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理財幸福感

  技能、策略、心態缺一不可

  每當投資市場趨勢未明之時,投資者焦慮情緒便會逐漸累積。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近階段股市延續“震盪”、理財產品收益率“跳水”,投資者理財幸福指數大大降低。在投資浪潮裡“打拼”的人們,都有一個共同目標追求幸福,那麼,有多少投資者認為自己是幸福的呢?在投資者心目中,投資理財的幸福指數取決於什麼?對此,記者經過廣泛調查,通過對比市民迥異的投資方式,探尋市民“幸福理財”的祕訣。

  追漲殺跌VS趨勢投資

  幸福理財取決於投資技能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隨著市民理財意識的高漲,理財成為不少家庭必修功課,市民交流投資成績也成為常態。在此基礎上,部分市民在投資過程中,尤其是股市投資,看到別人賺錢,自己也往往盲目攀比,為了獲取高收益,將風險拋之腦後,打亂以往投資計劃,跟隨市場追漲殺跌,其結果往往獲利無幾,甚至遭受鉅虧,投資理財的幸福指數自然無從談起。

  追漲殺跌,買高賣低失誤不斷

  每當股市處於寬幅震盪時期,專家總是不厭其煩的告誡投資者:短期趨勢未明,切忌追漲殺跌!但真正能忍受股市“上竄下跳”的人並不多,記者採訪的股民趙先生便是一位急性子股民。去年央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引發股市一日遊行情,趙先生不甘心踏空行情高位追進,結果遭受重大損失黯然離場。近期當上證指數漲到2400點以後,他又拿出銀行的儲蓄進入股市,幾次股票買賣下來,短短兩個星期虧損又高達10%。“想到股市賺點錢怎麼那麼難呢?看著股市一天天漲,為什麼自己一入市便虧錢呢?”趙先生對股市投資很是失望,虧錢的陰影時刻籠罩著他,投資理財的幸福指數更是降到最低。

  趙先生坦言他對股市並沒有太多研究,甚至連K線圖走勢都是一知半解,股指漲了他便難以抑制入市的衝動,而他挑選個股也是看哪隻漲得多便追哪隻股票。可以看出,趙先生股市投資拼得便是運氣,可惜往往是買在最高點賣在最低點。

  3月9日,正值今年兩會召開期間,看著股市走勢不錯,再聽朋友分析以往兩會期間股市往往會有一波較大的上漲行情,趙先生便將去年底那次失敗的投資教訓拋之腦後,拿出銀行的10萬元儲蓄買了一隻當時走勢較強的商業連鎖股票。這隻商業股轉天便有了近2%的漲幅,一天時間賬戶上便有近2000元的收益,已經快趕上銀行一年定存的利息了,這讓趙先生看到了賺錢的希望,也慶幸這次投資決定的正確性。

  可惜好景不長,趙先生投資的股票在連續兩天的微漲後,第三個交易日便迎來深幅下跌。3月14日,兩會閉幕,滯漲多天的股市掉頭向下,上證指數跌幅高達2.63%,為今年以來最大跌幅。覆巢之下無完卵,再加上趙先生追進的股票由於前期漲幅較大,跌幅更是高達7%,趙先生此次投入股市的本金倒虧4%,投資上的喜悅一掃而空。“一天就跌了7%,跌幅遠遠超過大盤,我覺得這隻股票短期沒有行情了,便在第二天賣出。本來我打算接受虧損的事實,暫時離開股市。沒想到股市跌了兩個交易日,第三個交易日便迎來較大幅度的反彈,聽炒股多年的朋友分析,本次突然下跌是對前期較大漲幅的修正,股市還會繼續漲。看看所丟擲的那隻商業股確實在我賣出後漲了4%,更是後悔莫及。不甘心之下,我又追了進去……”就這樣,趙先生在炒股上陷入了誤區:漲了追,跌了賣,毫無技術性的追漲殺跌,趙先生半個多月的時間虧損了近10%。

  趨勢投資,著眼中期獲利預期

  在記者的採訪中,初入市的股民,往往具有較重的投機心理,具有金融學專業背景的股民也難以避免。金融學專業畢業的股民張海向記者坦言:“剛開始炒股的時候,投機行為很明顯,總想著能一夜暴富。看著哪隻股票漲就買,或者看別人買某隻股票賺錢了我就跟著買,沒有自己的判斷,只會盲目跟風。”

  但凡事都有一個從無知到熟悉的過程。初始階段的投機並不可怕,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摸索,總結經驗發現規律,從而讓自己變得更加理性和從容,是一個股民較為普遍的成長過程。“最開始的那段時間,由於過於偏向投機,整個人變得很浮躁。經過一年多的實踐之後,我慢慢總結經驗教訓,發現投資最主要的是要有理性的思維和平和的心態,不能過於關注短期漲跌,把握好中長期趨勢才是獲利的關鍵。”張海向記者回憶他的炒股經歷時說,“我算是轉型成功的那一類人,很多股市悲劇的發生主要原因都是投資者走進了投機的死衚衕,老想著‘天上掉餡餅’、‘空手套白狼’的好事,結果什麼都搭進去了。”現在的張海,已經不願意稱自己在炒股了,而是投資人。

