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回鄉養殖創業事蹟典型材料

  創業不像讀書,一天可以過好多年,創業必須一步一個腳印走。看看返鄉創業的故事,感受他們勇於創業的精神,激勵自己的鬥志,從他們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那麼下面就讓小編分享一些關於農民回鄉養殖創業事蹟的內容,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農民回鄉養殖創業事蹟一

  要養天鵝養殖前先養鴨,一年賺了70萬

  劉明國一直有個天鵝夢,就算是遭遇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的質疑,仍難以放棄,幾年間,他先通過養鴨子掌握養殖技術的方式,成功曲線圓了自己養天鵝的創業夢。

  上週,在武漢江夏區安山街朱墩林場裡看到,上萬只灰天鵝在水塘、林間嬉戲。宜城來漢男子劉明國,靠著養天鵝走上了致富路。

  轉型

  從養殖到餐飲

  剛剛過去的七夕情人節,一些資深吃貨會聚到江夏武昌大道旁的“鴻雁樓”,品嚐完鮮天鵝肉後,再到附近林場漫步。

  一撥撥消費者的到來,讓“鴻雁樓”老闆劉明國終於放下心來。要知道,這家天鵝肉主題餐飲店,是他投入一年收入轉型的第一步。下一步,他還準備對灰天鵝進行深加工,將灰天鵝成品銷往全國各地。

  劉明國養天鵝純屬偶然,這要追溯到1998年。當時,他在雜誌上看到農民養殖灰天鵝致富的故事,“太讓人激動了”,劉明國昨日說,他對養殖動物有濃厚的興趣,但當時買一隻種鵝得1000多元,因囊中羞澀,計劃只能擱淺。

  但是在浙江打工的他沒有放棄這個想法,經常在工作之餘去浙江天鵝養殖基地實地考察。去多了後,別人開始出語質疑他,“養殖灰天鵝門檻很高,你搞不搞得起哦!”

  起步

  養天鵝先養鴨

  “養不起天鵝,我可以先養鴨子,鴨子和灰天鵝有很多類似的地方,可以通過養鴨子積累經驗。”劉明國說,2006年他開始轉行養鴨子,此後三年,他邊摸索邊實踐邊積累經驗。

  2009年底,劉明國自認完成了原始積累,他將養殖灰天鵝的想法告訴妻子劉秀珍。不想,妻子堅決反對:“你這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

  劉明國決定嘗試一下。他先是在襄陽漢江上的桃花島租了幾十畝荒灘,後又花1.2萬元從浙江買回了12只種鵝,開啟創業夢。

  2013年11月,劉明國帶著2500只種鵝從襄陽轉戰到了江夏,“這家園林公司有基地面積700畝,我準備在這裡大幹一場,目前已經養了大大小小萬餘隻灰天鵝,計劃兩年左右,發展到3萬隻。”

  肉要吃錢也要賺

  劉明國在島上一待就是一年多。他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伺候種鵝,尤其是在灰天鵝孵育期間,他日夜看守。“那時我的壓力很大,幾乎花光了家裡的積蓄,如果搞不成功,我沒臉回去見家人。”劉明國說。

  見丈夫如此執著,劉秀珍看在眼裡,痛在心中,她默認了丈夫的選擇,開始給他做飯,洗衣服,還經常送錢給丈夫買飼料。妻子態度的轉變,讓劉國明動力更足了。

  灰天鵝是遷徙型動物,秋冬季節從西伯利亞一帶,成群結隊飛到我國南方過冬,第二年春天,它們又會回到西伯利亞產蛋繁殖。“灰天鵝之所以這樣長途奔襲,主要是為了覓食,只要有青草、五穀雜糧吃,有乾淨涼爽的水消暑,它們就能健康地生活、成長。”劉明國說,經過馴化的灰天鵝已經適應了內陸的生活環境,完全可以規模繁養。

  功夫不負有心人。劉明國通過精心養護,灰天鵝成活率高達95%以上,養殖規模不斷擴大。與此同時,他通過網路銷售渠道,將成鵝、鵝苗和鵝蛋賣到省外。“一隻鵝苗賣100元,一隻六七斤的成鵝賣500多元,種蛋賣60元/枚,商品蛋賣15元/枚。”劉明國說,養殖灰天鵝利潤高達30%以上,但投入並不大,除了鵝苗貴點,平常的的飼養成本很低,他們以食草為主,每天只需投喂幾毛錢的糧食,一年下來,可以純賺六七十萬元。

  劉明國成功了,他不僅吃到了天鵝肉,還賺到了不菲的收入,妻子不再有怨言,辭掉了工作,專心為他打工。

  銷售

  網上賣灰天鵝

  養天鵝的利潤有多高?劉明國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隻鵝苗賣100元,一隻六七斤的成鵝賣500多元,種蛋賣60元/枚,商品蛋賣15元/枚。”一年下來,他的養殖場可以純賺六七十萬元。

  養好的天鵝往哪裡賣?眼前這個樸素的漢子,除了給省內各餐飲酒店和農牧場供貨外,最主要的銷售渠道是網路,他辦理了灰天鵝養殖和經營許可證,通過網路平臺,將成鵝、鵝苗和鵝蛋賣到全國。

  早在幾年前,劉明國還成立了襄陽灰天鵝養殖專業合作社,並建立了“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合作模式:社員從合作社購買鵝苗,免費享受合作社提供的技術服務,灰天鵝養大後如賣不出去,由合作社按300元/只的保底價回收。

  如今,合作社有社員三四十人,他們與劉明國一道,將天鵝夢越織越大。

  農民回鄉養殖創業事蹟二

  養鴿賺錢從上當開始

  核心提示:放棄年薪三萬的工作回鄉養鴿子,遭遇挫折不氣餒,利用新技術和先進裝置把養鴿事業做大做強。

  致富專案:肉鴿

  養殖案例地點:平頂山舞鋼市

  致富人物:楊明軍

  適合人群:喜歡養殖業的人

  所需場地:固定場地?

