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範文_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範文

  中華傳統文化亦叫華夏文化、華夏文明,是中國56個民族文化的統領。然而,有些傳統文化隨著時代的進步和變遷正在慢慢地流失中,文化是一個國家內涵的底蘊,我們應該怎麼繼續更好地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推薦的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範文,歡迎閱讀。

  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範文篇1

  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是古代仁人先賢思想精髓的結晶,歷經幾千年的錘鍊與印證,既是對世間萬事萬物普遍規律的總結,更是不以時間和空間的轉換而輕易改變的真理。廣大黨員幹部要學習傳承中華傳統文化,鍛造提升自身人格修養。

  一、在學習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中提升道德修養

  古往今來,代表中華傳統文化的先賢們無不極為重視道德的修養和人格的鍛造提升。《大學》認為,“明德”是崇高的道德境界,為人之道,德為根本。當今社會,傳統思想道德遭到極大的挑戰。廣大黨員領導幹部,只有時刻加強思想、道德、人格、品質的修養,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為此,一是要牢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歷代聖人先賢都十分注意德的樹立和培養,注重每日“三省吾身”,以達到至善至仁的境界。面對複雜多變的社會格局,我們必須牢記黨的宗旨和人民的期望,一言一行都必須遵紀守法,從嚴要求自己。二是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思想。歷代先賢都特別推崇民本觀念,時至今日,這種民本觀念已經成為當今社會普遍認同的以人為本理念。作為黨員領導幹部,必須時時刻刻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紮紮實實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解難事。三是要牢固樹立廉潔從政的思想。清正廉潔,是歷代先賢和仁人志士竭力追求的道德理念和思想境界。“公生明,廉生威”,唯有廉潔從政,才能奠定牢固的道德基礎,形成強大的人格魅力,才能凝聚起一個單位、一個團體、一個地方的民心和力量,有力地推動地方經濟社會向前發展。

  二、在學習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中樹立遠大志向

  《上蔡語錄》中說:“人須先立志,志立則有根本。譬如樹木,須先有個根本,然後培養,能成合抱之木。”人生志向的確立,對於每個人的成長是極為重要的。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信於仁,遊於藝。”有志於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標,腳踏實地地走好每一步,努力做好自己所肩負的每一項工作,這既是一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本份,也是黨和人民賦予的責任和要求。為此,一方面,要勤勉學習,在提升文化修養和工作能力上下功夫。黨員幹部要勤勉學習、善於學習、認真學習。要努力汲取工作實踐中的新思想、新思維、新理論、新方法、新經驗、新思路。要把抓緊學習、刻苦學習、發奮學習作為提高素質、增強本領、做好工作、爭創一流的重要責任來落實。另一方面,要忠誠履職,在追求人生奮鬥目標上下功夫。要牢記黨和人民賦予的使命,堅定理想信念,以對黨、對人民、對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認真履行職責,切實為人民服務,為社會盡力,為國家作貢獻。

  三、在學習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中不斷建功立業

  中國古代的仁人志士都以建功立業為人生的最高追求。我們學習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目的是學以致用,為時代建功,為人民立業。為此,一是堅持敢於當擔,不斷提升工作的執行力。作為黨員領導幹部,要敢為人先,敢於當擔,善於破解難題和困局,在複雜的社會、人際環境中不斷提升工作的執行力。二是堅持與時俱進,不斷提升工作的創造力。古人曾雲:“苟利於民,不必法古;苟周於事,不必循舊。”創新是一切工作發展和前進的不竭動力,我們所從事的所有工作和事業概莫能外。三是堅持實事求是,不斷提升工作的公信力。公平正義是歷代先賢倡導的理念,也是當今社會治國安邦的前提和基礎。作為黨員幹部,必須秉持依法治國的理念,維護公平,匡扶正義,嚴格依法辦事,真心為民服務,以實際行動取信於民,提高黨和政府的公信力。

  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範文篇2

  我非常之榮幸的參加了寧海縣的首屆公民道德公益大講堂,本次大講堂的主題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做有道德的人”,大講堂的目的是“構建和諧社會,再現中華盛世”。

  談起“中華文化”這四個字,使人自然而然的想起了一句話叫“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這是教科書中常見的用來描述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句話,可是,要是問到什麼是中華傳統文化,又有幾個人能回答上來呢?就是這樣一個問題,引起了我的反思,身為一名中國人,炎黃子孫,華夏兒女,卻不知道什麼是中華傳統文化,我想這是讓我自愧的事情,更是讓我痛心的事情。

  雖是短短四天的學習時間,卻是讓我受益匪淺,感悟頗深,我是沒有什麼資格和能力來向大家闡述什麼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因為連我也正處在認識和學習中華文傳統化的道路上,我知道,要想要真正的領悟幾千年前的古聖先賢傳承下來的智慧和真理,是要我的用一生時光來學習和踐行的!我能做的就是做好一箇中國人的本分——弘揚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和做一個有道德的中國人!

  就談談我這四天來學習的感受吧!

  大講堂的整個學習過程是不收取任何費用的,除此之外還有免費的午餐和學習資料,還有免費的紀念品!這樣的公益活動已經很少見了。據我所知,參加大講堂的義工是五百多人,想必大家都知道什麼是“義工”,就是除了要幹最髒最累的活以外,他們的付出是沒有任何報酬的,我所要講的不僅僅是義工的概念,而是他們身上令人尊敬的品德,見人鞠躬一定達到九十度,無論對方年齡大小都稱呼為“老師”,每一次臺下觀眾鼓掌,站在一旁的義工們必是鞠躬表示感謝,四天來,我看見的加上我沒看見的,我不知道他們每一個義工鞠了多少次躬,真的是數也數不清。在這些義工當中,上至八十多歲的老人,下至十一二歲的兒童,在我看來,我們這些人哪裡稱得上是“老師”啊?他們,才是我要學習和尊重的老師啊!

