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後成功的事例

  人的一生都在付出與得到。 付出的是努力,得到的是收穫。 人的付出與得到不一定成正比。 人一生中並不是付出的多就會得到的多。但只有付出後的人才會成功。以下是小編分享的,一起來和小編看看吧。

  ***一***

  李嘉誠

  年齡:81歲

  創業時間:1950年創立長江塑料廠

  第一桶金:塑膠花生意

  逆境的時候,你要問自己是否有足夠的條件,當我身處逆境時,我認為自己有足夠的條件,因為我勤力,節儉,有毅力,我肯求知,肯建立信譽。

  李嘉誠:塑膠花傳奇

  為了實現對父親的承諾,李嘉誠覺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頭地,學習是惟一的武器,他開始自學。一邊工作,一邊自學,雖然艱辛,但李嘉誠覺得十分充實,“年輕時我表面謙虛,但內心很驕傲。因為你看見身邊的人每天保持原狀,而自己的學問卻日漸提高。”

  1940年秋,李嘉誠一家從潮州逃難至香港,棲居在舅舅的鐘錶行中。李家原本沒有商業傳統,到香港前,父親是一位小學校長,爺爺是清朝最後一屆秀才,兩位伯父在民國初年就取得了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博士學位。李家可算的書香門第,在當地受人敬重。

  但這些在當時的香港沒有半點價值,甚至為生存帶來了壓力,一家人卑微如螻蟻。13歲的李嘉誠不得不失學,寄人籬下當學徒。白天有做不完的工作,夜晚則必須搬開傢俱與其他夥計挨著入睡。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攻佔香港,李嘉誠的母親只好帶著弟妹重回老家,留下他們父子二人。更大的不幸是,貧困抑鬱的父親竟染上肺結核,大半年後去世。在父親過世前一天,並沒有向他交代事情,反而問他有什麼話說。“我安慰父親,告訴他‘我們一定都會過得很好’。”14歲的李嘉誠獨自面對父親的死亡,“彷佛一瞬間被迫長大”。歷經家道中落、少年失學、父親過世、孤獨的流落異鄉,迫使李嘉誠在很短的時間內壓縮成長。

  為了實現對父親的承諾,李嘉誠覺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頭地,學習是惟一的武器,他開始自學。一邊工作,一邊自學,雖然艱辛,但李嘉誠覺得十分充實,“年輕時我表面謙虛,但內心很驕傲。因為你看見身邊的人每天保持原狀,而自己的學問卻日漸提高。”

  李嘉誠的機會終於來臨。1945年,二戰結束後的某天,他所在工廠的老闆亟需發信,但是書記員請假,李嘉誠因好學被推薦幫忙。出色的表現使得老闆對他另眼相待,將其從雜役小工調至做貨倉管理員,繼而成為了業績很棒的推銷員,再升到經理,19歲更成為總經理。李嘉誠也從中學到了更多的關於貨品的進出、價格、以及貨品管理,推銷等技巧。

  因為業務關係,李嘉誠一直訂閱英文塑料專業雜誌,順便提高英語,這也讓他能時刻把握該行業的可能商機。隨著二戰後經濟復甦,塑料製品的市場需求很旺盛,李嘉誠認為機不可失,決定自行創業。1950年,他利用自己的積蓄連同舅父的借款共5萬港元,開設了長江塑料廠。

  1957年,李嘉誠從行業雜誌中得到啟迪,赴義大利考察,回港後轉產塑膠花。得益於當時的消費環境,業務迅速發展,由於產品能不斷創新,李嘉誠繼而成為了香港乃至全球的塑料花大王。如今這已成為李嘉誠財富故事中的經典情節。之後,李嘉誠又瞅準地產業機會,從而開始了成為“超人”的脫胎換骨般的升級。

  ***二***

  童第周是我國著童第周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他出生在浙江鄞縣一個偏僻的山村裡。因為家裡窮,他一面幫家裡做農活,一面跟父親念點兒書。

  童第周17歲才進中學。他文化基礎差,學習很吃力,第一學期期末考試,平均成績才45分。校長要他退學,經他再三請求,才同意讓他跟班試讀一個學期。

  第二學期,童第周更加發憤學習。每天天沒亮,他就悄悄起床,在校園的路燈下面讀外語。夜裡同學們都睡了,他又到路燈下面去看書。值班老師發現了,關上路燈,叫他進屋睡覺。他趁老師不注意,又溜到廁所外邊的路燈下面去學習。經過半年的努力,他終於趕上來了,各科成績都不錯,數學還考了100分。童第周看著成績單,心想:“一定要爭氣。我並不比別人笨。別人能辦到的事,我經過努力,一定也能辦到。”

