此人就是能進行創造性勞動的成功人士了。在孩子童年時,讓其晚接觸知識,有利於想象力在孩子的大腦裡安營紮寨,倘若孩子成為想象力和知識並存的人,您就能給大師當爹當娘了。

  請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輸在起跑線上,可能贏得人生。贏在起跑線上,可能輸掉人生。欲將取之必先與之是大智慧。

  :孔融讓梨我不讓

  “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麼做?”上海一名小朋友學完課文《孔融讓梨》後回答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我不會讓梨”。結果,老師打了個紅叉:錯。小朋友的家長對此很疑惑,因為在他看來此題並無標準解答,在“一怒之下”把答卷晒上微博,請網友們評理“憑什麼說真話就錯了呢?”。

  小朋友說的真話,其實是自身幼小的價值觀的體現,當然這種價值觀也許受父母和環境的影響而偏離傳統的道德觀念,但是就事件本身而言,是無謂對錯的。“我不會讓梨”,代表小朋友的真實想法,老師可以否定這種價值觀,從而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的給學生講道理;但是,“我不會讓梨”,這種表達本身卻沒有任何錯誤,“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麼做”,這其實不是一個簡單的判斷題,它並不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是不是北京?”

  這樣,答案具有客觀性,它是價值判斷,你的回答可以符合一種價值或者背離一種價值,這是題目本身所預設的,所以,這種題目是不應該有標準答案的,如果為了符合所謂的標準答案而說假話,那麼這則故事就沒有任何教育意義:為了符合所謂的道德觀而說謊,本身就是一種不道德。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教育存在的兩個問題。

  一、洗腦式教育。個人認為,洗腦式教育就是也告訴你一件事物對或錯,但是在解釋對或錯的緣由時,只是以某某所謂主義或思想作為指導,這種主義或者思想是假設成立和千真萬確的,不管你信不信,反正你就是要信。

  你可能本來什麼都不知道,只是一張白紙,有人在這張紙上劃了一個黑叉,然後一遍一遍的告訴你這是白色的勾勾,於是,你就認為這的確是白色的勾勾了。

  二、否定獨立思考。由於中國的應試教育,對於不同的人蔘加的統一考試,必須有標準答案,才能公平的對考生的考卷進行評判。這就形成了一種機制,標準答案的機制。許多報導說中國學生沒有創造力,其實,並不是中國學生沒有創造力,而是中國的教育機制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

  標準答案讓每一個性格迥異、特長不同的學生努力的向標準答案靠攏,對他們的父母、老師甚至對所謂早熟的他們而言,標準答案的價值要遠遠大於自身個性、喜好的價值,因而,他們最擅長模仿、複製,他們不敢有思想上的特立獨行,因為那樣,會作為標新立異的代表而被標準答案批判。

  這樣的教育,形成了他們的思維定勢,凡是都向標準靠攏,當踏入社會,人們的社會行為缺乏標準時,就一概隨大流,從而喪失了獨立的人格,獨立思考的能力缺失,一個個成為物慾奴役的傀儡。

  :幫孩子找到適合的“生命方式”

  我所理解的最好的教育,就是幫助每一個孩子,去找到自己的生命價值。從事著自己喜歡的事情,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這就足夠了。對於生命,每個人,只有他自己,才能對它負責。這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無論你是他的親爹,還是親媽。

  家長給予孩子哪種教育,其實是家長期待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度過怎樣的人生。作為家長,你所給予孩子的教育方式,就是你對生命的理解體現。說的通俗一點,就是你覺得一個人最寶貴的是什麼,你就會不由自主地期望孩子得到。

  教育,就是找到一個人的“生命方式”

  經常有家長說,“我要好好教育教育孩子”;也有家長會討論,“到底哪種教育適合我們家孩子”;更有專家學者說,“教育是開啟每個人生命的鑰匙”。那麼,到底什麼是教育呢?教育,到底是讓孩子怎樣更好的學習到知識,還是更好地成長呢?

  我認為,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以哪種方式,去活著,就是我們常說的,生活的方式。但是,我又覺得,生活方式,在這裡,其實是輕了。我所理解的教育,應該稱之為:生命方式。就是選擇哪一種方式,度過自己的生命。

  生命最可貴的,不在於結果,而在於過程。而生命最精彩的,就在於每個人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度過自己的一生。

  當這種方式適合這個生命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這個生命充滿著活力和激情——和外在的評判標準不一樣,這種感受,只有生命的主體,也就是這個人才會知曉。

  譬如有一種人,天性就是善良悲憫,他們覺得能夠幫助到別人,就是自己人生價值的最大體現,譬如特蕾莎修女、聖雄甘地;也有另一種人,熱衷於開創和創意,熱愛用商業的創新,去影響和改變社會程序和生活方式,譬如蘋果的喬布斯和維珍的布蘭森;當然也有熱愛思考,成為學者,熱愛冒險,成為探險家,熱愛鑽研,成為發明家……

