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英章行書鋼筆書法

  行書是楷書的快寫,是楷書的流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田英章行書鋼筆書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欣賞

>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圖片5

  行書的用筆和結體

  一、 行書用筆的特點

  1.放鬆楷法,書寫增速。行書兼有楷書的基本法則和草書流動的筆法,行書運筆雖比草書慢,但比楷書要快,而且具有強烈的節奏感。蘇軾所言的:“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的觀點,說明了不同書體形態的不同,也說明了書寫的速度和節奏的不同。研習楷書時,在筆法上要求建立楷法,即關於起筆、行筆和收筆的各種要求,概括地說,起、收須有交待,如藏鋒、露鋒、回鋒、折筆、頓筆等。而行書因為書寫的便捷,將楷書行筆中的一些繁雜的筆法進行簡化,省去了許多逆、回、頓、駐、轉等楷書筆法。可是,放鬆楷法,並非意味著行書書寫的容易,在用筆上的要求反而是更高了。它要在點畫的表現上保持楷書所要達到的或基本遵循的藝術效果,筆畫當重處還得重,當輕處還得輕,不能像硬筆寫出的那樣一般粗細,有彎無折。劉熙載《藝概》雲:“書家於提按二字,有相合且無相離,故用筆重處正須提正、用筆輕處正須實按,始能免墮、飄二病。”這種功夫要從楷書中來,根據楷則進行放鬆,使行書行筆有節奏。在起筆、收筆時緩些,在中間行筆時快些,而在筆畫之間交換過程中,筆勢更迅疾些。總之,行筆既要不徐不疾,沉著從容;又要有疾有徐,態度自在。

  2.露鋒入紙、中側互用。行書的起筆有用“逆勢切入”的筆,這基本與楷書相同,由於行書行筆較快,故其逆勢往往在空中完成,筆尖不著紙,稱為“意逆”。而行書一般的起筆都是順勢落筆的,行書用逆鋒起筆只是少數。行書的用筆是中鋒與側鋒互用的。筆畫無論方圓,以中鋒為主,這是一個基本大法,可是行書在書寫過程中,不斷地起止轉折,筆鋒無時無刻不向側鋒方面轉化,要熟練地運用中鋒和側鋒,固非易事,關鍵在於調鋒,筆鋒要能隨倒隨起,能側能中,就不會有僵臥之病。所謂中鋒,即指筆運過程中,筆心常在點畫中線上行走或萬毫齊力的行筆;所謂側鋒的特點是筆尖偏於筆畫之一方,鋪毫用力有所偏重。

  歷觀前賢名跡,古人作行書沒有不兼用側鋒者,無不以“中鋒取勁,側鋒取妍”為準的,因此不能偏信筆筆中鋒的說法。在行書名家中,就連以多用中鋒著稱的顏真卿,其名作《祭侄稿》亦時露側鋒之筆。行書的用筆特點,應是以中鋒立骨,以側鋒取態,微露鋒芒,而富生意,隨著筆勢的往來,翻騰起倒,筆意到處,則體勢也就自然圓活,風骨也就自然勁健。

  3.筆意縈帶、牽絲往來。行書的點畫之間,都是有一定聯絡的。所謂“筆意縈帶”是為了行筆的簡捷,求其收、起之間的方便,便用“牽絲”把他們聯絡起來,王羲之《蘭亭序》帖及米芾《方圓庵記》帖中的“是”字是最能見出筆意的縈帶。這個“是”字既省去了楷書行筆的繁雜,又增加了藝術的渲染。筆意縈帶、牽絲往來的行書用筆特點,既是點畫之間的聯絡,又是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聯絡,在筆勢上尤為明顯。在字與字之間,上一字的收筆縈要帶下一字的起筆,會形成一個小小的附鉤,使字與字之間更為流暢活潑,互相映帶照應,富有往來的流動感,筆致更為連貫。但是真正好的筆意縈帶在於無形的連綿,如蘇東坡的《渡海帖》,其書上授下承,盡在字勢的神態之間溢位,眉目之間神馳意往。

