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上課流程

  教學是學校教育的基本任務和職能,把握好基本的教學過程能使課堂教學順利進行,同時也有利於教師備課。那麼在一堂40-50分鐘的課堂裡,應該包括哪些基本的流程。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關於,希望你們喜歡!

  

  一、先學——學生結合“預習案”在課前進行自學

  課前一天,教師把編好的“預習案”發給學生,讓學生結合“預習案”及教材進行自主學習***也就是課前預習***,嘗試解決“預習案”中的問題,初步瞭解新課將要學習的知識與方法。

  這環節主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數學思考與提出問題的能力。

  二、合作——學生結合“預習案”在小組內進行合學

  小組內部合作:上課後,教師在作短暫的課堂引入及明確本課的學習目標後,組織學生在小組內結合“預習案”進行合作學習,通過生生互教,每位學生都努力解決“預習案”中的所有問題。小組長對本組成員***或組間交叉進行***的“預習案”作出評價。之後,教師通過提問等教學方法,檢查學生對新舊知識及解題方法的瞭解情況。 這環節主要培養學生合作學習能力、評價能力。

  三、探究——學生自主解決新課中的雙基性問題

  1.教師通過創設探究性問題,引導學生再次學習新知,感悟知識與問題解決方法間的內在聯絡,掃除新知識的重、難點。這環節的教學取決於第二環節***合作***的效果。

  2.教師通過課件或其他方式,向學生提供與新課知識相關的練習題,檢查學生對新知識與方法的掌握情況。

  這環節主要夯實學生的雙基和問題解決的能力。

  四、拓展——師生共同解決拓展性問題

  教師提供一定量的難道稍大的拓展性問題或變式性問題,組織學生經歷“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生生、師生***”的學習過程,著力培養學生“數學思考”及“問題解決”的能力。

  五、檢查——小結與學習效果檢查

  1.教師引導學生反思歸納本節課學習的新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探究新知識的思維過程與方法等。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作出總體的評價。

  2.通過課堂檢測等形式,檢測學生本節課學習的質量。課堂檢測可視具體的教學情況而定。

  3.佈置當天的作業及下一節課的“預習案”。

  教學過程包含哪些基本步驟

  備課

  主要是教師對教材的熟悉,在新課標中,備課包括備教材、備學生等。備課的過程是教師熟悉新內容的過程,非常有必要,尤其是教齡在5年之內的新教師,備課至關重要。

  寫教案

  備課的過程也需要寫好教案,教案是一堂課的完整呈現,雖然不能預設到課堂發生的一些教學事件,但總體上還是能夠把握好教學次序。

  課中:

  匯入

  這是一節課的開始部分,時間在3-5分鐘內,是一個預熱的過程,可以採用圖片,音樂,遊戲等形式進行課堂的匯入,其目的是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認真聽講。

  講解

  在匯入之後,就要對新知識進行講解,時間大約在25-30分鐘左右,需要對整個課堂的重難點進行把握,並講解清楚。

  提問

  在講解過程中,需要對舊知識進行回憶時,需要採用提問技能,或者需要學生做出反饋時,也可以提問。

  變化

  變化包括教學過程中,語速語氣的變化,神情的變化和教學方法的變化等。這樣有利於課堂生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板書

  雖然多媒體被廣泛運用於當今的教學,但是很多時候還是需要適當的板書,突出重點,引起學生的注意。

  課堂鞏固

  當新知識講解完之後,需要對所講述的知識及時鞏固,一方面還可以看看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等。時間控制在10分鐘左右,鞏固完之後,教師可以及時瞭解學生的掌握情況,並及時調整教學。

  結束

  課堂鞏固之後,差不多一堂課也要結束了,教師採用佈置課外作業,或其他的一些結束語結束本堂課的教學,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