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刀的起源是什麼

  日本的武士刀不僅僅是一種作為兵器的死物,日本人認為日本武士刀是擁有自己精神的,其中蘊含著武士之魂。武士刀是怎麼起源的?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武士刀的起源,希望對你有用!

  武士刀的起源

  早在中國唐代時期,中國的冶煉鍛造技術和經濟得到空前發展,造價高昂的唐刀傳入本已經得到漢刀冶煉技藝的日本,但是當日本天皇看 到效能優越做工精湛唐刀時,也驚歎地說:只有中原才能鑄出如此精良的刀劍。日本隨即學習唐刀的鍛造之法,並加以改進,就成為了今 天所見到的世界三大名刀之一的日本刀。而到唐代之後,中國的唐刀鍛造技藝逐漸失傳***時至今日經過中國曆代刀匠劍師的努力已能光復 效能卓越的唐刀***。而日本刀以其優良的效能在世界冷兵器中佔有一席之地並享有良好的口碑和名譽。

  自古以來作為武器的同時以其優美的造型著稱,很多名刀被當作美術品收藏,並寓含著武士之魂的象徵意義。與其他國家的刀類不同、日 本刀最大的一項特點就是在外形裝飾之外刀體本身展現出藝術感。在日本製刀人被稱作“刀工”、“刀匠”、或“刀鍛冶”。

  有一種武器,在日本的戰場上叱吒一千多年。這種可怕的武器可以將人從喉部劈成兩半,卻也孕育出了一種獨特的藝術與生活方式。這種 刀工造型優雅,它的弧度是最完美的力和美的結合。它促成了堅韌,剛毅的武士之念的形成,全世界沒有哪一種武器像武士刀一樣,被認 為擁有自己的精神。

  武士刀發展歷史

  日本刀的形態,從平安後期,經過鎌倉、南北朝、室町、安土桃山、江戸初期,中期,幕末的推移,出現了很大的變化。主要表現為從直 刀到彎刀的的轉變,直刀適合扎刺,彎刀適宜揮斬,之所以出現這樣的轉變主要是戰鬥樣式的變遷造成的,從平安末期開始,為適合馬上 作戰,刀具不斷被改良。

  日本刀的製作,從平安後期到鎌倉時代,出現了大和國,備前國,山城國,相模國,美濃國五大中心、各地名匠輩出。

  日本古墳時代中期***200年-771年***已經出現鐵製刀劍,當時的原料以鍊鐵為主。平安時代末期之前的刀劍被歸類為上古刀,刀形有別 於現在常見的日本刀,或為直刃,或帶雙鋒。上古刀極為罕見,是重要的考古材料。

  平安時代太刀特徵為:鎬造,庵棟,小切先,京反,前窄後寬,刀形優美。

  鎌倉時代初期日本刀與平安時代末期相似,鎌倉幕府的武家政治體制的確立,使刀劍界十分活躍。後鳥羽上皇甚至設定了御番鍛冶,月月 召刀工鍛刀,積極的鼓勵制刀。鎌倉時代中期,由於重視使用性的結果,刀幅寬,整體寬窄變化小。刀鋒為豬首切先,品質實在刀風剛健 。此時短刀製作開始繁榮。鎌倉時代末期,兩次元軍入侵以及原有政治體制的崩潰帶來的社會大***,使得制刀業繁榮。這個時期的日本 刀比鎌倉中期風格更加豪放。繼承和發揚了刀幅廣,刀體寬窄變化小的特點,切先也更長了。短刀,刀,太刀都同樣的出現比其他時期更 長的特點。

  南北朝時代,大量出現了和以往不同的稱為大太刀,野太刀的大型刀。

  室町時代中期以後,日本刀由刀刃向下佩帶的太刀轉為刀刃向上佩戴的打刀。

  到了江戶時代,江戶***今東京***,大阪***今大阪***各地鍛造業繁榮,各地名刀工湧現。隨著太平盛世的持續,日本刀開始盲目追求華美的 刃文,漸漸離實用性的本質脫離。另外,這個時代開始鐔、小柄、目貫、笄等刀具裝飾開始發達。