  4.圓轉代方,點畫簡化。楷書中轉折有兩種:一種是方折;一種是圓折,這是風格上的區別。而行書很少用提按轉折比較繁的方折筆,而是隱含折意的圓轉。行書的圓轉與楷書的圓轉相比,速度要快,常常一帶而過,沒有楷書圓轉那樣略方的交角,常以渾圓的弧線出現,或者形成一個半環形,如米芾所書的“為”、“而”、“直”3字。行書中有些形似圓轉的轉折,卻有明顯的方折的翻筆,這實際上也是用方折法的快寫,雖為圓形而微微有稜角,如“皆”、“物”字。然而行書圓轉居多,是其一般的規律。由於書家的習性、風格的不同,其用筆也不同。因而王羲之的行書方折多些,顏真卿的行書圓轉多些,蘇軾的行書方折多些,米芾的行書圓轉多些。

  行書常常出現將分開的點畫連起來寫的現象,這就是點畫簡化。輕者由牽絲相連,使點畫成串,重者把數筆寫成一筆。如三點水旁可簡化成兩筆甚至一筆,四點底可用數筆或一筆代替。

  行書這類連省簡化的和法,近於草書,但與草書又有區別。草書的省連簡化之法,多有定式,不可隨便更改,而行書則隨心所欲,約束較小,這是行書用筆的特點。

  二、 行書的用筆方法

  行書的用筆方法很多,具有靈活性、伸縮性、多樣性等特點。因此,掌握行書的用筆方法是至關重要的,用筆的熟練與否,直接關係到書寫質量。

  1.用毫得當。行書用筆,一般以只用毫之全鋒的三分之一為度,最重的按筆也不宜超過二分之一。這樣,行筆時即按得下,又提得起。當然,這並不絕對,喜用短鋒筆和長鋒筆作書的人,往往不受此限制,或用全鋒、或用鋒尖,只要掌握得當,做到樑 《評書帖》中所要求的那樣:“用筆宜著實,又要跳得起,不可使筆死捺在紙上。”若用小毫寫大字,就會捉襟見肘,形同枯槁。字的肥瘦,亦往往與用筆的大小、深淺有著密切的關係,用筆毫太過,則筆畫就會刻板、扁平、浮薄而失天機。

  2.行筆遲速得宜。行書行筆速度,不可一概而論,應該說或遲或速兼而有之,還須視通篇之需要,雖系一字,即可快疾如風,又可遲同逆舟。因而,行書行筆之遲速不可只以中速而論,更不可以加速急書為是,應靜氣平心,乘心遣毫,一抒情致為佳。清人《書法祕訣》中提出:“能用筆便是大家名家,必筆筆有活趣。”

  3.筆筆送到。行書在用筆上必須作到“筆筆送到”,所謂筆筆送到,就是在一個筆畫執行的過程中,要使筆鋒到位,不能筆肚到了筆畫末端,而筆尖才到中途即挑出或折出。這是行筆提起的關鍵,這筆筆送到的功夫來源於楷書筆法的功底,不然送不到位,筆畫質量就差。

  4.欲橫先豎、欲豎先橫。橫畫、豎畫的起筆不論藏露,都與楷則原理一致。橫畫中不承上畫的露鋒起筆,尤須注意,不使尖筆過多,以防筆畫的單薄刻削,要使起筆處豐滿厚實。豎畫的落筆先要向右切入,再按轉直入,以防過於尖刻之病。

  5.牽絲不粗。姜夔在《續書譜》中提出:“是點畫處皆重,非點畫處,偶相引帶,其筆皆輕。”如果畫與畫、字與字的縈帶犖絲粗了,就會有喧賓奪主、連綿纏繞之嫌。

  6.轉鋒如筋。轉鋒是以腕轉動運筆,使鋒毫環轉寫出不帶稜角的線條,即“轉以成圓”。如寫“也”、“為”、“得”、“而”等字的主筆或鉤筆,轉鋒要達到如筋環一樣的效果,具有立體感。

