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俗語俗語的形成

  俗語是漢語語彙裡為群眾所創造,並在群眾口語中流傳,具有口語性和通俗性的語言單位,是通俗並廣泛流行的定型的語句,那麼你對俗語瞭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什麼是俗語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俗語的簡介

  民間流傳的通俗語句。包括俚語、諺語及口頭常用的成語

  故俗語曰:畫地為獄議不入,刻本為吏期不對。——《漢書·路溫鄶傳》

  俗語能夠貼近生活。

  《俗語》·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錄古今諺語及方言,標其原始。凡經史小學諸書,皆見援據。其採自說部者,並各注書名於其下。雖釋常言,而考證頗近於古。然如釋大夫稱主,引《左傳》及《國語》,而《周禮》以主得民之文反不見引,則錄傳而遺經。又釋郡君縣君,引元品官母妻四品贈郡君,五品贈縣君,然考漢武帝尊王太后母為平原君,平原漢郡,則封郡君之制已始於漢。又武帝封金王孫女號修成君,修成漢縣,則封縣君之制亦始於漢,是書僅載元品官,則引後而遺前。又論音韻,謂北人以步為布,為方音之謬,不知《周禮》注酺步可以通讀。《春秋釋文》蒲圃之圃一作布音,是四音且可並轉,況步布之通為一韻,不過讀有輕重耶。此由昧於古讀,故未得通方之旨也。

  俗語的解釋

  1. 民間流傳的說法。

  《史記·滑稽列傳》:“民人俗語曰‘即不為 河伯 娶婦,水來漂沒,溺其人民’雲。”

  2. 通俗流行並已定型的語句。

  《漢書·路溫舒傳》:“故俗語曰:‘畫地為獄議不入,刻木為吏期不對。’”《老殘遊記》第十三回:“既是沒才的這們少,俗語說的好,‘物以稀為貴’,豈不是沒才的到成了寶貝了嗎?” 丁玲 《一九三一年春上海》之一:“那是因為‘主賢客來勤’。 蕭雲 幾乎說出這句俗語來。”

  3. 方言土語。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濡水》:“ 濡水 ……西北入 難河 。‘濡’、‘難’聲相近, 狄 俗語訛耳。” 唐 劉知幾 《史通·雜說中》:“所以 晉 楚 方言、 齊 魯 俗語,六經諸子載之多矣。” 朱光潛 《藝文雜談·<但丁的“論俗語”>》:“他*** 但丁 ***所謂俗語,就是與教會所用的官方語言*** 拉丁 ***相對立的各國人民大眾所用的地方語言。”

  4. 指當地的習慣稱呼。

  《紅樓夢》第五五回:“這廳上也有一處匾,題著‘補仁諭德’四字;家下俗語皆只叫‘議事廳兒’。”

  俗語的形成

  俗語是熟語之一,指約定俗成,廣泛流行,且形象精練的語句。從廣義來看,俗語包括諺語、歇後語***引注語***、慣用語和口頭上常用的成語,但不包括方言詞、俗語詞、書面語中的成語,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從狹義來看,俗語是具有自己特點的語類之一,不同於諺語、歇後語,但一些俗語介乎幾者之間。俗語來源很廣,既來自人民群眾的口頭創作,也和詩文名句、格言警語、歷史典故等有關連。

  俗語的來源

  “俗語”一詞,始見於中國西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附褚少孫補寫的《西門豹治鄴》一文:“民人俗語日:‘即不為河伯娶婦,水來漂沒,溺其人民’雲。”這裡的“俗語”一詞,是指民間流傳的說法。

  後來,劉向《說苑·貴德》和班固《漢書·路溫舒傳》引述路溫舒寫給漢宣帝信中的話語,正式用“俗語”來指通俗、形象、廣泛流行在人群眾中的定型語句:“故俗語云:‘畫地作獄,議不可入;刻木為吏,期不可對。’此皆疾吏之風,悲痛之辭也。”***《說苑·貴德》***“故俗語云:‘畫地作獄,議不入;刻木為吏,期不對。’此皆疾吏之風,悲痛之辭也。”***《漢書·路溫舒傳》***

俗語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