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樂劇有哪些分類介紹

  音樂劇從古至今都受到很多人的歡迎,那麼你知道音樂劇的分類有哪些嗎?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音樂劇的分類介紹,歡迎閱讀!

  音樂劇的分類

  百老匯

  像“好萊塢”與美國電影的關係一樣,一提起“百老匯”人們便會很自然地想到美國戲劇。“百老匯”是紐約市曼哈頓區的一條大街的名稱。在這條大街的中段一直是美國商業性戲劇娛樂的中心,因此“百老匯”就成為美國戲劇活動的代名詞了。

  百老匯曾經有非常輝煌的歷史,這是與美國商業音樂劇的歷史密切相聯絡的。百老匯音樂劇***Broadway Musicals***的前身是黑人遊藝表演、滑稽劇、歌舞雜劇等,比較多地受爵士樂、搖擺樂的影響,其舞蹈有獨創的百老匯風格。1904年,位元爾·瓊斯明確了音樂劇的概念,真正有代表性的劇目是1927年的《演出船》,它綜合地把歌曲、舞蹈和故事情節、話劇表演結合起來。可以說,是音樂劇把美國風格的爵士樂和與爵士樂配合得搖擺性很強的舞蹈成功地結合在一起。《俄克拉荷馬》、《西區故事》、《歌舞線上》***A chorus line***都是在百老匯相繼走紅的重要音樂劇劇目。此外在百老匯經年不衰的音樂劇有:《歌劇魅影》、《悲慘世界》、《西貢小姐》***Miss Saigon***、《貓》等。

  自20世紀20年代起,百老匯名家輩出,經典佳作頻頻登臺,商業操作生意興隆,持續鑄造數十年的輝煌。百老匯音樂劇發展史上,除科恩、格什溫兄弟等風雲人物外,在40、50年代有過密切合作的作曲家羅傑斯和劇作家哈默斯坦也為音樂劇事業做出過巨大貢獻。他倆合作的《俄克拉荷馬》於1943年3月在紐約聖詹姆斯劇院首演,獲得空前成功。劇中巧妙運用雙人舞、三人舞,與劇情和諧巧妙的結合,舞姿舞步做了民俗化、美國化的改革,以區別古典概念的芭蕾舞。《俄克拉荷馬》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成功實踐了多種要素的完美綜合。此後,羅傑斯和哈默斯坦又合作完成了《旋轉木馬》、《南太平洋》、《國王與我》。還有一部中國觀眾十分熟悉的音樂劇。這就是《音樂之聲》。這部音樂劇後來被搬上了銀幕,作品中的許多歌曲,可謂膾炙人口,流傳甚廣。

  黑人

  音樂劇表現手段從以歐洲為主移向以美國為主,就是因為黑人的襤褸時代爵士樂、靈魂音樂、遊吟和憂傷藍調的流行。再後來的搖擺樂也有強烈的黑人音樂背景。著名的黑人音樂劇包括《演出船》、《波吉和貝絲》、《天空小屋》、《聖路易斯的女人》、《花之房》***1954年***、《牙買加》等等。

  倫敦西區

  自60年代起,倫敦西區的音樂劇創作表演正急起直追,不時發起向百老匯的衝鋒進軍,“音樂劇中心”百老匯受到嚴峻的和強烈的震撼。

  倫敦西區音樂劇更多地受歌劇和輕歌劇的影響。英國音樂劇的發展很少在舞蹈方面做特別突出的改進,這裡的藝術形式的結合是把歌劇、輕歌劇的傳統以及音樂喜劇的傳統與爵士樂、踢踏舞和芭蕾進行一定程度的結合。

  1960年6月由巴特根據狄更斯的小說《孤星淚》***即《霧都孤兒》***編劇作詞作曲的《奧立弗》首演於倫敦。1963年進入百老匯舞臺,榮獲兩項託尼獎。該劇沒有舞蹈場面,將創作重點放在戲劇表演、各種形式的演唱和舞臺佈景的創新上,採用並行轉檯展現維多利亞時代倫敦社會圖景,讓觀眾直觀感受到故事發生的特定環境,對奧立弗的悲慘命運給予深深的同情。

