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轉化比企業文化建設重要

  編者按:企業文化強勁的公司,都明確地向員工指出企業的要求。通過向企業員工灌輸價值理念,使員工對企業價值理念產生內心的共鳴,把企業價值理念轉化為內心的信念。

  資源是會枯竭的,唯有文化才會生生不息。一切工業產品都是人類智慧創造的。華為沒有可以依存的自然資源,唯有依賴人才,所以有時候說。

  企業文化是企業與生俱來,伴隨企業生存和發展全過程的重要財富,無論企業物質價值的大小,企業都必然擁有其具有個性的文化。企業文化與企業的物質一起構成企業物質與精神有機結合的統一體。正向企業文化,與企業自身條件和外部環境***比如有限的資源環境***相適應,能夠與企業物質形態完美結合,有助於企業物質價值增長、對企業有積極意義。負向企業文化,不適合於企業的文化,不但不能發展和壯大企業,還將使企業原本擁有的物質基礎被無謂的損失和消耗,對企業有負消極影響。

  國內企業在長期發展實踐過程中,積累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形成了反映時代要求、各具特色的企業文化,在培育企業精神、提煉經營理念、推動制度創新、塑造企業形象、提高員工素質等方面進行了廣泛的探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些優秀的文化成果是國內企業的“精、氣、神”,是企業走向未來的根脈,在文化的整合過程中,不但不能割裂,而且要進一步發揚光大。

  企業未來生存理論強調,資源保證企業未來生存,而文化則引導企業未來生存。企業文化保障企業未來生存的方向,這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企業戰略,至於運用什麼樣的企業文化模式,採取什麼樣的企業戰略,這完全取決於企業自身,也就是說,企業文化是可以確定的。

  資源屬於企業外部的因素,是客觀的,文化屬於企業內部的因素,是主觀的。為了彌補客觀資源的不足,企業必須始終以一種持續發展的理念支撐本身的生存,正所謂“先天不足後天補”,就是用一種先進的企業文化來整合有限的自然資源,使企業能夠持續有效的發展。這種持續發展從理論上來說是一個美好的願景,描述其狀態就是無限地生存下去。

  美國管理學家托馬斯.彼得斯和小羅伯特.沃特曼在對國際知名的成功企業深入考察後指出:“我們研究的所有優秀公司都很清楚它們主張什麼,並認真地建立和形成了公司的價值準則。事實上,如果一個公司缺乏明確的價值準則或價值理念不正確,我們就懷疑它是否有可能獲得經營上的成功。”

  特雷斯.迪爾和阿倫.肯尼迪也指出:對擁有共同價值理念的那些公司來說,共同價值理念決定了公司的基本特徵,使其與眾不同。同樣,這些共同價值理念創造出公司職工的實質意義,使他們感受與眾不同。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價值理念不僅在高階管理者的心目中,而且在公司絕大多數人的心目中,成為一種實實在在的東西。它是整個企業文化系統,乃至整個企業經營運作、調節、控制與實施日常操作的文化核心,是企業生存的基礎,也是企業追求成功的精神動力。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企業文化建設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任務是塑造企業價值理念,並使之轉化為管理者和員工的自覺的行為規範。

  企業倡導的價值理念只有轉化為普通員工的信念,才能成為企業實際的價值理念;否則,它不僅對企業沒有任何裨益,還會扭曲、損傷企業的形象。企業價值理念轉化為全體成員的信念的過程,就是讓員工接受並能夠去自覺實施價值理念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企業家和企業的領導者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企業家或企業的領導要以身作則、言行一致、恪守自己所提倡的價值理念。只有領導者做出了好的表率,對員工才有說服力。企業領導者應在日常經營中不斷把企業價值理念向員工灌輸,詳細地對員工說明企業的行為準則。

  企業文化強勁的公司,都明確地向員工指出企業的要求。通過向企業員工灌輸價值理念,使員工對企業價值理念產生內心的共鳴,把企業價值理念轉化為內心的信念。GE、IBM等業界巨人往往具有成熟的企業文化,其深廣的影響力可以使進入企業的新員工迅速地與企業融為一體。

  如何生存,既是企業長遠的戰略問題又是眼下的戰術問題。一般來說,在生存問題上,企業戰略與戰術是融為一體的。解決企業未來生存三命題,即企業如何活得下、活得好、活得久,最根本的也是最關鍵的是打造和提升企業的核心生存力。

