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錦大戰過程是怎麼樣的

  歷史上有名的鬆錦之戰,在明清之間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戰爭,可以說鬆錦之戰的過程並不簡單。其具體過程又是如何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鬆錦大戰的過程

  從概括來說,鬆錦大戰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初戰,第二階段是突圍,第三階段就是最後的決戰了。

  初戰是從崇禎年十四年間的4月份下旬開始的,當時,洪承疇的部隊轉移到了杏山和松山之間,而當月的25日,兩軍在乳峰山展開了非常激烈的戰爭,戰爭之後的結果是清軍潰敗不堪,當時的戰爭中,吳三桂被認定為功勞最大的。可是之後,洪承疇駐紮在寧遠,本不可冒進。可偏偏崇禎皇帝聽信了別人的進言,催促洪承疇必須立刻進軍。

  緊接著第二階段的突圍,也是整個戰爭明軍開始走向劣勢。洪承疇率領著十三萬人馬的軍隊,將清軍打得落花流水之後,多爾袞開始準備了一次突襲,決定突襲明軍重要的糧草部隊。然而最後戰鬥的失利,其實就在於軍隊內部有人叛變,歸降清朝,並且與清軍裡應外合,打敗明軍。

  最後的決戰階段,祖大樂和洪承疇不幸被清軍俘虜,而祖大壽再一次因為膽小貪生怕死選擇了開城門歸順。至此,松山、杏山、錦州三個重要的城池沒敗。到這裡,震驚歷史的鬆錦大戰也算是結束了。而之後的清朝,開始如火如荼地展開了數百年的統治,成為了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也是統治期較長的王朝。而明朝的衰敗,只是歷史不得不經歷的程序。

  鬆錦之戰洪承疇參與了嗎

  鬆錦之戰中洪承疇作為統領八大總兵的戰役總指揮官,在戰爭前期決策不可謂不作為,運用明朝先進的火藥軍備技術將清軍牢牢壓制在防線之外,並且屢次奇襲清軍大本營,多次得手重創清軍主力。鬆錦之戰前期朝廷的嘉獎書中可以很好的體現這一點,參與戰鬥的各總兵也均獲嘉獎。

  然而朝廷內部上層的決策失誤造成了鬆錦之戰的悲慘結果,兵部尚書陳新甲以糧草不足,兵多餉少為理由要求洪承疇速戰速決,並以崇禎聖旨嚴加逼迫,在這種背景下處於緊張的鬆錦之戰中的洪承疇不得不帶領部將出城決戰並給了清軍可趁之機,糧草儲備之處塔山遭到清兵襲擊,糧草被劫在原本的物資缺乏狀態下更是雪上加霜,作為總兵統領,洪承疇只能命令八總兵各自帶兵突圍,然而各部兵馬配合不齊,突圍方向混亂,混戰中很多兵馬都是在自相殘殺,至第二天天明,徹底脫出戰場的僅吳三桂所屬部眾,而洪承疇手下其他幾位總兵,或死或降,最後洪承疇自己被清軍俘虜。

  鬆錦之戰後洪承疇被俘初期寧死不降,以絕食抗拒清軍的勸降,但是經歷了鬆錦之戰後,他也切身體驗到了大明朝積重難返的態勢,最終投降清軍,這一訊息傳來,京城譁變,大明氣數已盡的傳說逐漸擴散,對軍心士氣影響十分嚴重,可以說洪承疇帶領明朝軍隊的這次鬆錦之戰,成了大明亡國的前兆,內憂外患的前提下朝廷內部仍將私鬥作為中心,使得戰役失敗,國亡人去。

  鬆錦大戰背景是什麼

  鬆錦大戰,其實顧名思義就是發生在當時的松山和錦州之間的大戰,也是決定著明朝和清朝誰將會成為統治者的戰役。鬆錦大戰背景,是明朝荒蕪的統治和清軍的勢如破竹,是明軍將領的膽小怕死,也是清朝將領的奮勇直前。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許多戰役最終都成為了決定一個王朝交替的根本,而舊王朝的沒落,大抵都是不得民心,新王朝的建立,大抵都是民心所向。

  鬆錦大戰背景,是在明朝崇禎時期,崇禎12年也就是現在公園1639年,多爾袞發起了這一次的鬆錦大戰,而明朝將領洪承疇、祖大壽等等成為了這一次戰役的關鍵人物。

  到了公元1640年,清朝的太宗皇帝皇太極吸取了從前的經驗,並且制定了一些系列的作戰的計劃,修路屯田,為著鬆錦大戰埋下了勝利的基礎背景。

  公元1641年,是鬆錦大戰中清軍一步一步走向勝利的道路。那時候,明軍的將領接二連三的棄城投降,大將領祖大壽貪生怕死,奮勇善戰的洪承疇卻因為部下的背叛而被俘虜,崇禎皇帝並沒有真正的雄才大略,那時候,其實清朝統一中原已經是歷史所向了,只是時間的問題罷了。公元1642年4月份,鬆錦大戰的結束時刻終於到來了,明軍損傷慘重,清軍勢如破竹。一開始鬆錦大戰背景其實就已經可以預示最後的戰爭的結局,衰敗的統治和民心的清朝,完全就已經是大勢所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