  “我覺得我在投資上運用更多的是趨勢投資。在這裡我要說明一點,有些人把趨勢投資等同於追漲殺跌,我覺得並不正確。趨勢投資重點在於對市場趨勢的把握,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巨集觀經濟中期趨勢判斷、市場前景,二是公司的盈利空間以及所屬行業的基本面等方面。”張海說,對市場有了清醒的認識,炒股便有了方向性,不會再像無頭蒼蠅一樣到處亂撞,也會避免在股市上盲目的追漲殺跌。

  “去年底,很多股民看著市場延續弱勢,便退出股市。但我對當時市場一番研究後發現:巨集觀上,國家貨幣政策出現微調,通脹也出現下行拐點;微觀上,市場估值處於歷史底部,上市公司盈利空間向好。我覺得今年投資預期較好,不僅沒有減倉,而且在一些政策扶持的行業股票進行了加倉。從現在的情況來看,我的判斷無疑是正確的,上證指數從年初的2132點最高上摸2478點,我提前佈局的股票也有了近20%的漲幅,趨勢投資提高了我的理財幸福指數。”

  急功近利VS穩健投資

  幸福理財取決於理財心態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的起伏牽動著千千萬萬家庭的錢袋子,抵禦通脹,保衛財富,提升家庭財務抗風險能力是每個家庭理財的必修課,也影響著每個家庭的幸福指數。不過,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不同的理財心態決定著幸福指數的高低:那些在理財中急功近利,苛求一夜暴富的投資者,往往因理財目標未能達到心理預期而大失所望,陷入焦慮;而那些擺正理財心態,理財中有著切合實際的期望目標的投資者,往往能不受市場漲跌的波及,理財幸福指數更高。

  急功近利,盲目入市本金受損

  記者在走訪理財市場時發現,一度在理財市場叱吒風雲的銀行理財產品,其“明星”的光芒正在黯淡下來。近期的市場上,銀行理財產品往昔吸引人的高收益率已經難覓蹤影。春節前後的銀行理財市場,很多銀行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都保持在5%以上,而目前銀行發行的各期限類別的理財產品均出現收益率下滑趨勢,以3個月投資期限的理財產品來看,其年化預期收益率多在4.5%左右,鮮有超過5%的產品出現。

  正所謂錢往高處走,看著銀行理財產品收益下滑,部分儲蓄資金加速流向股市。計女士在今年3月份將家庭資產配置進行了大的調整,長期放在銀行購買不同理財產品的20萬元到期贖回,進而向自己並不太熟悉的股市進軍。“股市年後的漲幅太吸引人了。我有個同事,年初到現在賺了近30%,漲停板都抓住了兩個;再看看我,放在銀行理財的錢,一趟趟排隊申購理財產品,花了大量時間不說,收益也就比定期存款高那麼一兩個點。”計女士經受不住股市巨大賺錢效應的誘惑,便拿出20萬元全部投到了股市,由此,計女士也開始了夢魘般的股市投資經歷。

  “以往,我買銀行理財產品,收益在買的時候大致就已清楚,買完往那一放,到期去處理一下就可以了。我覺得股市應該也差不多,買完放那,漲得差不多了就賣出。但真正接觸股市卻發現大不一樣,股票漲漲跌跌毫無定律,開啟交易軟體,看著所持有的股票一會漲1%,一會又虧1%,漲得時候欣喜若狂,跌得時候又無比沮喪。”計女士告訴記者,自從炒股以後,她的工作、生活可謂亂成了一團糟。在單位,心裡始終想著放在股市裡的錢,總是時不時開啟股票軟體,看看是漲還是跌,工作效率大打折扣。回家後,大部分時間也奉獻給了股票,瀏覽財經網***部落格,微博***站,看看是否有利空訊息;追著看電視臺股市類訪談節目,記下專家看好的股票,忽略了對家庭的打理。

  “更讓我鬱悶的是,從3月初炒股到現在,賬戶上的錢少了8%,虧了1萬多元錢了。儘管家人並沒有責備我,但我卻對自己冒然炒股後悔不已。人啊,千萬別做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投資更是如此。現在,我唯一希望的便是等放在股市的錢回本後便退出,還是老老實實買些固定收益的理財產品適合我。”

  穩健投資,跑贏通脹便是勝利

  國家統計局所公佈的2月份巨集觀經濟資料顯示,2月份CPI同比增長3.2%,創出20個月以來的新低,同時宣告了長達兩年之久的負利率時代暫時結束。現已退休的李女士看到這一訊息很是高興,因為無論是她買的銀行理財產品,還是存在銀行的一年、三年期定存,跑贏3.2%的CPI漲幅均不存在問題。“我在理財上沒有太大的奢求,那便是能跑贏CPI就可以了,保證手中的錢能保值、增值是我最大的希望。”李女士說,像她這個年齡段的人,有不少在炒股,但她深知自己對股市一無所知,更知道股市的高風險性,所以從沒有想過去炒股,家裡的錢絕大部分放在銀行,2008年買過一隻基金被套後,基金也沒有再碰過。

