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毛筆書法字帖

  《蘭亭集序》是書法名作,又是一篇抒情至文。它開在魏晉玄學的土壤裡,吐露沁人心脾的芬芳。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希望你們喜歡。

  欣賞

>

  1

  2

  3

  4

  5

  《蘭亭集序》的由來

  蘭亭

  蘭亭位於紹興市西南十四公里處的蘭渚山下,是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寄居處,這一帶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是山陰路上的風景佳麗之處。相傳春秋時越王勾踐曾在此植蘭,漢時設驛亭,故名蘭亭。現址為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l548年***郡守沈啟重建,幾經反覆,於1980年全面修復如初。

  蘭亭佈局以曲水流觴為中心,四周環繞著鵝池、鵝池亭、流觴亭、小蘭亭、玉碑亭、墨華亭、右軍祠等。鵝池用地規劃優美而富變化,四周綠意盎然,池內常見鵝只成群,悠遊自在。鵝池亭為一三角亭,內有一石碑,上刻“鵝池”二字,“鵝”字鐵劃銀鉤,傳為王羲之親書;“池”字則是其子王獻之補寫。一碑二字,父子合璧,鄉人傳為美談。流觴亭就是王羲之與友人吟詠作詩,完成《蘭亭集序》的地方。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當時名士孫統、孫綽、謝安、支遁等41人,為過“修禊日”宴集於此,列坐於曲水兩側,將酒觴置於清流之上,飄流至誰的前面,誰就即興賦詩,否則罰酒三觴。這次聚會有26人作詩37首。王羲之為之作了一篇324字的序文,這就是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的王羲之書法代表作《蘭亭集序》。蘭亭也因此成為歷代書法家的朝聖之地和江南著名園林。

  蘭亭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集序》、《臨河序》、《禊序》、《禊貼》。行書法帖。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法帖相傳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唐時為太宗所得,推為王書代表,曾命趙模等鉤摹數本,分賜親貴近臣。太宗死,以真跡殉葬。存世唐摹墨跡以“神龍本”為最著,石刻首推“定武本”。經郭沫若考證,以為相傳的《蘭亭序》後半文字,興感無端,與王羲之思想無相同之處,書體亦和近年出土的東晉王氏墓誌不類,疑為隋唐人所偽託。但也有不同意其說者。

  關於“蘭亭集序”的傳說

  據歷史記載,公元353年,即東晉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句流及親朋共42人聚會於蘭亭,行修禊之禮、飲酒賦詩。後來王羲之彙集各人的詩文編成集子,並寫了一篇序,這就是著名的《蘭亭集序》。傳說當時王羲之是乘著酒興方酣之際,用蠶繭紙、鼠須筆疾書此序,通篇28行,324字,有復重者,皆變化不一,精美絕倫。只可惜這樣一件書法珍品,到了唐太宗手裡,他愛不忍釋,臨死時竟命人用它來殉葬。從此後世人便看不到《蘭亭集序》的真跡了。

  在蘭亭裡,有一座三角形的碑亭,亭內碑石上刻有“鵝池''兩個草書大字。相傳這兩個字是王羲之手書,並傳說王羲之很喜歡鵝,在家裡養了一群鵝。現在蘭亭的鵝池裡也養了幾隻白淨的鵝。有趣的曲水流觴蘭亭裡還有曲水流觴亭、右軍祠、墨池等建築。流觴亭面闊三間,四面有圍廊。亭前有一彎彎曲曲的水溝,水在曲溝裡緩緩地流過,這就是有名的曲水。當年王羲之等人就是列坐在曲水岸邊,有人在曲水的上游,放上一隻盛酒的杯子,酒杯由荷葉託著順水流漂行,到誰處停下,誰就得賦詩一首,作不出者罰酒一杯。當今很多遊人來到這裡,興致勃勃地用塑料杯子,盛上飲料,放在曲水裡“流觴”,體味當年曲水邀歡的情趣。右軍祠是紀念王羲之的祠堂。王羲之當時任右將軍、會稽內史,因此人們常稱他為王右軍。祠內有許多碑刻,正中懸掛王羲之畫像,兩邊的楹聯是“畢生寄跡在山水,列坐放言無古今。”祠內有一水池,稱為“墨池”,據說當年王羲之用這池子的水蘸筆習書,把整池水都染黑了。

  蘭亭集序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