  7.縱筆展放。即要大膽濡墨落紙,盡情揮灑縱橫,這樣可收到氣勢奔放、筆姿靈動的藝術效果。古代祝允明、徐渭、陳道復及王鐸、傅山、張瑞圖等人善用此法。

  8.搭鋒變化。搭鋒即上一字的尾筆緊接下一字首筆的筆畫,要注意出鋒的變化,一篇之中,儘量不能類同出現。搭鋒在一幅行書作品中,能起著變換姿態、產生節奏增加變化的作用。

  9.接筆輕捷。在字的結體布白中,各種筆畫之間有的左右相接,有的上下相接,有的交叉相接,均具一定的“接縫”位置和寫法,因為相接處不宜施重墨,多采用輕捷尖筆相接,所以又稱“尖接”,用筆需輕捷靈巧。

  10.圍筆流暢。在書寫某些字時,採用小盤繞和大回環的筆法,如“帝”、“帶”寫成大小回環,將“國”的外包圍結構寫成大回環形,都稱作圍筆或回筆。寫此筆畫均須掌握鋒毫的順行變換,以求收到線條勁健、暢達流便的效果,此法多用於行草書。

  11.翻筆生動。就是運筆過程中,按照體形所需改變前進方向,採用翻轉筆鋒繼續疾行的一種動作。多用於方筆的轉的處,並與折筆相互配合應用,以翻筆畫出稜角,避免出現僵滯的筆病。翻筆法較難掌握,應多加練習、體會。

  12.順應自然。即用筆不能故作抖顫。書法的高妙在於人力使然中體現自然,這是一個很高的境界。自然就是人儘自己的本質力量順應自然條件之性,所以技法運用的意義與價值正在於書法創造中體現的自然。用筆老辣,是“通會之際,人書俱老”的一種標誌,並非故意造作可為。

  三、行書的基本點法

  1.點法。作點,其勢要重,要如“高山之墜石”。這個“勢重”是指落筆時速度要快,落點後,迅速收毫鋪開並取勢趁機稍作挫動,然後又折而疾收。作點時,力要深入,如利鑽之鏤金,收筆時要圓潤飽滿,方有厚重之感,墨精暗墜之妙。行書點的落筆以露鋒為多,尖鋒入紙,順勢落筆,芒角外露,此法富有神采。收筆時以出鋒點為多,鋒貴由中而出,自然氣韻生動,點畫之間,又貴顧盼呼應。點法又貴於變化,或向或背、或俯或仰、時方時圓,隨字異形,因勢而作之。點的形態雖然極多,但一個筆法共性是貴於沉著而有份量,靈活而不呆滯,精到而不穢濁,雖一點微如粟米,卻分向背、俯仰之勢。所以點乃字之眉目,一點若失,則如美人眇一目,可見古人視此極為重要。

  2.橫法。書寫橫畫,運筆上要注意上下俯仰的縈帶關係,注意橫上接筆的上挑和橫下接筆的引帶,做到前後呼應。橫畫不寫成水平,一般都向右上傾。

  3.豎法。寫豎的方法,應該於曲勢中求直,或向或背、或背中有向、或彎弧而勢曲,婀娜多姿。

  4.撇法。撇要寫得險勁,筆鋒向左斜出,勢微婉曲,勁健有力,出鋒處有向右回顧之勢。出鋒時當以腕送,力到而勻。不可半途擊出,以手指將筆剔出,作虛尖飄忽之狀。出鋒宜尖銳而飽滿。亦有要引帶下一筆而不出鋒的回鋒撇和向上端帶出的挑鉤帶上撇。

  5.捺法。捺是行書中最重要的筆畫,也最富於大幅度的變化,往往在一篇字幅中,多種捺法互動使用,增加作品的藝術感染力。捺的筆法很多,主要有反捺、回鋒捺、圓捺、平捺、短捺等。長捺,勢宜開張,一波三折,行筆抑揚頓挫。捺具有很大的伸縮性,或開或合、時斂時放、時方時圓,有的筆勢向上,有的筆勢往下,必須熟練地掌握。