  這些義工們,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想說一句,感恩,感謝!

  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範文篇3

  上下五千年,中國一路風塵僕僕走來,腳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蘊。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國傳統禮儀,大多數人並沒有什麼清晰概念,甚至則一位這種傳統禮儀人化是過時的東西。因此,中國禮儀文化正在遭受著史無前例的以往與不屑。

  然而,中華民族傳統禮儀文化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處理人際關係的實踐結晶,是人與人之間行為規範的準則。

  楊時與他的學友遊酢為求的正確答案一起去老師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來到程家時,適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老師,就恭恭敬敬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過來良久,程一覺醒來,從視窗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她遍身披雪。腳下雪已有一尺多後了。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禮儀是律己,進人是一種規範,是表現了對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

  東漢黃香僅僅九歲,就懂得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在冬天嚴寒之時,就用自己的身體將父母的被子溫暖後,再請父母安寢;在夏日炎熱之際,則用扇子給父母扇涼驅蚊,以侍奉父母安寢。黃香溫席是在中國傳統孝之禮儀,孝順父母,從小事做起。

  近百年來,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優秀的倫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如今的人們已經有了較之過去更為雄厚的經濟基礎來孝敬老人,心已經沒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無力,而是有力無心。

  唐朝貞觀年間,西城回綸國是大唐的藩國,一次,回綸國為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帶一批珍寶見唐王,其中最珍貴的是白天鵝。途中,白天鵝不謹飛走,使者只拔下幾根鵝毛,卻沒能抓住白天鵝,使者在擔心害怕之餘吧鵝毛獻給了唐太宗,唐代宗並沒有怪罪他,反而覺得他忠誠老實,不辱使命,從此,“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故事幹為流傳開來。

  中國傳統禮儀,應是體現精神價值的生活方式,傳錄它可以使我們的禮儀化發揚光大。

  傳統禮儀畢竟是中國傳續了幾千年的血脈,若血脈堵塞,中國只能被稱為是一個現代國,而不能稱其為中國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國人和海外人引來容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沒有它,國人將迷失自我;沒有它,中國便只剩下一個空殼。

  縱觀古今中外各國發展,世上沒有一個民族失否定自身傳統禮儀的,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會認為自己的優秀的傳統禮儀是過時的,有害的。而傳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是每個華夏兒女的責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無愧地大聲說:“我是中國人!”

  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範文篇4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近年來,我們有幸接受越來越多的感恩教育,這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份。要進行道德教育就無法離開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

  中華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諧,要和諧就要順應自然,尊重自然,而不是去破壞自然,去“人定勝天”。我們把天地比作父母,感恩大自然賦予了我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感恩大自然賦予了與人類生生不息、和諧相處的萬物。有了這份感恩之心,我們就會讚美天地、讚美萬物,懂得與自然和諧相處。這是我們人類長久生存的金鑰匙。1988年,75位諾貝尓獎得主在巴黎發表聯合宣言:21世紀的人類要生存,必須從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孔老夫子那裡汲取智慧;二十世紀70年代,英國大哲學家湯恩比教授說:要解決21世紀的人類問題,只有孔、孟學說。這些世界頂尖級的人物,懂得我們中華先祖留下的文化是安身立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智慧與大道,而我們更應感念祖恩,以中華文化之精神,重視我們的地球,重視我們的家園。

  念及恩情,大莫過於父母的生養之恩。“大愛無疆”、“大道至簡”、“大恩不言謝”;要真知和踐行感恩,莫過於孝。如果說一個人對自己的父母都不能盡孝,那麼很難相信他能對別人真誠。沒有真誠就談不上信用。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就是告訴人們要從真誠開始,自立於社會,成就於和諧,踐行人性向善、擇善固執、止於至善。孝,要有一體的觀念,懂得孝就是要懂得感恩,把一體的觀念落實到生活、言行中就是孝道。我們從對父母開始盡孝心,然後推廣開來,對兄弟姐妹、對所有的親人也有這樣的愛心;對老師同學、對領導同事、對社會大眾,不管到哪裡,都用這種愛心對待所有的人。宇宙萬物與我一體,愛別人就是愛自己。孝是感恩,孝是仁愛。真正懂得孝的道理,懂得感恩的情懷,就懂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孝的延續,不僅愛現在的大眾,還要愛未來的大眾。我們要關照未來,不能因為眼前的享受而把子孫未來的資源糟蹋了。如果為了眼前暫時的利益,造成嚴重的環境汙染,大自然的資源被破壞,將來吞嚥這些苦果的必然是我們的子孫後代。人類只有一個地球,要長久發展,就要對自然有恭敬心、感恩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心存感恩的心,感恩自然,感恩父母、親人,感恩社會。孔子的門人曾參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何謂“忠恕”?盡已之為忠,就是要竭盡自己之力認真對待每一件事,善待同學、同事、親朋好友;“恕”寓意“如心”,就是推己及人,將心比心。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了“忠恕”之心,就能認真對待工作,處理好各種關係,就能夠“團結幹事”。如此,我們才能更好地自立於社會,成就於和諧。



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