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有哪些錯誤的地方

  喝茶的錯誤方法,喝茶有什麼不正確的的地方嗎?怎樣喝茶才是正確的呢?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喝茶的誤解,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喝茶的誤解

  ◎一是覺得越貴的茶越好。

  “現在越來越多的高價茶,除了滿足人們對口感的需求,更是一種身份的象徵。”中國著名茶學者趙英立說:“茶的價格由品質和級別決定”。

  品質主要指茶的產地和樹種,“比如大家都知道西湖的龍井好”;

  級別主要和採摘時間、採摘部位有關,嫩芽、一芽一葉、一芽兩葉價格就相差不少,同樣是龍井,清明前採摘的明前茶就是最貴的。”

  “老百姓其實不需要買高檔茶,完全可依據個人經濟能力和不同的口味進行選擇。”建議,選擇100—300元一斤的茶比較合適。“這個價格,已可以買到品質非常好的茶。建議大家在購買的時候,重品質、輕級別。有些級別高的茶採摘時間太早、太嫩,而茶的一部分營養恰是在莖裡,有些便宜的茶養生效果更佳。”

  ◎二是隻喝茶不品茶

  茶有兩種,一種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茶,一種是“琴棋書畫詩酒茶”的茶。

  第一種茶可滿足人們“養身”的需求,比如解渴、提神、祛火、消食等;第二種茶則可以滿足人們“養心”的需求,比如抒情、禮儀、悟道等。

  茶對人來說最大的價值是養心為主、養身為輔。“尤其是中年人,工作忙、壓力大,更應該給自己一點時間,耐心地泡一壺茶、品一壺茶。人在煩躁時很容易做出錯誤的決定,這時也不妨先慢慢品一壺茶,再做決定也不遲。”

  因體質、季節選茶

  ◎按體質來喝茶

  想通過喝茶養生,就必須對茶有所瞭解。“每種茶的性質不同,一定要選適合自己的茶。

  比如,人人都說綠茶抗氧化功效好,但體寒的人喝了,反而會感到不適。”“喝茶還講究天時、地利。許多人一年四季都喝一種茶,這樣也不對,冬天冷,可多喝些性溫的茶;春夏季節易上火,可以多喝綠茶、花茶。”

  ◎看茶喝茶。

  中國的茶分為綠茶、紅茶、黃茶、白茶、青茶、黑茶六大類。六大茶類茶性不同,對人體的影響也不同。

  例如:

