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嗜茶的介紹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是歷史上著名的北宋文學家和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一生嗜茶,精於品茶、烹茶,功於茶史、茶道,甚至對茶具、烹茶之水和烹茶之火也有研究,並留下數十篇詠茶詩文。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蘇軾嗜茶

  茶是蘇軾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一天之中幾乎作任何事都要以茶為伴。晚上睡前需喝茶:“沐罷巾冠快晚涼,睡餘齒頰帶茶香。”***《留別金山寶覺圓通二長老》***;午睡起來則是“春濃睡足午窗明,想見新茶如潑乳”***《越州張中舍壽樂堂》***;填詩作文時也要喝茶;挑燈夜戰更是要:“簿書鞭撲晝填委,煮茗燒慄宜宵征。” ***《次韻僧潛見贈》***

  蘇軾在徐州當太守時,一次在夏日外出,因天氣炎熱,一路上令人口渴思睡,十分想喝一杯茶解渴解饞,便向路旁的農家討茶,並填《浣溪沙》一詞:“酒困路長睢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記載下當時的情景和思茶解渴的心情。

  蘇軾一生為官十分坎坷,數次被貶,由此他也到過很多地方。每到一處,他總是遍訪當地名茶,品嚐之餘,並賦詩助興,就像他在《和錢安道寄惠建茶》詩中所云:我官於南今幾時,嚐盡溪茶與山茗。

  他在浙江湖州時,曾以“千金買斷顧渚春,似與越人降日注”描述湖州的“顧渚紫筍”茶;對杭州所產的“白雲茶”,則是“白雲峰下兩旗新,膩綠長鮮穀雨春。”;在廣東、江西邊界的大瘐嶺出產一種叫“焦坑茶”的雨前茶,蘇軾在那裡的時候也品嚐過,並寫詩:“浮石已幹霜後水,焦坑閒試雨前茶。”

  蘇軾對福建的壑源茶情有獨鍾,在《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烙新茶》詩裡,他將此茶比作“佳人”:“仙山靈草溼行雲,洗溫香肌粉末勻。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後來“佳茗似佳人”便被由來讚美好茶的香醇。

  蘇軾與東坡肉來歷

  相傳為北宋詞人蘇東坡***四川眉山人***所創制。東坡肉的最早發源地是江蘇徐州。1080年蘇東坡謫居黃州,因當地豬多肉賤,才想出這種吃肉的方法。

  宋代人周紫芝,在《竹坡詩話》中記載:“東坡性喜嗜豬,在黃岡時,嘗戲作《食豬肉詩》雲:‘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後來,1085年蘇東坡從黃州復出,經常州、登州任上返回都城開封,在朝廷裡任職,沒過多久,受排擠,10***要求調往杭州任知州,這才將黃州燒肉的經驗發展成東坡肉這道菜餚。作為漢族佳餚,後流行於江浙。

  東坡肉據考是為紀念東坡所做,並不是蘇東坡本人所創制。

  東坡肉的原型是徐州回贈肉, 為徐州“東坡四珍”之一。

  北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秋,黃河決口,七十餘日大水未退。杭州知州蘇軾親率全城吏民抗洪,終於戰勝洪水,並於次年修築“蘇堤”。百姓感謝蘇東坡為民造福,紛紛殺豬宰羊,擔酒攜菜送至州府感謝蘇公。蘇公推辭不掉,將這些肉加工成熟後再回贈百姓。

  蘇東坡的烹肉之法在其《燉肉歌》中可見奧妙:“慢著火、少著水,柴火罨焰煙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時它自美。”“回贈肉”的特點是鮮香醇厚,油而不膩。蘇東坡在徐州留下了四道名菜,除回贈肉外還有金蟾戲珠、五關雞、醉青蝦、後人將這四道菜稱之為“東坡四珍”。 如今在徐州街頭的各家飯莊,您仍然可領略到東坡肉帶給您的回味無窮的滿口醇香。

  “東坡肉”最早在徐州創制,《徐州古今名饌》記載,蘇軾任徐州知州時,黃河決口,蘇軾身先士卒,和全城百姓築堤保城。徐州人民殺豬宰羊,上府慰勞,蘇軾推辭不掉,便指點家人燒成紅燒肉回贈給老百姓,百姓食後,都覺得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便稱之為“回贈肉”。蘇軾貶謫黃州時,作有煮肉歌:“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人們開始競相仿製,並戲稱為“東坡肉”。蘇軾二任杭州知州時,因疏浚西湖有功。大家抬酒擔肉給他拜年,蘇軾便命將豬肉和酒燒好後給民工吃,家人誤聽為黃酒和豬肉同燒,大家吃後反而覺得更加酥香味美。“東坡肉”美名便慢慢傳遍全國。

  蘇軾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大文學家。他不但對詩文、書法造詣很深,而且堪稱我國古代美食家,對烹調菜餚亦很有研究,尤其擅長製作紅燒肉。

  回贈肉便是蘇軾在徐州期間創制的紅燒肉,宋神宗熙寧十年四月,蘇軾赴任徐州知州。七月七日,黃河在澶州曹村埽一帶決口,至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圍困徐州,水位竟高達二丈八尺。蘇軾以身卒之,親荷畚插,率領禁軍武衛營,和全城百姓抗洪築堤保城。經過七十多個晝夜的艱苦奮戰,終於保住了徐州城。

  全城百姓無不歡欣鼓舞,他們為感謝這位領導有方,與徐州人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紛紛地殺豬宰羊,擔酒攜菜上府慰勞。蘇軾推辭不掉,收下後親自指點家人制成紅燒肉,又回贈給參加抗洪的百姓。百姓食後,都覺得此肉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一致稱他為“回贈肉”。此後,“回贈肉”就在徐州一帶流傳,併成徐州傳統名菜。這都在《徐州文史資料》、《徐州風物誌》、《徐州古今名饌》中有記述。

  元豐三年二月一日,蘇軾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他自己開荒種地,便把此地號稱“東坡居士”。這就是“蘇東坡”的由來。在黃州期間,他親自動手烹飪紅燒肉並將經驗寫入《食豬肉詩》中。蘇軾在徐州及黃州時烹製的紅燒肉,只是在當地有影響,在全國並沒有多大名氣。真正叫得響並聞名全國的紅燒肉,是蘇軾第二次在杭州時的“東坡肉”。

  宋哲宗元祐四年七月三日,蘇軾來到闊別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元祐五年五、六月間,浙西一帶大雨不止,太湖氾濫,莊稼大片被淹。由於蘇軾及早採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帶的人民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他組織民工疏浚西湖,築堤建橋,使西湖舊貌變新顏。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謝蘇軾做的這件好事,人人都誇他是個賢明的父母官。聽說他在徐州、黃州時最喜歡吃豬肉,於是到過年的時候,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軾收到後,便指點家人將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然後分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們吃,大家吃後無不稱奇,把他送來的肉都親切地稱為“東坡肉”。

  追本窮源,蘇軾的這種紅燒肉最早在徐州的創制,在黃州時得到進一步提高,在杭州時聞名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