  而這個地球上,有多少個人,其實就有多少種生命的方式。有的機緣巧合,表現的充分,就成為大家矚目的物件,更多的,則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一生。

  但,就本質上,其實沒有任何的不同。我所理解的最好的教育,就是幫助每一個孩子,去找到自己的生命價值。從事著自己喜歡的事情,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這就足夠了。

  如果他所做的事情,還對社會有一些幫助,那就太好了,就算沒有,也沒有什麼關係;他所過的生活,如果是健康幸福的,那就很完美了,如果不是,只要不影響他人,也沒有什麼關係。

  因為,對於生命,每個人,只有他自己,才能對它負責。這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無論你是他的親爹,還是親媽。

  孩子渴了,餓了,悲傷了,快樂了,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同樣的,孩子的生命裡,最需要什麼,也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哪一種生命的方式,最適合自己,也只有他才知道。

  家長選取哪種教育,其實是來源於自己的價值觀

  家長給予孩子哪種教育,其實是家長期待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度過怎樣的人生。

  作為家長,你所給予孩子的教育方式,就是你對生命的理解體現。說的通俗一點,就是你覺得一個人最寶貴的是什麼,你就會不由自主地期望孩子得到。

  譬如,你覺得一個人最寶貴的是平安和順遂,你就會讓孩子不要去冒險、拼搏,只要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就好;如果你覺得一個人最寶貴的是個性和自由,你就會鼓勵孩子做自己內心想做的事情,不要受到任何規則和制度的限制,追求自己的人生。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有兩種比較的方式。一種,是我是曾經這麼度過人生的,並且我對自己很滿意,那麼,我就要把這麼寶貴的人生體驗,都教給你。另一種,是我曾經沒有度過的人生,我現在很後悔遺憾,覺得如果那樣的話我會很幸福,那麼,我就要告訴你,你應該學習我沒有學到的,過著和我不一樣的人生。

  這本身,都沒有錯,都是愛的體現,也都是生命延續過程中最樸實和最基本的體現。但是,這種方式不能做得過於極端。一旦極端了,違背了孩子本身的發展訴求了,就是不好的教育了。

  我們就拿商人的角色來說吧。很多商人自己做事業,做的很好,既有成就感,也過著自己認可的生活方式。於是,就像自己的孩子,也要和自己一樣,不僅從小就給孩子進行各種相關的知識、技能、禮儀等的培訓,甚至每天早餐的時候,讓孩子看公司的財務報表。這就是典型的第一種型別。

  我們再來看看第二種。也是商人,事業也做的很好,但一點也不喜歡劇烈的競爭,揹負的巨大責任,更不享受繁重的會務和頻繁的外出。那麼,他就會告誡孩子,幹什麼都行,就是別做商人。然後,不僅不讓孩子接觸任何和商業有關的資訊、知識,還會專門注意孩子的藝術、文學等等的培養。

  可是,神奇的是,很多刻意培養下一代商業經營的家庭,孩子成為了藝術家;而刻意不想讓孩子從商的,孩子卻無比熱衷於商業事業。

  在現實生活中,這一點也不奇怪,幾乎發生在每一個家庭裡。說到這裡,我是多麼慶幸我們所生活的時代,已經沒有了“接班”這種制度。這幾乎是從一出生就決定每個孩子生命方式的,不知有多少孩子,成年後做著自己不喜歡的事情,而同樣也有多少個孩子,渴望做他厭惡的事業。

  但是,我又有很多的遺憾,就是現在還有很多的家長,在考慮給孩子哪種教育方式的時候,在犯著同樣的錯誤。

  在這裡,我想說的是,無論那種教育方式,都沒有對錯之分,只有適合孩子與否。在選擇哪種教育方式之前,一定要依據每個孩子的特性,而不是自己的人生經驗。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無論哪種方式,請尊重每個孩子的內在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與生俱來的某種東西,科學家叫它基因,哲學家叫它天分,宗教家叫它命運。我也說不清楚,這究竟應該叫做什麼,不妨就籠統地稱之為“內在”。

  我相信,每個孩子都有著自己的內在。而且,每個孩子的內在,都是不一樣的。這種內在,又分為兩種,一種是性格品質,一種是才華技能。

  於性格品質來說,大多是一誕生就體現出來的。養育過孩子的人都知道,就算剛剛出生的孩子,所表現出來的個性脾氣都會不同。最明顯的就是一個家庭裡的兄弟姐妹,同樣的父母,一出生就可以感覺到,有的孩子很乖巧,有的孩子很霸道,有的孩子很敏感,有的孩子很任性。這些,真的就是我們常說的“上天註定”,而且,很難改變和扭轉的。