  “也有不少朋友勸我做點風險類的投資,比如買些股票、基金,但在我看來,知足才能常樂。錢並不是那麼容易賺的,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我有不少朋友從2007年炒股到現在還被套著,冒然去投資,錢沒賺到本金也虧進去更不划算。”李女士專注於銀行存款,在銀行定存上有著自己的一套方法,她將家裡的30萬元閒錢分成6份採取了階梯存款方法。“一年期定存分別存三筆5萬元的,一年的收益是5250元;三年期定存也分別存三筆5萬元的,平均到每年的收益是7500元;這樣算下來,我一年在存款上的總收益是12750元,收益率是4.25%。收益雖然不高,但好在旱澇保收,沒有任何風險。同時,這樣存錢不影響應急使用,現在我差不多每兩個月就會到期一筆定期存款,保證了家庭資產的較好流動性。”

  除了銀行定存外,李女士還額外準備出10萬元申購銀行理財產品。按大多數人的看法,銀行理財產品收益要略高於定期存款,李女士為何不將存在銀行的30萬元錢全部用來購買理財產品呢?對此,李女士有著自己的看法,她認為,銀行理財產品花樣百出,選擇起來並不容易,一不小心買了一款虧損的產品就不合算了,理財產品在收益上的糾紛並非沒出現過。

  “我算了算,像我這樣資金量有限的普通人,買理財產品和定存的收益相差不大。雖然大部分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要高於定存,但要知道,理財產品有申購、贖回的時間,這段時間是沒有收益的,綜合算下來收益並不比銀行定存高多少。當然,你要有大筆資金,比如100萬、200萬,能買到一些收益在7%左右的理財產品,相對比較合適。”李女士說。

  自我理財VS專家理財

  幸福理財取決於理財策略

  隨著理財產品交易結構的日趨複雜,鑑於知識結構、精力、能力等制約,普通投資者將越來越難以自行對理財產品進行分析和比較,需要理財專家為投資者提供理財管理服務。不過,記者調查中卻發現,超過六成的投資者選擇自己管理理財事務,只有不足四成的投資者願意接受專家管理理財事務。

  自我理財,盲目自信屢屢受挫

  在投資者諸多的非理性行為中,“過度自信”無疑是最常見的一種,別說普通投資者,甚至是那些很成功的投資專家,其實也難以避免“過度自信”。投資人之所以會“過度自信”,根源在於我們其實並不如我們以為的那樣能夠認識自己。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投資者往往容易忘記虧損的經歷,而牢記獲利的情況,所以自我感覺往往會覺得自己是個“成功交易者”。

  “一開始,我做幾筆交易都成功了,賺了好幾萬。我那時的滿足與興奮不用說了,我心想,炒股也不過如此嘛。”股民夏先生在2007年加入炒股大軍,之前從沒有接觸過股票的他,剛入市便賺到好幾個點的收益,當時的自信心可謂無比膨脹。在他看來,股市就是撿錢的地方。“當時,和我有同樣想法的人大有人在。我記得那時朋友一起吃飯的時候,大家談論最多的話題便是股票。你說上週採取某某方法搶到漲停板,他便會說自己通過買低賣高大賺特賺,人人儼然都是股神。”

  其實,2007年正值“牛市”最瘋狂的階段,證券營業部大螢幕上的股票大多數時間都是紅彤彤的一片上漲,這也給不少初入股市便賺錢的股民一個假象:炒股如此簡單,進而盲目相信自己的投資能力,將市場風險拋之腦後,夏先生便是其中之一。

  “趕上了牛市的尾巴,賬戶上確實有不少浮盈,但好景不長,2008年股市的一波跌幅不僅將前期收益盡數吞噬,本金也虧損了好幾成。”夏先生初步體驗了一把市場的威力,不過,他並沒有意識到熊市下跌的可怕,當上證指數跌到3000點附近反彈時,夏先生並沒有將專家防範風險的告誡放在心上,又投入大量資金試圖攤低成本,而隨後股市再次掉頭向下讓夏先生徹底絕望。

  現在回頭看看,夏先生對自己在股市上的盲目操作後悔不已。“當時在投資上確實過於自信了,覺得自己賺大錢沒有任何問題,就這樣幾乎拿出了家裡所有的資金去炒股。銀行存款收益太低,取出來去炒股;基金每天漲一兩個點,不如自己炒股來得快也不考慮;債券國債什麼的收益更低,自然不會作為資產配置方式。”就這樣,信心滿滿到股市賺大錢的夏先生,最大虧損幅度高達70%,目前仍然被深套40%左右。

  “當時要是對自己炒股能力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要是將家庭資產做全方位的配置,股票、基金、債券、存款有一個合理比例的分配,投資理財也不會這麼失敗。”夏先生後悔之情溢於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