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酒的起源是什麼

  紹酒又稱“老酒”,“料酒”或“甜酒”等,其色澤澄黃或呈琥珀色,清澈透明,故又稱“黃酒”。那麼,?

  酒的起源,由來已久."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這《戰國策·魏策》上的說法。根據這一說法,夏禹時代不僅有酒,而且相當多,儀狄只是技藝略勝一籌,"作酒而美"而已,郭沫若先生就持這一說:"相傳禹臣儀狄開始造酒,這是指比原始社會時代的酒更甘美濃烈的旨酒。"***《以中國史稿》***此外,有關酒的起源,還有上天造酒說,杜康造酒說等等,然而無論哪種說法,酒的歷史距今都在四五千年以上。解放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釀酒工業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在產量、質量、檔次、品種以及結構、功能等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為美化人民生活,為國家積累資金,為促進國際交流作出了積極的貢獻。酒從誕生之日起,與人民的生活就結下不解之緣,出生之後有滿月酒,逢年過節有年節酒,朋友來訪有接風酒,離家遠行有餞行酒。至於有酒的社會活動則更多了,出征打仗有誓師酒,得勝凱旋有慶功酒。"無酒不成禮"、"無酒不成席",成了眾人皆知的事實。酒的歷史既久,留下的歷史記載也多,由先秦到清末,歷朝歷代都有文章留下。

  紹酒文化

  清人《浪跡續談》中就有:“紹酒以初溫為美,重溫則味減。若隔火溫之,酒雖勝而性熱,於口體非直。”紹酒有四大名品:元紅酒、加飯酒、善釀酒和香雪酒。他們對於飲什麼酒需配什麼菜下酒也很有一套。加飯酒大都以冷盤配蟹下酒。深秋時節,城裡酒樓生意興隆,所謂“秋深菊秀蟹肥時,把盞持螯品紹酒”。善釀酒常配甜菜糕點;元紅酒需以雞鴨肉蛋相佐;而香雪酒,不少紹興人夏天用來兌汽水飲。在紹興人的佐酒菜中以“糟雞”和“鹽煮筍”兩款最為出名,糟雞是取肥嫩線雞一隻,清湯煮熟,冷卻切塊,擦鹽,置入壇內,用陳酒糟覆蓋,一週後食用。雞香味鮮,佐酒下飯無不適宜。九十年代後滬上不少賓館將紹酒起了個別名叫“上海寶石“,他們在紹酒中放入冰塊,加冷水稀釋,調入鮮檸檬汁或者櫻桃,飲時口感舒適,如同清泉入腹,酒香嫋嫋,讓人回味無窮。

  外鄉人只要說到紹酒,馬上會想起魯迅的作品,先生的小說十有八九提到紹興酒和紹興的酒風俗。其中《孔乙己》開頭是這裡寫的:“魯鎮酒店的格局和別處是不同的,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櫃檯,櫃裡面預備有熱水,可以隨時溫酒。喝酒的人靠櫃檯站著,熱熱的喝了休息。買一碟鹽煮筍,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魯迅入骨三分的刻劃當年紹興街巷酒肆的風物人情。南宋陸游的詩是這樣描述紹興的酒市:“城中酒壚千百所,平時酒價賤如水。”清袁巨集道在《初到紹興》一文中說:“家家開酒店,老少唱吳歌。”紹興人凡有婚宴壽慶必要喝酒,婚宴上,一杯酒一對新人同喝一口表示“合歡”。飲完酒後擲酒杯於床下,一仰一合,意味著翻雲覆雨,陰陽和諧,大吉大利。新婚夫婦今後要風雨同舟,和衷共濟。紹興人對酒的情有獨鍾,在生活上處處表現出來,一個人的出生要喝酒,建房要喝酒,遷居,房事,驅災,中榜,告捷,壽慶等等都要喝酒,以酒助興,以酒助樂,酒已成了他們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記載得最早的要算是《國語》中的《越語篇》,越國兵敗,越王為增強國力,獎勵生育:“生男,二壺酒,一犬;生女,二壺酒,一豚”。《呂氏春秋》中有,越王伐吳,父老獻酒,勾踐以酒投江,與眾將士迎流共飲。士卒戰氣百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簞醪勞師”。

  紹興酒晶瑩澄澈,馥郁芬香,已成酒中珍品。除了悠久的釀酒工藝之外,還和鑑湖的水質大有關係。清《浪跡續談》中有:“蓋山陰,會稽之間,水最宜酒。易地則不能為良。故他府皆有紹人如法制釀,而水既不同,味既遠遜。”現在江浙各地均有酒廠禮聘紹興師傅,採用優質糯米,如法炮製紹酒,但是色、香、味等遠遜於紹興當地產的紹酒,皆因無鑑湖水之故,他們的名稱也就只能稱:“蘇紹”或者“仿紹”,而不能稱“紹酒”。

  紹興人不僅對酒的質量、品味、色澤特有講究,而且酒的容器亦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河姆渡遺址出土的大量陶器、青銅器,就有不少杯、碗、壺等酒具,做工細膩形象逼真,還有許多明清時期的酒器,都顯示了較高的造藝。其中有一隻模仿女性生殖器形的酒具,形象真實,尖脣、侈口,表現了當時人們已經有了很高的審美眼光。

  在紹興人家喝酒場面,最令人難忘的莫過於他們的行酒令,酒喝到興頭上,高聲勁呼:“獨佔鰲頭”、“兩相情願”、“連中三元”、“四季發財”、“五指登科”“六六順”、“全家福”!等。行拳猜令,氣氛熱烈,輸者罰酒,當眾滿樽,舉杯痛飲,一醉方休。不知道這種沉澱於民間的酒風俗,是否就是我國的國粹——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