  而且,我們所說的,“性格決定命運”,其實就是指的這一部分。家長無論要給予孩子怎樣的教育,都要首先考慮到這個因素。否則的話,就會遇到很多的衝突和矛盾。

  這部分,是孩子的根基,那麼,才華和技能,則是生長在其上的枝條。這一部分,是隨著孩子的身體成長,以及認知程度,還有知識學習的變化,逐漸呈現出來的。譬如,有的孩子性格活潑,隨著開始掌握語言技能,就變成了一個小演員,能說會道愛表演。有的孩子生性沉穩,剛開始能夠拿到東西,就會一個人琢磨很久,再大一點,還要研究內部的結構。

  同樣的,我們所說的,“知識改變命運”,指的大多是這一部分。家長無論想要孩子在哪些方面有很好的發展,也要考慮到這個因素,就是和孩子品行所一致的“天分”,順應、鼓勵,並發展它。

  今天的改變,明天的收穫

  在一次家長的分享中,每個家長在一張紙上寫下對孩子的期許,我們發現,有健康、幸福、堅毅、自由、幽默、快樂、領導力、獨立思考等等;同時,在另一張紙上寫下我們認為孩子需要改變的一些方面,有磨蹭、多動、話太多、脾氣暴躁、不講禮貌等等。

  為人父母,我很理解,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生活的很好。但是,我們也驚奇地發現,我們對孩子的期許,其實是我們認為孩子應該改進的源頭。

  也就是說,它們其實是一致的,當一個孩子磨蹭的時候,很可能是在認真獨立思考問題;一個孩子多動的時候,很有可能是在培養行動能力和領導力。

  我們期許的,和我們抱怨的,其實是一件事情!那麼,錯的是誰呢,孩子,還是家長?!

  我一直都認為,“知識”是應該長在“性格”之上的,這才能構成統一的“內在”。有了這個統一的內在,我絲毫也不在乎一個孩子在數學課上看惠特曼的詩集,或者一個熱愛數學的孩子從來不讀文學經典。

  理想的狀態,是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教育方式。可是,這可能嗎?我認為是可能的。

  在家裡,家長要發現孩子的內在,並給予適合孩子發展的環境。在學校呢,則不進行標準化的教學,給予每個孩子更多的選擇,更多的學習自由。

  在紐約,已經有一位前GOOGLE的員工,創辦了基於尊重每個孩子學習規律的學校Altshool。在那裡,每個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特性,選擇上什麼課,以及課程的進度。

  而老師,則會根據這個孩子的所有學習資料,以及行為興趣的評估,給孩子完全屬於自己的課程表和評價體系。也就是說,一個10歲的孩子,可以上一年級的閱讀,而同時上五年級的數學。反過來,也可以。

  在這種教育方式之下,每個孩子都會發現自己比別人做的好的地方,同時也會發現自己有不如別人的地方。每個人都可以幫助別人,也需要向別人學習。自然,也就不會有“優生或差生“的評價體系了。

  有人會問,這適合嗎,會不會變成放羊班,讓孩子失去了進取心?的確,我也不能對這種教育方式打包票。但是,我認為,這種教育在方向是對的。而且,尊重了每個孩子的成長。適合這個孩子的教育方式,對於這個孩子的生命,不就是最好嗎?

  在這裡,我想解釋一下為什麼我對個性教育有如此大的熱情。我是從師範專業畢業的,又從事了多年的教育出版,我特別反對老師用所謂的”優生和差生”來評判一個孩子。

  要知道,如果老師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那麼沒有任何一個孩子是優秀的;如果老師用發現的眼光去看待,那麼沒有任何一個孩子是差等的。尤其是對一個孩子而言,最不應該的,就是過早地、蠻橫地、強迫地給予孩子某個標籤。無論這個標籤是“差生”還是“優生”,都是不恰當的。

  那麼,類似Altshool這樣的理想的個性教育方式,於我們遙遠嗎,我們永遠也不會達到嗎?

  很神奇的是,就在北京的公立小學,就有自己編課本,全人教育***關注每個人智力、情感、社會性、物質性、藝術性、創造性與潛力的全面挖掘***,大課制的學校。而且,也不設期末考試,而是進行五天的闖關遊戲活動。分為將故事、數字遊戲、唱歌跳舞等等的關卡,不打分數,只分過不過關。

  所以,就算在中國現在的環境下,我們依然能夠做很多事情,讓我們的孩子能夠相對自由個性的成長。我相信,這所學校之所以有如此大膽的舉措,是和家長的要求、鼓勵、支援密不可分的。

  你多做哪怕一點,你的孩子就會因此而受益很多。而我們的學校、社會和每個家庭,其實都應該為個性化的教育,積極去努力。

  所以,請多做一點,不要在乎別人的評價,因為你所改變的,是自己孩子的命運。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希望大家能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