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筆花鳥畫大家名作圖片

  當代工筆花鳥畫與傳統相比存在一些差異,不再像過去那樣單調,而是增添了很多新的元素,加入了畫家們自己的風格,現在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工筆花鳥畫大家名作,希望你能喜歡。

  欣賞

  1

  2

  3

  4

  5

  後,下面就來讀一讀關於花鳥畫的文章吧!

  中國工筆花鳥畫的發展

  中國工筆花鳥畫產生於人類的社會生活的實踐活動,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們在不同時期的審美意識,對美的最求從形似到韻的生動,流露出了畫家的內在精神氣質,是美化的人格。鳥獸草木之名,在商周時代已經在民謠――《詩經》中大量地出現了。同時,勞動人民在商代青銅器花紋上已經塑造了鳳的形象。此後簡單的花朵、生動的禽鳥等都可以從一些器皿及壁畫、墓葬磚瓦碑碣上看到。工筆花鳥畫的雛形可上溯到戰國時期。稍晚些的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畫,就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早期工筆重彩畫,其中鳥獸的造型非常生動。東晉畫家顧愷之的傳世名作《女史箴圖》,在“日盈月滿”那一段裡,他畫了兩隻硃紅色的長尾鳥,一隻驚飛回望,一隻伸勁欲飛,非常生動。

  唐代周舫的《簪花仕女圖》中的荷花、牡丹、人、鶴的形象,但這些形象都是作為人物的背景出現的,從一定層面上說花鳥畫的產生奠定了人文基礎。五代到北宋末,花鳥畫繼承繼承唐代的寫生創痛,創造出豐富多彩的形式,可以說花鳥畫到了北宋末期已經盛極一時、光輝燦爛,繼承併發揚了唐代繪畫的優良傳統。這時的花鳥畫,主張寫生、師造化、主張從生活中塑造高韻的形象,儘可能地避開工巧,設色華麗、形象氣骨,畫面造型上要求“妙造自然”。因此要求花鳥畫家通過細微的觀察、分析比較,集中地加以提煉概況,做到“形神皆備、妙造自然、氣韻生動”。元代的花鳥畫家聊聊無幾。

  趙孟充分運用筆墨的作用,將筆墨與白描相結合,兼工帶寫。這一代的花鳥畫已經發展成了多種多樣的形式。寫意畫裡形成了小寫意和大寫意。並且那時的士大夫階級主張對花木不必管花、葉和蕊的真實,所謂“若夫翠辨紅尋,葩分蕊析,此俗工之技,非可語高流之逸足也”。到了明清儘管花鳥脫離了寫生的傳統。例如:惲南田等發揮了“沒骨”畫法。清末期“三任一吳”行筆如風、氣勢磅礴,誇張了筆墨及形象,所謂大筆破墨花卉獨領風騷。自辛亥革命到新中國成立,專門學習機構的成立,對於花鳥畫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前景。從傳統的技法中得到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