  6.挑法。行書的挑法除近似楷書的寫法一種外,還有連線上一畫的挑法,即用鉤帶起挑筆。挑法如鞭之策物,用力在策本,得力在策末,出鋒易迅速於空中作收勢。

  7.鉤法。由於行書書寫的速度增快,與楷書相比,它的環轉的筆勢增多,帶來了筆勢變化的不同,適量地減少了橫豎筆畫,而增加了鉤的筆畫。作鉤時,要力到鋒端,鉤法要飽滿,不可虛尖怯露。鉤在向左或向右曲鉤鉤出時,不能露出方折刻板的鋒稜,要流暢豐滿,顯出精神。鉤法在行書中形狀很多,臨帖時應多注意觀察。

  8.折法。折在行書中有方圓兩種折法,方筆折法與楷書差別不大,圓折筆在行書中應用的範圍較大。常見的方法是逢折都是提筆圓轉而過,不再頓鋒另起,更不露方折鋒芒。許多筆畫的穿針引線也靠這種圓折筆畫傳遞,折筆穿插在行書中起到靈活排程筆畫的作用。

  行書雖以粗、氣、神為主,但最後還是要通過點畫表現出來。黃伯思《東觀餘論》中說:“昔人運筆,側、掠、努、趯皆有成規,若法度、禮度不可斯須離,及造微洞妙,則出沒飛動,神會意及。然所謂成規者,初未嘗失。”故學習行書,當以形求法,筆畫精熟,方可入神化之境,亦即熟能生巧。雖運筆如飛,不致流於浮滑草率,而能於痛快淋漓中有沉著周到之精神。

  四、行書的結體特點

  1.重心平穩,欹正相錯。重心平穩是書法結體中最根本的一條規律。由於行書處於動勢,不能象楷書、隸書、篆書那樣求結構平穩,而是在一種相對的運動狀態中使重心保持平穩,猶如人在跑步時,身體前傾而不倒。行書的體勢有欹正之別。所謂“正”者,即體勢端莊平直,疏密勻稱,相互照應,其點畫的長短、疏密都受到“法”的制約;所謂“欹”者,即體勢欹側、跌宕起伏,縱橫參差,富有意趣,給人以一種豪放之感。行書的結字,應寓平於險,或寓險於平,亦即“勢似奇而反正”。“奇”當從“正”來,然“正”絕非平直相似、上下齊平、狀如運算元的機械排列,而是下筆有源、結字深穩的自然之正。“欹”即在平正的基礎上,適當地挪動、改變、轉換點畫和偏旁部首的位置和角度,產生一種險絕的姿態。如蘇軾的《渡海帖》中的“今”、“夢”、“得”等字。

  2.開合伸縮、疏密得宜。“開合”、“疏密”是行書結構中點畫與點畫之間的布白方法。《綠蔭亭集》中說:“字有疏密,密處緊腠理,疏處展丰神,語默動靜、寒暑、生殺之機寓焉,非通乎人情,得乎天理,未可與於斯。”因而,疏密得宜則結字熨貼,在結體中通過用筆的長短、大小、肥瘦等開合伸縮的方法表現出來。凡獨體字結體難於密,合體字結體難於疏,而重疊字忌過長,橫疊字忌過闊,掌握好開合伸縮,那麼結體就會疏密得宜,修短合度。

  3.隨形變化,同字異構。作行書貴能通變。變化的方法有兩方面,一是變化筆形,二是變化字型。這些變化不能脫離對比統一的基本規律,不能脫離“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基本法則。相同字或字形接近的字同時出現時,要形隨勢變,無有重複者,這是同字異構;而有些字形差異很大,因勢而生,千變萬化,不離法度,出乎自然,合乎情調,此乃異中求同。結構的變化要“從心所欲不逾矩”。王羲之《蘭亭序》中共有二十餘個“之”字,而這二十多個“之”字形狀皆不相同,是最好的例子。

