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蠶的過程視訊

  養蠶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重要技藝,種桑養蠶之法相傳源於黃帝的妻子嫘祖。你知道養蠶的過程是怎麼樣的嗎?下面Sara小編給大家分享了養蠶技術,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養蠶技術介紹

  1 小蠶飼養

  小蠶是指1~3齡蠶,這一階段實行小蠶共育,採取防幹飼養。

  1.1 小蠶共育

  根據蠶種量的多少,以自然村、村民小組或聯戶為單位,將每一戶蠶農的蠶種集中到一起,從中遴選出養蠶技術好、有責任心、會管理的人員,進行蠶種補催青、孵化和小蠶飼養工作,化千家萬戶養小蠶為少數人專門從事小蠶飼養,從而解放了勞動力。

  1.2 防幹飼養

  小蠶防幹育是根據小蠶對高溫多溼適應性強這一特點而採用的一種技術措施,其目的是使飼育環境保溼,從而保持桑葉新鮮,使小蠶吃好、吃飽,發育齊一,體質強健,且節約用桑,節省勞力。

  1.2.1 防幹膜。以市售聚乙烯塑料薄膜為原料,根據蠶匾的規格每張剪成略大於蠶匾,然後在薄膜上打通氣孔製成小蠶防幹膜,孔距5 cm,孔徑0.1 cm***以1齡小蠶鑽不出為適度***。其特點是堅韌耐用,容易消毒,能通氣,能保桑葉新鮮,可以多次使用,是一種優良的覆蓋防乾材料。

  1.2.2 覆蓋育。1~2齡蠶,防幹膜上蓋下墊,3齡只蓋不墊,飼育時,每次給桑前30 min揭開上蓋的防幹膜,當各齡期蠶開始眠下時就不蓋,至下齡餉食後再覆蓋,下雨天不蓋。各齡蠶座最大面積為:1齡1 m2,2齡2 m2,3齡6 m2.

  1.2.3 給桑。傳統養蠶每天給桑4~6次,但採用了防幹飼育每天給桑2~3次即可,不但節省了勞力,而且由於採用了防幹膜,還保持了桑葉的新鮮。給桑方法是:一般每天早晚各喂1次,中午補喂1次,有時中午不喂。每次給桑前30 min揭開防幹膜,喂桑葉後即蓋上。

  1.2.4 蠶體蠶座消毒。每天早上用防病1號、晚上用新鮮石灰粉噴灑蠶體蠶座進行消毒、乾燥。每次加網都要用蠶用四○二浸網對蠶體進行消毒。靈活掌握添食防病,2齡開始用蠶用紅黴素進行添食防病,以後根據具體情況選擇蠶藥進行添食,餉食時添食效果最好。同時,不要忽視養蠶期蠶室的消毒工作,特別是在除沙後要結合補溼進行蠶室消毒,搞好蠶室衛生。

  2 大蠶飼養

  小蠶共育至3齡後將蠶分發到各戶飼養,4齡後為大蠶,此時可以將蠶下地養地蠶,同時採取條桑飼育,可節省大量勞力。

  2.1 地蠶飼育

  地蠶飼育就是蠶不在蠶匾中飼養,而是直接將蠶放在地上或搭的架子上飼養。方法是:首先在地上放1層幹稻草,然後撒上1層新鮮石灰,再將蠶移至其上飼養,期間一直至蠶上簇都不用除蠶沙。

