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工筆白描圖片

  中國畫的白描歷史悠久,它是中國畫的造型基礎,在歷史上取得過輝煌的成就,產生了許多優秀的白描作品和白描畫家。今天先和小編一起欣賞這些,希望你會有所收穫的。

  欣賞

>

  1

>

  2

>

  3

>

  4

>

  5

  白描例句

  《孔乙己》中

  對孔乙己身世的介紹:“孔乙己原來也讀過書,但終於沒有進學,又不會營生;於是愈過愈窮,弄到將要討飯了。幸而寫得一筆好字,便替人家抄抄書,換一碗飯吃。可惜他又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喝懶做。”作者抓住他“沒有進學”、“不會營生”、“好喝懶做”的性格特點,來揭示封建科舉制度對他的毒害所造成的悲慘遭遇。有時,還可用白描手法描述人物對話與行動細節,以表現人物性格。

  《三國演義》

  “曹操煮酒論英雄”這一回中,寫曹操擔心日後劉備可能成為與他爭奪天下的勁敵故意在飲酒之際對劉進行試探,問他誰是當世英雄?劉備此時正寄居曹操處,深怕曹操識破他奪取天下的雄心,對曹所問,故施韜晦之計,先是推託不知,繼而是“王顧左右而言他”,但當曹操指明:“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他聞言吃了一驚,將手中匙箸,掉落於地。“時正值天雨將至、雷聲大作。玄德乃從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於此。’”巧妙地借雷聲驚心將聞言失箸的緣故,輕輕掩飾過去,表現了劉備善於應變的性格。

  《湖心亭看雪》

  清朝張岱的《湖心亭看雪》描寫雪景的句子: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霧凇……上下一白”一句寫出了造化的神奇,天地間舉目皆白,“一”用得尤其巧妙,一下子把夜晚裡天空、雲霧、湖水之間渾然莫辨的壯闊、朦朧而又凝靜之美景全景式的展現了出來。“湖上影子……兩三粒而已。”一句更是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點:雪夜之中到處是白茫茫一片,除了雪所見到的湖上的影子只有像一抹印痕的湖堤,湖中的亭子也被映襯的只有墨點一般大了,而作者所乘的小舟以及舟中人更是小得如草芥和米粒一樣。這種縮小式的誇張和形象的比喻既逼真地寫出了凝靜中似乎又有些靈動的湖上奇觀,同時這種微雕般的小景又與前一句的闊大之景形成了鮮明對比,讓人覺得在這樣一個浩渺無窮的冰雪世界,人是何其渺小——真可謂“滄海一粟”啊!對於身處太平盛世的我們在讀到此處尚且有如此感嘆,那麼對於身處明亡清興朝代更替之時的作者來說不是更有一種人生渺茫的感嘆嗎?就這樣短短兩句不但讓我們眼前有了一個空曠浩渺、凝靜清絕猶如童話一般的冰雪世界。還讓人深深地感觸到作者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和內心無處言說而只好寄情山水的無限情愫。這字裡行間留給讀者思索的巨大空間如同簡練文字所呈現的“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的空曠世界,讀者可以任意想象和猜度。這就是白描,它不加修飾、不須陪村和烘托,看似儉省樸素實則造成了一片“藝術空白”讓讀者再去進行二度創造、深層聯想,從而品味出畫外之音,言外之意。

  《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這是馬致遠著名的小曲,28個字勾畫出一幅羈旅荒郊圖。這支曲以斷腸人觸景生情組成。從標題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動機。

  文學白描

  文學創作

  也是中國文學中為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傳統的描寫手法。用最精練、最節省的文字粗線條地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要求作家準確地把握住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徵,不加渲染、鋪陳,而用傳神之筆加以點化。魯迅的小說是白描的典範作品。魯迅曾說:“白描卻沒有祕訣。如果要說有,也不過是和障眼法反一調: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而已。”***《作文祕訣》***

  白描聖手

  他的作品,也不愧是白描的傑作。他在《我怎麼做起小說來》一文中說:“我力避行文的嘮叨,只要覺得夠將意思傳給別人了,就寧可什麼陪襯拖帶也沒有。中國舊戲上,沒有背景,新年賣給孩子看的花紙上,只有主要的幾個人,我深信對於我的目的,這方法是適宜的,所以我不去描寫風月,對話也決不說到一大篇。”這是他在小說創作中成功運用白描手法的經驗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