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銅版畫圖片

  銅版畫起源於歐洲,從印製方式上分類屬於凹版的一種,其發展歷史悠久。小編精心準備了,希望我們的圖片你能喜歡。

  欣賞

  1

  2

  3

  4

  5

  後,下面就來讀一讀關於版畫的文章吧!

  創作版畫發展過程中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個歷時性的話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張揚著不同的時代主題。中國版畫,特別是創作性版畫,總是充溢著人文精神。

  20世紀30年代創作性版畫由魯迅先生倡導的新興木刻逐步開始,版畫作為一種印痕藝術,已突破印刷和書籍裝幀的壁壘而演變為一個獨立的藝術形式,在作為藝術的功能與現實意義上也有著質的變化,最明顯的是人文精神的顯現。雖然當時的木刻創作還處於幼稚階段,但在內容上它卻開創了中國藝術史上前所未有的新篇章——關注社會,關注勞動群眾的生活,並通過表現他們的生活苦難對舊社會提出控訴,以號召和鼓舞群眾喚醒人民的民主覺醒,對自由的渴望,對侵略的反抗。如胡一川的《到前線去》***1932***,江豐的《要求抗戰著》***1931***,許天開的《囚徒》***1933***等。這些作品都是作者用自己的真情實感刻畫出來的,所以在畫面上洋溢著不可抑制的激情,充滿著人性的關懷和人文的精神,這是藝術創作的生命,也是使版畫能在廣大群眾中產生強大的感染力的原因。

  50、60年代的版畫創作更顯示出對人性的關懷和人文的重視,其中最大的特點就是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對生活基礎的重視以及對群眾欣賞點的適應,因而這個時期的版畫創作大多具有明確的思想主題、濃郁的生活氣息、通俗易解的表現形式,使版畫能擁有更多的觀眾。70、80年代改革開放不僅在政治經濟上發生巨大的變化,文藝事業也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變革,民主政治的實施和經濟體制的改革也促進了藝術民主和創作自由的實現。這一時期版畫創作在題材內蘊的層面,擺脫了歷史重負而走向輕鬆愉悅的現實風情,這是一個重要的歷史轉折,它標誌著版畫再次由附屬狀態轉向自主。一些作品或表現平常人的沉重以至歡愉,或在歷史題材中尋求切入點,更有的則較早的走出風情,進入觀念理性的表現。新觀念和更多版種以及技術的出現,是藝術家得以從更多地層面,更多的方法來表達自身的人文觀念和對生活的關注。

  90年代至今隨著思想的解放,版畫品種以及語彙的拓寬、創作觀念的更新,呼喚著對藝術本質的探求,出現了傳統藝術表現形式與新語彙交融的空前活躍的創作狀態。版畫創作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本主義的表現有了新的突破,藝術家著力於精神層面的突破。如自我表現意識的增強,開發本土的民間語言資源,著力於形的變換和色彩的出新,打破完形而追求一種殘缺與扭曲感,形象處理在隨意性與偶發性中趨於符號化,色彩也打破常規追求單純強烈或稚拙的意象效果。如王連敏的《夢之戀》,作者用現代工業符號組成兩個躺在一起的人,表述異化的生存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