  世界音樂劇

  其他英語國家創作的音樂劇,在百老匯和倫敦西區通常能得到較好的認同,例如澳大利亞、加拿大、南非等國家創作的音樂劇。

  廣受歡迎的歐洲大陸國家所創作的音樂劇,包括如德國創作的《Elixier》,《路德維希二世》,奧地利的《吸血鬼之舞》、《伊麗莎白》、《莫扎特》、《麗貝卡》,捷克的《吸血鬼德古拉》,法國的《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羅密歐與朱麗葉》、《小王子》等等。

  日本用遊戲,動漫故事創作的本土化音樂劇,例如《魔女宅急送》、《網球王子》、《美少女戰士》、《櫻花大戰》等,也獲得長期公演。

  在其他國家包括韓國、荷蘭、義大利、瑞典、墨西哥、巴西、阿根廷、俄羅斯、土耳其、中國等等,音樂劇也在逐步發展中。其中,張學友主演的音樂劇《雪狼湖》在亞太地區深受歡迎,產生巨大影響。

  音樂劇的簡介

  音樂劇由喜歌劇及輕歌劇***或稱“小歌劇”***演變而成的,早期稱作“音樂喜劇”,後來簡稱為“音樂劇”,是19世紀末起源於英國的一種歌劇體裁,是由對白和歌唱相結合而演出的戲劇形式。

  音樂劇熔戲劇、音樂、歌舞等於一爐,富於幽默情趣和喜劇色彩。音樂劇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頻密的地方是美國紐約市的百老匯和英國的倫敦西區。因此百老匯音樂劇這個稱謂可以指在百老匯地區上演的音樂劇,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匯風格的音樂劇。而習慣上稱呼為音樂劇的戲劇,多是指西方音樂劇。

  經典的音樂劇介紹

  1《貓》

  《貓》是英國作曲家安德魯"勞伊德"韋伯的撼世傑作,該劇無與倫比地囊括了1983年百老匯的七項託尼獎,幷包攬了倫敦紐約所有戲劇大獎。該劇曾被授予“世紀音樂劇”的稱號,自1981年倫敦首演以來,其間在美、日、法、德等國公演,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轟動,往往一票難求,至今仍是紐約百老匯及倫敦最賣座的音樂劇。源於此劇的經典情歌《回憶》*** M emory***早已家喻戶曉,堪稱音樂劇史上的一部不朽名曲

  2〈歌劇魅影〉

  安德魯·洛依德·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英國著名音樂劇作曲家。1994年韋伯名列《戲劇週刊》雜誌編寫的美國戲劇界最有影響力的100人之榜首。在美國和英國以及全世界,任何一個時候,都至少有他的十幾個巡迴演出團在各大城市演出韋伯的音樂劇。

  他為其父寫的"安魂曲"和他的"變奏曲"合起來製成的專輯成為銷量最大的專輯,以及後來的"首演集"專輯成為三倍白金輯***即銷量超過六萬百萬套***。韋伯的第二個妻子薩拉-布萊特曼演唱的"安魂曲"中的流行單曲,進入英國前10名排行榜。1996年為巴塞羅那奧運會創作會歌"生命之友"。韋伯是改寫音樂劇歷史的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

  劇情簡介:

  《歌劇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韋伯的經典之作,四大音樂劇之首,被奉為音樂劇的代表。改編於法國作家卡斯頓·勒胡***Gaston Leroux***的小說《Le Fantom De L'opera》。它在當時其實並不是很有名的小說,但是在二十年代,它卻成為無聲電影和早期恐怖電影的寵兒。即使是中國,解放前也有一部《夜半歌聲》是根據此書改編的,可見其影響力之大。本來是一個可怕的故事,韋伯卻把Phantom寫成了一個有知識有靈魂的,優秀的建築師、作曲家、魔術師,他的悲劇是愛上了美麗的Christine。與之前的導演相比,韋伯筆下的Phantom多情、邪氣、才華橫溢又專一,生活在黑暗的另一個世界。