  武士刀的種類

  按時代劃分

  上古刀:通常不列入日本刀之列,指的是古刀之前的刀。以直刀為主,大刀等偶爾可見刀反。

  古刀:指慶長以前的日本刀。室町時代中期以前主要是太刀。

  新刀:慶長以後的刀。

  新々刀:依據水心子正秀提倡所製作,使用古刀鍛造法的刀,另有諸說,概指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幕末時期的日本刀。

  現代刀:也有諸說,概指1876年日本頒佈廢刀令以後所制刀。

  昭和刀:作為美術刀劍的日本刀範疇外的一種,是主要用於軍刀的兵器用刀。有多種製法。

  按形狀分類

  各種日本刀,擺放方向不同,是因為銘文鑿刻的方向不同。

  太刀,刀刃長度在80釐米以上,刀身彎度亦較高。太刀沒有硬性規定的佩帶方式,不過,為了方便騎兵抽刀砍殺地面上的敵人,太刀一般 會以邊鋒朝下的方式佩帶,並吊在腰帶以下。日本刀都分正反面,太刀的正面是右面。銘的位置是關鍵,若切先上指,將刃視作刀劍的前 方,太刀的銘就在刀身的右面。

  毛抜形太刀:莖兼柄之功用的太刀,存在於由直刀到彎刀的過渡期。

  小烏丸形太刀:從刃區到物打屬鎬造,鋒為雙刃。稍有弧度,是直刀到彎刀的過渡期的一種刀。

  刀又稱打刀,一般較太刀為短,刀身彎度亦較低。為求達到最快的拔刀速度,傳統上刀會以邊鋒朝上的方式佩帶,刀鞘插在腰帶裡。若切 先上指,將刃視作刀劍的前方,銘就在刀身的左面。所以刀的正面也就是左面。按現代分類指刀刃長度***刃長:切先到棟區的直線距離*** 60釐米至80釐米的刀。

  脅差又稱脅指,指刀刃長度30釐米至60釐米的刀。 短刀桅刀刃長度在30釐米以下的刀。另外,30cm以上但是沒有刀反的平造製法製成的 刀,通稱寸延也常被歸為短刀。

  武士刀的結構

  一、頭∶刀柄頭部蓋子,柄上絲繩在‘頭’面打結,多為銅鐵等金屬製品。

  二、柄卷∶纏繞於刀柄上的絲繩,其作用在固定面的“中心”並使刀柄益於手握不易脫落。

  三、刀∶柄上的裝飾品絕大多數金屬製品,做工精細,在日本金屬工藝領域是收藏家的最愛。

  四、鐔∶或稱鍔,即現代所通稱的護手或劍格。作用與護手同,除保護手掌外也是拔刀時必用的部位,同時也是刀裝飾最講究的配件,與 目貫同樣是收藏家心目中別有一番天地的收藏重點。

  五、粟形∶刀繫於腰部時固定刀鞘防止滑落。多為木製或角制。

  六、下緒∶刀叉於腰部時將下緒尾端結在腰帶上。防止刀鞘滑落、材質多為絲制。

  七、鐺∶刀鞘尾部護套,多為金屬製或角制。

  八、柄鮫∶包裹在刀柄上的鮫魚皮,國內俗稱鯊魚皮。該魚原產於南洋一帶,成長的魚長約一尺半左右,皮革表面滿布突出狀的細石顆粒 使柄卷易於纏繞在刀柄上,鮫皮自古價格不廉,卻被武士所喜愛且爭相搶購。

  九、笄∶固定刀刃與裝飾用,又可當髮簪與耳鈀,絕大多數是銅或銅合金製品。

  十、返角∶防止刀鞘突出落地之裝置,多為木,角器,如為金屬製品則稱‘責金’。但並非每刀都有此配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