  童第周28歲的時候,得到親友的資助,到比利時去留學,跟一位在歐洲很有名的生物學教授學習。一起學習的還有別的國家的學生。中國貧窮落後,在世界上沒有地位,中國學生在國外被同學瞧不起。童第周暗暗下了決心,一定要為中國人爭氣。

  那位教授一直在做一項實驗,需要把青蛙的卵的外膜剝掉。這種手術非常難做,要有熟練的技巧,還要耐心和細心。教授自己做了幾年,沒有成功;同學們誰都不敢嘗試。童第周不聲不響地刻苦鑽研,他不怕失敗,做了一遍又一遍,終於成功了。教授興奮地說:“童第周真行!”

  這件事震動了歐洲的生物學界。童第周激動地想:“一定要爭氣。中國人並不比外國人笨。外國人認為很難辦的事,我們中國人經過努力,一定能辦到。

  ***三***

  艾倫13歲時,父母離異,她選擇跟著媽媽一起生活。婚姻的失敗與生活的壓力,讓艾倫的媽媽患上了重度抑鬱症。一天早上,艾倫洗漱完畢準備到廚房去做早餐,剛走到廚房門口,她就看到母親站在廚房的操作檯前,這讓她很疑惑,媽媽已經很久沒有給她做過早餐了。艾倫悄悄走上前去,看到媽媽正準備用水果刀割腕,嚇得她立即上前從媽媽手中搶走了水果刀。從此,艾倫將家裡的刀子全部藏了起來。

  為此,艾倫專門請教過醫生。醫生告訴她,要多開導病人,多給病人帶來歡樂,以緩解病人的抑鬱情緒。艾倫聽從醫生的話,每天放學回家都要給媽媽講講學校裡的事,一開始媽媽毫無反應。為了引起媽媽的注意,艾倫就在語言與動作上下功夫,她發現故事講得越幽默越能引起媽媽的注意。之後,艾倫將取悅媽媽作為一天當中最重要的事情。

  艾倫經常看書,好從書中發掘有意思的事情講給媽媽聽。時間久了,這看似無意的舉動,不僅讓媽媽的病情得到了緩解,也讓艾倫的口才得到了鍛鍊。從此,她愛上了這種表演形式。在學校的晚會上,她常常將生活中發生的事情,編成脫口秀表演給大家。

  大學一年級後,因為交不起學費,艾倫被迫選擇了退學。為了維持生計,她開始四處打工,做過飯店的服務員、女領班、酒保,還做過油漆工,賣過吸塵器。一天,她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看到一家咖啡館正在招聘脫口秀演員,她很興奮地前去應聘,並幸運地被錄取了。但是沒過多久,她就因為觀眾不認可而丟了這份工作。

  看到艾倫因為丟了工作十分沮喪,媽媽安慰她說:“我曾經看過的一本書上說,每一次挫折都是一種成功。因為你在這次挫折裡,明白了下一次怎樣才不會重蹈覆轍。日積月累,挫折就成了你成功的奠基石。”艾倫聽了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於是重新鼓起勇氣去找她喜歡的脫口秀工作了。

  在艾倫不懈地堅持和努力下,20世紀80年代,她開始隨所在的俱樂部到美國各地演出脫口秀。一天,她在電視上看到電視臺要舉辦喜劇小品大賽的訊息,便毫不猶豫地報了名。在這次大賽上,艾倫憑藉機智的幽默和精準的表演一舉奪魁,贏得“全美最搞笑的人”的稱號。從此,艾倫的舞臺從俱樂部轉移到了電視臺,她也從一個俱樂部裡的表演者一步一步地走進了喜劇演員的隊伍。

  之後,艾倫憑藉豐富的知識面與富有特色的機智幽默,被很多美國著名的電視脫口秀節目邀請做主持人的搭檔,還參演過一些電影。可是她一直都是配角,這一度讓她非常沮喪。

  1994年,艾倫出演了以她名字命名的電視劇《艾倫》。她的戲劇才華獲得了觀眾的認可,並且獲得了兩項美國艾美獎提名。2003年,艾倫終於以自己的實力,爭取來一檔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脫口秀節目——Ellen。這個節目一經播出便得到了很好的收視率。

  正所謂天道酬勤。如今,艾倫已經贏得了14個艾美獎。在2013年福布斯全球100名人榜中,她排名第10。迄今為止,艾倫是歷史上唯一一位主持過奧斯卡獎、格萊美獎和艾美獎的主持人。

  在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遇到挫折。有人將挫折當作絆腳石,退回了原點,而有的人卻把每一次挫折都化作繼續前進的動力,最終邁上了成功的階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