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養殖快速致富的故事

  在創業過程中,如果說壓力,我認為選擇什麼不做是非常大的壓力。在商業的策略上,不是決定不做什麼,而是做什麼。看看那些農村創業養殖業的故事,學習他們,找到自己的創業方法。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一:

  大山深處養泥鰍年入百萬

  若不是回鄉看到老家變化不大,她也許不會選擇農村創業。她說,或許一家人還繼續留在外地,一家四口還繼續著聚少離多的生活。

  創業期間,為了流轉土地,她獨自一人上成都,下重慶,奔赴雲南昭通,輾轉貴州畢節,行程數千公里,簽下了19份土地流轉合同。

  目前,她養殖的泥鰍已經銷售了60多萬元,預計全年銷售額可達120萬餘元。122畝的泥鰍養殖基地,只有她和她的父母在管理和經營。她就是在南溪區仙臨鎮鑫豐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冬梅。

  回鄉創業

  張冬梅今年29歲,是南溪區仙臨鎮合眾村七組人,早年家貧,4歲那年,父母迫於生計舉家外遷,成為打工一族。特別是她大學的時光,一家四口長期三地分居。渴望能一家團聚的她,卻因為現實而無法實現這個願望。

  因為家裡經濟條件有限,張冬梅上大學後一直都在做兼職。手機促銷、發傳單、餐館服務員等等,基本上能合法掙到錢的兼職,張冬梅都願意去嘗試。從大二開始,每年的學費和生活費,她再也沒有問過家裡要一分錢。張冬梅粗略了算了一下,一年能為家裡省6000多元。

  2010年,張冬梅從山東經濟學院畢業後,在當地做了一份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每月工資幾千元。2011年,她又到重慶做財務管理,與此同時,她的父母正輾轉新疆、青海等地工作。一直想創業的張冬梅開始有些不甘平庸的生活。

  轉折出現在2013年,張冬梅一家回鄉省親。難得團聚的一家人有說不完的話,回到合眾村時,看到家鄉的樣貌和20多年前沒有太大的區別,張冬梅的心裡萌發了回鄉創業的想法,她把這個事情和父親一提,兩人一拍即合,準備在家鄉大幹一場。

  “爸爸懂得泥鰍的養殖,我們這裡山清水秀,還比較適合養殖。”張冬梅說,泥鰍的養殖效益短、平、快,寸苗成魚出水需要3—5個月,2000—3000斤/畝,每畝的收益在2.4—3.6萬元之間,一年可以收兩次,收入在4.8萬元到7.2萬元之間。市場前景也比較看好,說幹就幹,父女兩人當即決定回原單位辦理離職手續,回鄉創業。

  百畝基地

  2013年下半年,張冬梅和父親張修定回到了闊別20多年的家鄉,父女共同出資80萬元開始創業路程。當時,父女遇到的一個難題便是土地流轉,由於當地村民外出打工者較多,再加上對土地流轉概念的理解不到位,一家人陷入資金、技術到位,而場地未落實的尷尬境地。

  就在這時,張冬梅接到幾個電話,告知她可到對方所在地進行泥鰍養殖,可流轉300—500畝土地,每年每畝的單價只需要80元,租賃時間由張冬梅定。甚至還有免費出場地,讓張冬梅一家技術入股,年底五五分成。

  面對“誘惑”,張冬梅並未動搖回鄉創業的決心。既然有村民不願意,那她就一家家的跑,和對方談合作。當年,張冬梅開始蒐集外出打工人員的地址、電話等資訊,隻身一人前往成都、重慶、雲南昭通、貴州畢節等地,說服他們簽訂土地流轉合作協議。她一個個地找,一遍遍地查,歷時26天,行程數千公里,終於簽下了19份土地租賃意向協議,共租賃土地122畝,每畝585元。

  土地問題解決了,張冬梅便和父親開始著手養殖場的修建,從平場到挖坑等基礎活路,張冬梅都親力親為。養殖場辦起後,父女進行了分工,張修定負責技術管理,張冬梅負責養殖場運營。

  “如果按照新疆當地給我們的土地租金計算,我們可以節約100多萬元的成本。”說起為何堅持留在家鄉創業,張冬梅說,他父親當年是吃“百家飯”長大的,一來是想“羔羊跪乳”來報答鄉親的恩情,二來是想通過養殖帶動家鄉人民致富。

  年入百萬

  由於張修定掌握著一套熟練的泥鰍育苗、出苗、養殖技術,加上張冬梅一直在努力學習經營,鑫豐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辦起後,生意還不錯。截止目前,她家銷售水花、存苗、成魚的營業額已有60萬元。

  目前,該合作社主要從事泥鰍苗孵化、商品泥鰍養殖工作。在技術上,張冬梅一家還突破了傳統“靜水自然交配”孵化模式,將泥鰍的受精率提高到了95%以上。“目前,我們自助研發的活水孵化器‘U’型培育池技術正在申報發明專利。”張冬梅說,這個技術的創新,使泥鰍的成活率基本提高了40%左右。

  “我們生產水花的能力在1000萬尾/次、寸苗100萬尾/次,成魚年出水6—8萬噸,年收入可達到120萬元左右。”張冬梅說,按照目前養殖場的能力,在正常情況下每年的投入大概在30萬元左右***除去一家三口的工資***,一年的純利潤在90萬元左右。如此一來,她家今年就可以收回成本,到2015年就開始掙純利。

