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象共舞反思總結

  《與象共舞》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十冊第八組課文中的一篇略讀課文。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課文中,本文抓住了大象的外貌,神態,動作以及性格,聰明,善於表演等方面的特點.饒有趣味地講述了泰國人與大象之間親密和諧的關係,展示了泰國獨特的地域文化。

  這篇課文我們全體五年級老師將它選作了集體備課課例展示的內容,前後共進行了好幾次的修改,在課上完後,通過高段老師的集體教研,在高年級語文教學上又有了一些收穫,同時也發現了自己在教學方面亟待改進的問題。

  回顧本課教學,教學設計層次清晰,能從整體入手,通過語言和生動有趣的視訊創設情境,以課題為突破口,首先讓學生質疑:誰與象共舞?怎樣與象共舞?接著從談人與象共舞的感受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找到表現人與象和諧共處的有關句子體會,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課文,暢談學習感受。最後再抓課題質疑:每個自然段都寫了人和象的密切關係,為什麼文章要以“與象共舞”為題呢?在學生的自讀自悟和老師的點撥引導下,讓學生深切感受到與象共舞是泰國人象和諧相處的極致表現,人與象不僅共舞,甚至共生共樂,從而提升課題,總結寫法後的“我是小導遊”環節讓學生試著用先概括後具體的方法來介紹一下泰國的人與象之間的親密關係。

  篇2

  在本課教學中,齊齊樂互動軟體的使用提高了學生的興趣,按點的設計有所創新。但在實際課堂中,感覺自己對學生的預設還不夠到位,致使對學生的反饋不夠及時甚至有所忽略,特別是在學生在段落中抓關鍵詞體會人與象的親密與和諧時,引導與體會還不夠深入,造成學生朗讀沒有顯著提高。

  在課堂上,我也嘗試授以學生方法:透過課文中很突出的先概括後具體的方法,以及全文大量關鍵詞語、句子等表達出作者對大象的喜愛,展現人象共處的和諧景象。但這些方法的滲透總顯得呆板、生硬。以至整節略讀課上僅有寫法的牽引,而沒有學生的自主實踐和運用過程。

  “激發自主學習的動機——滲透自主學習的方法——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這應是略讀課上教師為培養學生讀書能力所追尋的途徑。而閱讀與寫作的有機聯絡與滲透在課文教學中沒有完全貫徹始終,這不能不說是種遺憾。

  篇3

  一、從題入手,質疑定向

  板書課題後,我讓學生質疑。學生提出的問題有:誰與象共舞?與象共舞是一種怎樣的情景?“與象共舞”是什麼意思?我充分肯定學生提出的問題有價值,並出示投影打出我事先預設的問題,學生驚喜地發現他們提出的問題與老師提出的問題驚人地相似,他們很願意帶著這些問題自學課文。

  二、由表及裡,深層體會

  學生自學後是全班交流,根據“泰國人與象共舞是一種怎樣的情景”這個問題,首先將學習重點鎖定在第五自然段。學生讀完這一段,我問學生:“與象共舞”是什麼意思,明白了嗎?此刻大多學生的回答停留在表面,認為“與象共舞”就是人與大象歡快地跳舞的意思。我接著追問:泰國人為什麼能做到與象共舞?“與象共舞”的深層含義是什麼?從而讓學生感受到與象共舞是泰國人象和諧相處的極致表現,人與象不僅共舞,甚至共生共樂,從而提升認識。

  三、授之以法,言意兼得

  在課堂上,我滲透了學習方法的傳授。學生理解了“與象共舞”的含義後,我問:課文是從哪些方面寫出人與大象之間的關係和諧融洽的?實際上,這也是課文自學提示中的問題。回答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要善於抓住每一段的要點,並儘量考慮周到,從多個方面思考。根據學生的反應,我相機指導學生抓中心句的方法,教會學生如何簡要地回答問題。通過解決這個問題中,學生不僅進一步理解了課文內容,還了解到了自然段的構段方式,和課文先概述再分述的結構正規化。

  四、情境教學,朗讀課文

  最後,我創設了“小導遊”的情境,請學生向遊客介紹泰國人象共舞的異國風情。我的出發點是通過這一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共有4位學生當了小導遊,讀了第三、四、五幾個自然段。

  教學的成功之處可以從以上介紹中略見一斑,而失敗的地方也很明顯。

  一是放手仍然不夠。雖然明知是略讀課文,教師不能包辦、牽引過多,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是不自覺地越粗代庖了。如針對題目讓學生質疑固然好,但不能問出“課文從哪幾個方面寫人與大象的關係”這一重要問題,而這個問題還是後來我親自提出來的。又如以“小導遊”的方式進行朗讀不夠自由,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彙報朗讀成果,甚至可以用自己的話來介紹。

  二是朗讀指導不到位。第五自然段無疑是朗讀訓練的重點,但學生讀得並不好。我錯過了兩次好的指導契機:第一次是學生回答“與象共舞”是怎樣的場景時,我只是要學生隨便讀了一下,這顯然不行。應該要讓學生談談感受,然後帶著自己的感受去讀,而且讀的形式要多樣,自由讀、個人讀、齊讀相結合,初步奠定歡快、和諧的朗讀基調。第二次是學生當導遊讀這一段,一直比較平淡,入不了“戲”,此刻可以這樣引導學生,大象跳舞是有音樂的,你們想想是什麼音樂?學生可能會說是搖滾、迪士科之類,然後再讓學生帶著這樣的感覺去讀,效果應該會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