  2006年12月10號,在平頂山舞鋼市武功鄉的一個養鴿場裡,33歲的楊明軍正滿面春風的和工人們一起卸貨。雖然已是身家上千萬的養鴿場的董事長,但他卻依然習慣於和工人們一起幹活。

  冬天在普通的養鴿戶那裡,一般兩三對種鴿一個月只能出一隻乳鴿,而在楊明軍這裡,憑藉這套電腦孵化裝置,一對種鴿每月可以出3到4只乳鴿。目前,楊明軍已經擁有將近五萬對的種鴿,年產乳鴿100萬隻左右。按一直乳鴿十五塊錢來算,楊明軍的養鴿場的產值已經超過千萬元了。

  1992年,高考落榜的楊明軍決定開始養鴿子,當時鴿子的價格高,而且還不愁銷路,這讓他看到了希望。

  楊明軍:沒有聽說鴿子有大批的傳染病,好養、好管。

  然而楊明軍面臨的大問題,就是技術問題。雖然自己平時比較愛看養殖類的報紙和雜誌,但畢竟沒有實踐經驗,無奈之下,他就開始跑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去請教養殖業有名的專家。

  楊明軍:他們對農村出去的人有一種同情心,感覺著有這種上進心,最後可以說被感動了。

  他的樸實和上進心打動了專家們,專家教會了他很多知識,有的甚至還推薦他到一些養殖基地去參觀、學習。有了一定經驗之後,1997年年底,楊明軍東拼西湊的2萬多元錢,買了180對種鴿,開始在自家的幾間石棉瓦棚裡試養鴿子。

  楊明軍:經過選育後,留下了不到三十對鴿子。

  原來是種鴿場老闆欺騙了他。由於種鴿品種不純,給接下來的乳鴿繁育帶來了很大困難。於是他開始狠抓鴿子的良種培育工作,經常參加各種行業展會,跟業內精英和專家交流,然後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從剩下的三十對種鴿中,多次選育、優中選優、提純復壯。1998年春天,第一批成品乳鴿終於進入了市場。

  楊明軍妻子:有了第一筆收入吧,一萬元左右。

  經過認真的市場分析後,楊明軍發現,乳鴿和鴿蛋的主要客戶是一些較大的賓館、酒店.,屬於較高層次的消費。

  楊明軍:他們有一道菜叫掌上明珠,就是一個鵝掌上面放一個煮熟的鴿蛋。一百多元一道。.?

  於是他開始把目光盯向了大城市。然而,事情操作起來卻不是那麼簡單的。.?

  揚明軍妻子:有一次往鄭州發了兩批貨,就7000元,要了幾次賬,他總是推。最後他只給我1500塊錢,還讓我寫保證以後不準再要。

  長時間的打拼之後,楊明軍的生意逐漸有了起色。然而這時候,意外發生了。他的幾百只種鴿被偷了。

  楊明軍:因為價值十幾萬,全是精華部分,派了十多個人去尋找。

  就在這個時候,有人說在離當地百十公里外的一個禽類市場上,看到有一批鴿子很像他家的。

  楊明軍:因為腳環在***鴿子***不到十天時戴上,終生去不下來。有場名、鴿舍號、它的系譜,還有我的名字和***。

  在警察的幫助下,楊明軍終於要回了這批種鴿。事後瞭解到,偷種鴿的人是附近去廠裡參觀學習的人,因為楊明軍向他們介紹過這批種鴿最珍貴,他們當晚就把鴿子給偷走了。即使如此,楊明軍對前來參觀學習的人依然敞開大門。

  楊明軍:通過來學這個東西,有心人會提出很多問題,普通職工不提問題,對企業發展沒有好處,這是一個互惠互利的過程。

  楊明軍把養鴿子所得的收益全部用來擴大生產規模,形成了企業滾動發展的良性迴圈。如今,楊明軍的新鴿場佔地60畝,引進了自動調控光照系統、微型探頭顯示、自動飲水、人工育肥等國際先進技術程式,產量和效益成倍增長。

  武功鄉副鄉長劉俊紹:楊明軍同志是一個青年養殖能手,是一個懂經營善管理的人才。

  楊明軍取得今天的成就,在這中間他不但體會到了辛酸和失敗,還總結出了很多獨到的養鴿經驗。

  楊明軍:第一是不斷引種,每年都要引進新鴿種,看它的適應性,提純撫壯、優中選優、雙優結合,給它編上編號,把它的系譜資訊都存留到上面,保證不會近親繁殖。最優良的品種再雜交選育進行八次選育。

  在引進裝置方面,楊明軍也嚐到了甜頭。

  楊明軍:這是自動飲水器,可以自動控制流量,不用人提水加水。

  技術員:我們過來後,種鴿出現驚悸,這種應激現象把它的表皮就蹬破了。像這種就不用管它,所以人在室內待的時間比較短,這樣鴿子按它自身的生活規律最恰當的調配自己的時間。

  企業規模擴大以後,重用人才是成功的關鍵。

  楊明軍: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傳統農民那種自由散漫、自以為是等很多缺點都暴露出來了,來實習的大學生我們擇優選用,留作為技術儲備。他們進步的過程也就是咱企業進步的過程。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農民回鄉養殖創業事蹟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