  核心生存力是唯一能支撐和保證企業基業長青的動力源,是貫穿企業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向未來,具有穿透力的箭頭。

  核心生存力是戰略與戰術融為一體的產物,是客觀規律指導企業生存實踐的思想和智慧結晶,是經得起實踐考驗、能夠抵禦各種風浪、永久不變的核心動力,企業要實現基業長青,必須堅持自己的核心生存力一輩子不動搖。

  核心生存力產生的思路源於高度變化、高度不確定的環境,這個環境的範疇已遠遠超越核心競爭力所處的市場競爭環境,更多的是面對共存共贏的合作環境。當今企業處於一個高度不確定性的環境中,企業要滿足自身的各種需要,要生存和發展下去,只有重視與環境互動,與其所處的環境進行物質、能量和資訊等各方面的交換,才能隨時把握環境變化的資訊,建立一種與周圍環境融洽的關係。

  建立在核心之上的競爭力包括軟實力即核心理念和硬實力即核心業務,二者融合即構成企業的核心生存力,這是遵循企業未來生存規律運作所達到的最高生存境界。

  從企業未來生存的現實立足看,不管是環境還是文化,最終的落腳點是資源保證,實現資源整合,形成獨具優勢的核心業務,將軟實力與硬實力緊緊捏在一塊,形成企業的核心生存力。正如德魯克所言:“投入全部的資源,向一個方向衝刺,是創業家最高的策略”。“向一個方向衝刺”是企業戰略牽引企業未來生存,戰略的最高目的是形成企業持久的、牢不可破的核心生存力。

  創新是未來企業取勝的最重要的單一影響因素。創新需要良好的環境,活躍的氛圍。沒有氛圍,沒有環境,沒有必要的刺激、引導作用,人的積極性是不可能煥發出來的。國內外的所有技術領先的企業,內部都具有濃厚的創新氛圍,都長期注重建設有利於創新的企業文化,這是企業自主創新成長的土壤。

  創新型企業文化是指創新已經成為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創新理念已得到員工的普遍認同,人們堅信只有創新,企業才能生存,才能發展。企業員工十分注重創新,並不斷倡導創新,敢於進取,敢冒風險,創新思想已滲透到企業全體成員的意識深處,並已化為企業員工的行為習慣。

  從總體上看,我國企業尚未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技術創新能力還比較薄弱,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還比較大。據統計,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究開發經費佔銷售額的比重只有0.76%,遠低於發達國家2.5%—4%的水平;有科技研發活動的企業僅為38.7%,設立研發機構的僅為23.7%.我國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核心技術的企業僅為萬分之三,98.6%的企業沒有申請專利。

  企業在技術創新活動中不能發揮主體作用,直接制約了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目前,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對外技術依存度比較高;大量的科研成果無法直接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大多數企業發展仍處於依靠資源消耗進行外延式擴張的狀態。企業技術創新的活力不足,使我國在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中處於不利地位,無法在經濟全球化程序中獲得主動權。

  我國企業創新能力不強,沒有成為技術創新主體的主要原因在於市場機制尚不健全,政策環境尚不完善,技術創新還沒有真正成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內在需求,沒有成為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主要途徑。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關鍵在於進一步深化改革,消除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的體制性障礙,增強企業技術創新的內在動力,建立公平的市場競爭秩序,規制行政管理與市場之間的關係,構建完善的技術創新鏈,加強研發、製造、應用等環節之間的有機銜接,及時消化吸收引進的國外先進技術,並實現自主創新。要加快建立規範的現代企業制度,引導更多的企業關注更加長遠的技術投資和人力資本投資,推進知識、技術等要素參與收益分配。要完善企業內部管理機制,讓經營管理者真正著眼長遠利益,讓知識和知識創造者得到真正的尊重,激發企業內在的創新活力。

  為了引導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2005年底,科技部、國資委、全國總工會決定共同實施“技術創新引導工程”,開展了創新型企業試點工作。首批選擇103家試點企業,包括大中型骨幹企業、中小企業、民營科技企業和實施企業化轉制的科研機構等。開展這項工作的主要目的是要推動企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立和完善有利於自主創新的內在機制;通過示範作用,引導不同型別企業制定正確的技術創新戰略,探索創新發展的有效模式;形成一批創新型企業,引導和帶動廣大企業走自主創新之路,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試點工作一年來,企業普遍提高了對自主創新的認識,把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的根本戰略,更加重視研發能力建設,重視加大研發投入和創新人才的培養,不斷健全創新管理和創新機制,營造創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