  在音樂劇裡的Christine既深愛著Raoul,但也被才華橫溢的Phantom,以及他所代表的黑暗與神祕,所吸引。這樣華麗刺激的戀情,也許是所有女人的幻想。古老的巴黎歌劇院下面,深得不知多少尺的地底,漆黑水面上的小船,船頭上站著的黑披風白麵具的神祕客,恐懼和渴望,刺激又浪漫.

  《Phantom of the Opera》這首歌了。莎拉.布萊曼的高音和克勞福德華美的中音完美結合,歌者激情澎湃,聽者波濤洶湧,營造了陰森緊張氣氛。另一首是男聲獨唱《the music of the night》也很經典,克勞福德用低緩的聲音慢慢地傾訴著戀愛時心理改變,溫柔細膩,傷感期待。

  3〈悲慘世界〉

  改編自雨果同名文學鉅著的經典音樂劇《悲慘世界》,音樂劇《悲慘世界》的始作俑者—法國人阿蘭·鮑伯利和米歇爾·勳伯格,都曾是音樂劇的狂熱歌迷。1971年,兩人在紐約觀韋伯的音樂劇《萬世巨星》,由此萌發出創作一部史詩風格的音樂劇的想法。兩人從韋伯的經典音樂劇《萬世巨星》和《艾維塔》中汲取了相當多的靈感,令其既有史詩般的壯麗,又不乏流行文化的精華。1978年,鮑伯利和勳伯格在巴黎“奇蹟般地”完成了這項巨集偉的工程。

  1980年秋,長達兩個小時的音樂劇《悲慘世界》在巴黎體育館首演。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它竟然被硬插在了拳擊和馬戲表演之間,並在上演後的第十六週便被迫收場。哀嘆之餘,曾經把《貓》成功包裝上音樂劇舞臺的英國著名演出製作人麥金託什找到了鮑伯利和勳伯格,下決心要把《悲慘世界》搬到“世界歌舞之都”—百老匯。三人一拍即合,6年後,重新包裝後的《悲慘世界》落戶百老匯,並正式踏上了國際舞臺。

  作為一部大型音樂劇,《悲慘世界》聘用的演員總數為421人,幕後的員工更高達1633人。該劇之所以能連演16年而不衰,除了故事和主題的歷久彌新、真切感人外,演員的專業、音樂的動人以及場景的變換等,也都是引人入勝的原因。例如主角冉·阿讓在大戰前夕祈禱上蒼保佑養女珂賽特的愛人馬呂斯的獨唱《讓我死,讓他活》,其神情之懇切、旋律之優美,令人過耳難忘;再者,《悲慘世界》的編導破天荒地利用大型轉檯,將革命青年和巴黎市民共同堆砌的“戰壕”逼真地呈現出來,加上慷慨赴沙場的激昂軍樂和充滿火藥味的槍聲、爆炸聲,令觀眾如身歷其境,達到了比電影還要真實的震撼體驗。

  4〈西貢小姐〉

  ***製作的類似《蝴蝶夫人》故事的音樂劇。故事發生在越南戰爭中,講述了一個美國兵和痴情的越南舞女的戀情故事。

  曲作家 Claude-Michel Schonberg 和詞作家 Alain Boublil 在是看到一張照片之後得到的靈感。照片上是一個越南女孩正要登上從胡志明市飛往美國的飛機,去見她從未謀面的曾經在越南當兵的父親。女孩的母親握著她的手,知道她一去就再也見不到她了。Schonberg 和 Boublil 覺得母親的沉默和女孩的淚水錶現了由戰爭摧毀的相愛的人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