  張冬梅算了一筆賬,稻田和泥鰍種養配套,一畝可以產成魚1500斤左右,按照12元/斤計算,一年都要增收近2萬元。目前,已有20多戶農戶已經和她達成了意向性合作協議,準備進行泥鰍飼養。

  另外,張冬梅還準備新流轉200畝土地,配套種植梅花和特色水果,新建農家樂等,準備發展觀光農業和體驗農莊,帶動村民共同致富。

  二:

  “無腿硬漢”王曉兵養殖小尾寒羊創業養羊致富

  雖然沒有雙腿,卻能憑藉手臂靈活地上樹修剪枝葉,翻越羊圈的矮牆給羊喂草料。昨日,反映張家口市橋東區西榆林村殘疾農民王曉兵勵志創業的一組照片被央視、人民日報等媒體官博熱傳。昨日,記者電話聯絡到這位33歲的無腿硬漢。

  大火無情奪去雙腿

  撥通王曉兵的手機,他正要去羊圈給羊喂草料,“一共70多隻小尾寒羊,一天得喂六七次。”羊圈的圍牆有近一米高,王曉兵把雙手搭到牆頭上,用健壯的雙臂用力一撐,整個身體便輕鬆地翻過了圍牆,下到圈裡,給羊新增草料。從這個簡單而熟練的動作,不難看出王曉兵背後付出的艱辛。

  王曉兵小時候聰明活潑,不幸發生在7歲那年,王曉兵在與小夥伴們玩耍時,不慎將油漆灑到了腿上,油漆遇到火星迅速將他下肢引燃。因為傷勢太重,不得不從大腿根部高位截肢。從此,一個歡蹦亂跳的孩子失去了行走的能力。

  面對殘酷現實,王曉兵表現出異常的堅強。他一直堅持讀完初中,後來因家庭貧困最終才不得不輟學。為了能幫家裡分擔,王曉兵開始苦練用雙手支撐走路。這讓王曉兵的手臂看上去比常人粗壯很多。為了防止手部磨損,無論嚴寒酷暑,他的手上總戴著一副手套。

  學藝創業贏得事業家庭

  因為殘疾,王曉兵跟隨父母下地幹農活很不方便,也正因為如此,父母不讓他幹農活。“閒”在家的王曉兵思緒萬千:我總不能讓父母養活一輩子,得想辦法找事做,為家裡掙點錢。於是,他自己悄悄練習用雙手支撐走路,手磨破了皮,流著血,雙臂痠痛腫脹,可他一直咬著牙堅持,最終,他可以憑著自己的力量行走了。知道父母種地辛苦,他總是在家裡備好飯菜,等候父母和妹妹回家。

  1999年,18歲的他到宣化區河子西拜師學藝,學習修鞋,配鑰匙。由於他待人誠懇,童叟無欺,周圍的人們都願意到他那修鞋、配鑰匙,生意也還不錯,靠修理所得的錢足夠自己生活開支,不管嚴寒還是酷暑,他都一直堅持著。之後他學習維修電動車,只有初中學歷的他看不懂電路,在別人修車時,他在一旁仔細看,還不時詢問,抽時間對電動車的零件迴圈拆裝,以此來加強自己的技能,王曉兵很快掌握了維修電動車的原理,還與朋友合夥開了電動車專賣店。正當王曉兵躊躇滿志,準備大幹一番時,因缺少週轉資金,他不得不放棄開店。

  通過市場分析,曉兵又把目光投向了投資小的獸藥生意,沒多久,便在西榆林開辦了自己的獸藥店。為拓寬市場,他給自己定下目標,一天至少跑4家養殖戶。一來二去,附近幾個村子的養殖戶幾乎沒有不知道他的,也會經常向他預定藥品。

  已經能夠自食其力,但他沒有止步不前。今年初,他又瞄準養羊行情,在家門口蓋起羊圈,購買了30多隻小尾寒羊,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在養殖上。不善言談的王曉兵,談起他的羊便滔滔不絕。“靜脈、皮下、肌肉等打針方法他都會,是我們家羊的‘好管家’。”母親王鳳珍調侃他。

  為了掌握養羊技術,他買來小尾寒羊飼養、防疫、治病的相關書籍。白天割草、鍘草、餵羊、走村入戶銷售獸藥,夜晚在燈下廢寢忘食啃起書本來。通過理論聯絡實際,王曉兵很快掌握了防疫、治病等一系列養羊技術。在他的精心飼養下,圈養的30多隻羊長勢很好,還順利地產下10多隻小羊羔,現在,王曉兵已經是50多隻小尾寒羊的“羊爸爸”了。“兼賣獸藥的同時,擴大養殖規模。”對未來,王曉兵信心滿懷。

  王曉兵不僅靠自己所學的技能自食其力、衣食無憂,而且還贏得女子的芳心。2008年冬天,湖南長沙姑娘李成梅被王曉兵的勵志事蹟感動,千里迢迢來到張家口與王曉兵喜結良緣,如今兒子已經5歲。當記者問到他與妻子李成梅相識並結婚生子的經歷,王曉兵卻不好意思地婉言回絕。

  如今,王曉兵的妻子在北京打工,他則把主要精力用在小尾寒羊的養殖上,在父母的幫助下王曉兵在家門口蓋起羊圈,由於王曉兵同時還開著獸藥店,並自學了防疫、治病的相關知識,羊只數量由最初購買的30多隻繁殖增加到現在的70多隻。他的勵志經歷不僅使同樣身有殘疾的人士,甚至讓身體健全的正常人都為之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