  2.2 條桑育

  條桑育主要在農春蠶和夏蠶的養殖上應用較多,春蠶是在大蠶期邊伐條邊養蠶,夏蠶是桑樹夏伐後採用疏芽葉來養蠶。

  2.2.1 蠶座面積。每齡蠶的蠶座最大面積在蠶餉食後一次擴增到位,4齡蠶最大面積約8 m2/張,五齡蠶為30~40 m2/張。

  2.2.2 給桑。每天喂條桑2次,即9:00和21:00各喂1次。剪條時間為早上和下午。為了讓蠶及時吃到新鮮葉,要做到早採,上午喂;下午採,夜晚喂。避免中午採葉,並且喂多少剪多少,不要讓蠶兒吃過夜葉和陳葉。若遇天氣乾旱,氣候乾燥,桑葉容易萎凋,可以在每次喂蠶後適當添食補水等,以保持桑葉新鮮。喂蠶方法:喂前先將過長枝條剪掉,喂蠶時要求葉芽部分朝內,枝杆部分向外,力求蠶座平整,枝條平行擺放,杜絕枝杆交叉、"十"字排放。

  2.2.3 消毒防病。儘管大蠶抗病能力比小蠶強,但大蠶食葉多,蠶座溼度大,更有利於病菌的滋生繁殖。因此,保持蠶座乾燥,加強蠶病防治不容忽視。要求每天晚上喂葉前撒1層新鮮石灰以便乾燥蠶座和蠶體、蠶座消毒,30 min後再喂葉。期間靈活掌握藥物添食,同時根據天氣情況加強蠶室通風換氣。

  3 塑料折簇自動上簇

  紙板方格簇是目前最優良的簇具,但其上簇既費工又較繁鎖,許多蠶農都難以接受,而使用傳統稻草蜈蚣簇則柴印繭、黃斑繭比較多,繭子質量較差,同時做簇具也較費人工,並消耗大量的稻草,且蜈蚣簇不能重複使用。而塑料折簇可以解決二者的不足,並且採繭方便,只要操作科學,所結出的蠶繭質量與方格簇相比也不遜色[2].

  3.1 自動上簇方法

  一般蠶5齡餉食後經6~8 d開始吐絲結繭。蠶在將熟時改用片葉飼養,待熟蠶量達5%左右時,添食1次蠶用蛻皮激素,下一餐再喂1層片葉,然後用竹竿或剪下的桑樹枝條鋪在上面,竹竿每25 cm放1根,再放上折簇與竹竿呈"十"字型。折簇不宜拉得太長,長度不超過1.2 m,通常簇具波峰裡蠶繭夠做即可,折簇應距牆邊5~7 cm,避免蠶寶寶爬上牆壁並在其上營繭。春蠶上簇可鋪1~2層折簇,夏秋蠶宜採用2層折簇上簇,2層呈"十"字型疊放。

  3.2 簇中管理

  放簇後,先適當關閉門窗,保持簇中光線均勻、無風,促進熟蠶入孔結繭。當熟蠶定位開始營繭時應及時開窗。見白後,還要繼續開窗排溼,以促進蠶繭內層溼氣排到繭外。簇中溫度以24 ℃為宜,同時還要做好防鼠工作。蠶繭成形轉硬後,將簇連繭拿走,然後把簇下的蠶沙全部清理出去,再將簇連繭移入蠶室疊放,一般疊放5層,每一堆之間要留通道以便通風和走人。

  3.3 適時採繭

  一般上簇後春、秋季7 d,夏季6 d即可採摘。採繭時,先清除簇片上的雜物和下腳繭,再把簇片放置於乾燥、清潔的蠶箔內,用手採下蠶繭。採繭過程中動作要輕、避免損傷蛹體,且應根椐上簇時間,做到先上先採,分批採繭,分級售繭[3].

  3.4 折簇的洗滌和保管

  採繭結束後,先把折簇按原形紮緊,在1 kg漂白粉加15 kg水配製的消毒液中浸10~20 min,然後拿起觀察繭絲和漬是否脫下,如果未脫下應加漂白粉重新浸泡[4].較乾淨時,再用清水沖洗後晾乾,嚴禁放入陽光下曝晒,以免縮短使用期。洗淨晾乾後的折簇按原形紮緊,用塑料袋密封,置於乾燥無毒、清潔的環境中儲存,一般能使用8~10年。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