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誼舞基本功有哪些

  跳舞二字,人們往往只注重一個“跳”,忽略了“舞”;而且多數情況將“舞”僅作為名詞看待:這種舞那種舞。其實,藝術含量較高的舞種,或舞的高階階段,更在乎一個舞字。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於交誼舞基本功的資料,供你參考。

  交誼舞基本功一、關於“退”

  一圈內人對我說,從過去到現在,高手們講後退的時候,都是講“腳向後伸,引帶身體,移動重心”;許多文章、教材都是這麼寫的。“後退跟前進不同吧,後退先出腳吧?”

  “身體可以前傾,前傾可以控制,後傾怎麼控制,那不向後倒嗎?所以說向後,還得先出腳!”口氣如此堅定,理直氣壯。

  幾乎沒有人不持這種觀點,他們認為這是最簡單的道理,無可爭辯,沒有人說不。

  我現在大聲說不!“腳隨身動這一核心原理,放置四方而皆準”,後退同樣不得違背。

  我們現在就地試驗一下後退:㈠有意識地先出腳向後伸;㈡有意識地在胯動前提下腳後伸。…怎麼樣,感覺和效果不一樣吧:後者感覺會傾倒,前者穩如泰山。

  不同的主觀意識帶來不同的感覺,不同的感覺帶來不同的效果。一試結論就出來了。

  後退伸腳的運動軌跡,表面看起來完全一樣。但是先動腳還是先動胯--這不同的主觀意識,及其所帶來的效果,卻有天壤之別。

  問題本來就這麼簡單,為什麼人們總是懷疑,總是動搖,半心半意呢?回答4個字“避難就易”:不願意冒快要傾倒的險***無論向前還是向後***。再加5個字“習慣成自然”。

  交誼舞基本功二、關於“跳”

  跳舞二字,人們往往只注重一個“跳”,忽略了“舞”;而且多數情況將“舞”僅作為名詞看待:這種舞那種舞。其實,藝術含量較高的舞種,或舞的高階階段,更在乎一個舞字。

  舞者,舞動也。猶如行草書法,它更多地包含了靈動的成分。靈動二字,馬上使人聯想到肢體的流動。應該這樣理解“舞”字,也應該讓“跳”賦予“舞”的涵義。

  然而許多人片面地理解“跳”,僅僅把它當做跳繩遊戲那樣,原地躍起原地降落,原地顛簸的跳;而不是沿拋物線、呈線性斜向拋起的跳。因此失去高雅的美感。

  原地顛簸原地腳踏,某些舞種***如民族、踢踏、街舞等***使用較多,在四肢配合下形成各自的風格。但是在以芭蕾為基礎為風格的摩登、拉丁交誼舞裡,原地顛簸就顯得格格不入了。

  既然承認線性斜向拋起的身體舞動,是國標交誼舞的靈魂,那麼就應該儘量避免原地顛簸***個別現象除外***。什麼情況容易犯這樣的毛病又如何克服呢?

  一是拉丁的牛仔和桑巴。誤以為原地跳起才好看,那是審美錯誤。其實,只要收腹縮臀,運用好胯部的原動力,完全可以避免。

  二是近身共舞的摩登。除了審美意識需要矯正以外,就剩下腳隨身動這一核心基本功的培養了:從線性斜向拋起找感覺。

  交誼舞基本功三、關於“聽”

  聽,聽音樂,理解音樂。在這方面,許多教授和介紹中,都有深刻而精闢的論述。對音樂的理解,構成了身體舞動不可缺少的因素,不可分割的成分。在這方面,有說不完的話道不盡的理。

  對於初學者,音樂,無疑有助於對舞的理解、舞蹈感覺的培養;對於熟練者,應當熟練地駕馭音樂,靈活地運用音樂。我這裡僅僅從如何靈活運用的角度說一說。

  比如某一音樂節奏,我不熟悉或不喜歡,可不可以改舞另一種呢?回答是肯定的。其實不少人賞試過,不但不彆扭而且很愜意。

  鬥牛音樂舞探戈,別有一番風味,而且味很足。傳統慢四,舞步節奏加快一倍可跳快四;傳統中四,可湊合舞稍快的狐步;倫巴音樂舞稍慢的狐步也不錯。幾乎所有4分拍節奏的舞步都可以互換。甚至4分拍與3分拍之間也沒有不可逾越的障礙。

  你看,維也納華爾茲節奏舞桑巴的翻滾,讓我們得到什麼啟示呢?讓人聯想到近距離舞的共通之處;拉丁與摩登之間能夠找到聚合點;4與3分拍之間也可以和平共處。

  以上所言,不宜使用過多,不宜喧賓奪主。但是作為一種調劑,一種點綴,能給人許多另類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