  4.偏旁靈活,老婦挈幼。偏旁在行書結體中應用極廣泛,偏旁使用得體與否,關係到字的造型是否有美感。行書的偏旁,來源於楷書和草書,其靈活度甚大,可以將其寫得正規一些或草化一些,也可將其寫得長一些和短一些、寬一些或窄一些,要根據字形或通篇要求隨意變化。一般來說,左右結構的字要寫得左右參差,猶如“老婦挈幼”,既對比又協調,或左低右高,或右低左高,或左小右大,或左大右小,靈活掌握,使之生動。最忌左右相近,並列整齊。誠如包世臣所說:“大小頗相徑庭,如老婦契幼”。

  5.離合避讓,大小變化。行書結體中,一個字如果是左右或上下部分結合的,那麼左右上下要成為一個整體,或靠使轉的牽曳而成有形的連筆,或由鉤環挑剔的出鋒生出無形的筆意連貫。總之要有避有讓,有朝有輯,使背者靠之,離者合之。楷書結構的一大要領是布白勻稱,行書若如此,則就顯得平板。結體需大小變化,使字與字的大小形成錯落,使字的縱橫形成參差,以達到城府深邃、丘壑凹凸,左右自然、上下舒展的藝術境界。顏真卿的《湖州帖》達到了這個境界。

  6.形忌相同,毋使重複。行書最大的特點是生動自然,所以最忌無變化。漢字中有不少字的形狀接近或類同,對於這些類同字的結體要寫得同而不同,同中有異,異中見趣,方為上乘。一篇行書之中,有些字會多次出現,形成重字,但重字不能重寫。固然,一個字寫多少遍都能形神如一,絲毫不爽,足以顯示功力的渾厚,但在藝術上卻顯得貧乏,如能寫出多種變化,則既豐富了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又展示出書者的情趣之遠和揮運之能。

  7.筆畫變化,協調和和諧。在一個字中,對於相同的筆畫必須加以變化,或一長一短,或一粗一細,或一仰一俯,而相互協調和諧。若把三橫寫得如同三根筷子,三堅畫得猶如電杆,那麼字的結構造型就顯得刻板、單調、重複,就無藝術性、趣味性可言。行書中凡有橫豎兩個筆畫相同的字,這橫豎兩個筆畫最好不平行,平行了,雖然給人端正的感覺,但未免有點僵化,如同木偶,畢竟不生動靈活。因此,必須變化用之,打破平行,這在臨摹碑帖中就要注意詳細觀察分析,善於領會,悟出其中變化的道理。

  8.合理用“點”,恰到好處。行書的點千變萬化,多姿多型,在結體上也是點睛之筆。點在行書在大體可分為三類:一是字的結構本身的點;二是由於行書字形變化而派生出來的點;三是本來結構中沒有點,但是為了裝飾和平衡結構而附加的點。一般來說,構成字之本身結構的點不能省卻或隨便改動,而對於後兩者,卻可以見機行事。用點必須恰到好處,才能收到點睛的效果。點在可要可不要時應該省卻,只有在求得字之平衡,或加強呼應、協調時才加上一點。換言之,若亂用點,不但不會錦上添花,反而變成畫蛇添足了。

  9.變不怪異,力求自然。結體要達到豐富多彩的效果,往往採用誇張變形的藝術手法。但是,採用這種手法必須有膽有識。有些人寫行書,一生謹嚴,循規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則每為法度所縛,此乃無膽;有些人寫行書,一味好奇,詭形怪狀畢呈,此乃無識,不可不慎。所以,點畫的收展,必須合乎情理,結構的移動不能違背規律,變化而不怪異,不能裝腔作勢、生拼硬湊、隨心所欲地胡來。在結體時,不論正側也好、長短也好、開合也好、參差也好、輕重也好,都要根據文字的結構以及書寫的筆勢,經意與不經意地進行處置,寓變化於法度之中,力求自然,對立而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