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癌形成的原因

  結腸癌是常見的發生於結腸部位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好發於直腸與乙狀結腸交界處,以40~50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男女之比為2~3:1。那麼你對結腸癌有多少了解?下面由小編為你詳細介紹結腸癌的相關知識。

  

  結腸癌發病的主要原因是高脂肪食譜和纖維素攝入不足。結腸的慢性炎症使腸癌的發生率比一般人群高。有結腸息肉者,結腸癌發病率是無結腸息肉者的5倍。家族性多發性腸息肉瘤,癌變的發生率更高。遺傳因素可能也參與結腸癌的發病。

  結腸癌的臨床表現

  結腸癌患者早期表現為腹脹、消化不良,而後出現排便習慣改變,便前腹痛,稍後出現黏液便或黏液膿性血便。腫瘤潰爛、失血、毒素吸收後,常出現貧血、低熱、乏力、消瘦、水腫等中毒症狀。如出現腹脹、腹痛、便祕或便閉,體檢見腹隆、腸型、區域性有壓痛,聞及亢強的腸鳴音,提示可能出現不全性或完全性低位腸梗阻。

  若瘤體與網膜、周圍組織浸潤粘結,形成不規則包塊,有一定的活動度。晚期可出現黃疸、腹腔積液、水腫等肝轉移徵象,惡病質,直腸前凹包塊,鎖骨上淋巴結腫大等腫瘤遠處擴散轉移的表現。結腸癌部位不同,臨床表現不同,分述如下:

  1.右半結腸癌

  右半結腸腔大,糞便為液狀,癌腫多為潰瘍型或菜花狀癌,很少形成環狀狹窄,不常發生梗阻。若癌腫潰破出血,繼發感染,伴有毒素吸收,可有腹痛、大便改變、腹塊、貧血、消瘦或惡液質表現。

  2.左半結腸癌

  左半結腸腸腔細,糞便乾硬。左半結腸癌常為浸潤型,易引起環狀狹窄,主要表現為急、慢性腸梗阻。包塊體積小,既無潰破出血,又無毒素吸收,罕見貧血、消瘦、惡液質等症狀,也難捫及包塊。結腸癌往往有器官轉移,遠處轉移主要是肝臟。

  淋巴轉移一般由近而遠擴散,也有不按順序的跨越轉移。癌腫侵入腸壁肌層後淋巴轉移的機率更多。結腸癌癌細胞或癌栓子也可通過血液轉移,先到肝臟,後達肺、腦、骨等其他組織臟器。結腸癌也可直接浸潤周圍組織與臟器,脫落在腸腔內,可種植到別處黏膜上。播散至全腹者,可引起癌性腹膜炎,出現腹腔積液等。

  結腸癌的治療方法

  結腸癌的治療方法是以手術為主、輔以化療、免疫治療、中藥以及其他支援治療的綜合方案,以提高手術切除率,降低複發率,提高生存率。手術治療的原則:儘量根治,保護盆腔植物神經,儲存性功能、排尿功能和排便功能,提高生存質量。手術方法如下:

  1.右半結腸切除術適用於盲腸、升結腸及結腸肝曲部的癌腫。

  2.左半結腸切除術適用於降結腸、結腸脾曲部癌腫。

  3.橫結腸切除術適用於橫結腸癌腫。

  4.乙狀結腸癌腫除切除乙狀結腸外,還應做降結腸切除或部分直腸切除。

  5.伴有腸梗阻的手術原則,病人情況允許,可作一期切除吻合。如病人情況差,可先作結腸造口術,待病情好轉後行二期根治性切除術。

  6.不能作根治術的手術原則,腫瘤浸潤廣泛,或與周圍組織、臟器固定不能切除時,腸管已梗阻或可能梗阻,可作短路手術,也可作結腸造口術。如果遠處臟器轉移而區域性腫瘤尚允許切除時,可用區域性姑息切除,以解除梗阻、慢性失血、感染中毒等症狀。

  相關閱讀:

  乙狀結腸的概念

  乙狀結腸是位於降結腸與直腸之間的一段結腸,在盆腔內,起於降結腸下端,向下行於第三骶椎前方,中線兩側,止於直腸。

  乙狀結腸的長度變化很大,短的13—15 cm,長的超過60cm,平均約25~ 40cm。過長的乙狀結腸,特別是系膜的根部較窄時,易發生腸扭轉。

  乙狀結腸腸脂垂多而明顯,腹膜包繞全部乙狀結腸,並形成乙狀結腸繫膜,系膜在腸中部活動範圍較大,向兩端逐漸變短消失,故乙狀結腸與降結腸和直腸相連處固定移動,中部活動範圍較大,可降入盆腔,或高至肝下,也可移至右髂部。

  乙狀結腸繫膜呈扇形,系膜根附著於盆壁,呈“人”字形,由腰大肌內側緣橫過左側輸尿管及左髂外動脈,向上向內至正中線,然後在骶骨前方垂直向下,止於第三骶椎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