  綠茶性寒,適合體質偏熱、胃火旺、精力充沛的人飲用,綠茶有很好的防輻射效果,非常適合常在電腦前工作的人。

  白茶性涼,適用人群和綠茶相似,但“綠茶的陳茶是草,白茶的陳茶是寶”,陳放的白茶有去邪扶正的功效。

  黃茶性寒,功效也跟綠茶大致相似,不同的是口感,綠茶清爽、黃茶醇厚。

  青茶***烏龍茶***性平,適宜人群最廣。

  紅茶性溫,適合胃寒、手腳發涼、體弱、年齡偏大者飲用,加牛奶、蜂蜜口味更好。

  黑茶***普洱茶***性溫,能去油膩、解肉毒、降血脂,適當存放後再喝,口感和療效更佳。

  ◎看季節喝茶

  春起花茶和單從。

  春天重點在於疏通肝氣,而芳香類物質有通竅的功效,所以可多喝鳳凰單從和花茶。但新鮮綠茶在春季寒氣還太重,不宜多喝,體寒者尤其要注意。

  夏爽綠茶和觀音。

  夏天消暑解渴首選綠茶。此外,鐵觀音、臺灣高山茶都是不錯的選擇,體質好的人也可以喝些存放3—5年的生普洱。

  金秋烏龍正當令。

  秋天適合喝青茶,青茶的性、味介於綠茶、紅茶之間,不寒不溫,既能清除體內餘熱又能生津養陰。秋季最適合喝當年春天的鐵觀音和去年的武夷巖茶。

  冬陽紅茶與熟普。

  紅茶冬天喝可以養陽氣,給人以溫暖的感覺;熟普洱可以暖胃驅寒,消食化積。

  男性女性最宜喝什麼茶?看人喝茶。

  ◎老人宜喝的茶

  很多老人擔心喝茶會導致缺鈣,其實只要不喝過多過濃的茶,並且適當多喝點牛奶吃點豆腐,流失的鈣完全可以補回來,上年紀後可多喝些紅茶。

  ◎兒童宜喝的茶

  兒童也可以適當喝點淡茶水,對生長髮育有益。

  ◎男性宜喝的茶

  男性適合喝綠茶、三年以上的生普洱、烏龍茶,特別是武夷巖茶,被稱為“男人喝的茶”;

  ◎女性宜喝的茶

  女性可以適當喝些好綠茶,有美容養顏的功效,但在經期、孕期要控制飲茶量,更年期則可以多喝花茶和單從。

  喝法錯誤損營養

  說到現代人喝茶最大的“失誤”,一個大茶杯,一把茶葉泡一天最不可取,這樣品嚐不到茶的真味,且長期浸泡容易使茶中的重金屬析出,不利健康。“喝茶一定要做到茶、水分離,哪怕沒有專業茶具,也可準備一個帶濾網的茶壺或茶杯。”

  此外,“新茶不洗、剩茶不扔、茶垢不清”也是人們喝茶中容易犯的錯誤。不論幼嫩的新茶還是珍貴的陳茶,表面上都可能有農殘、塵蟎汙染,最好“洗”一下,頭遍茶倒掉不喝。有些人不願洗掉茶壺上的茶垢,認為這樣可以養壺,其實,茶垢不但對健康不利,還會影響茶的味道。

  明朝人吃茶

  張愛玲說,自己一生所有的創作都源自《紅樓夢》和《金瓶梅》。兩部曠世之作彷彿兩位絕色佳人,一是大家閨秀,一是青樓頭牌,前者常被人津津樂道,後者則因為不符合傳統道德標準,哪怕美若天仙藝壓群芳,也永遠“不登大雅之堂”,偶爾才被羞答答地提起。看過《金瓶梅》的都不免為它叫屈,也許其中確有陋俗,但從再現社會生活的角度,稱之為經典亦不為過。就以“品茶”來說,《金瓶梅》中描寫之豐富生動,絲毫不遜於《紅樓夢》。

  《金瓶梅》中“品茶”之多,令《紅樓夢》無法企及。一人獨品,兩人對飲,眾人聚飲,應有盡有。比如第三回中“胡桃松子泡茶”、第七回中“蜜餞金橙子泡茶”、第十二回中“鹽筍芝麻木樨泡茶”,第七十三回中“土豆泡茶”等等。《金瓶梅》產生於明代,《紅樓夢》問世於清代,時代背景不同,飲茶的風俗也大不一樣。《金瓶梅》時代,恰逢飲茶風俗從“烹煮法”向“沖泡法”的過渡和轉換時期。直到清初,飲茶才只泡不烹。因此,《金瓶梅》中很少喝清茶,必須要加入鮮果、花卉等配料,然後沏入沸水,喝茶的時候要把這些配料一併吃掉,有時候配料有二十餘種之多,大有喧賓奪主之勢。比如第六十八回:“用瓜仁、慄絲、鹽筍、芝麻、玫瑰泡茶”。這也是《金瓶梅》和《紅樓夢》在“品茶”方面最大的不同。擁有如此美好的茶事,或許也是張愛玲之所以鍾情《金瓶梅》的原因之一。

  明朝人吃茶,所放配料是十分考究並有所揀選的。高濂在《遵生八箋》中說:“茶有真香,有佳味,有正色。烹點之際,不宜以珍果香草雜之……若欲用之,所宜核桃、榛子、瓜仁、杏仁、欖仁、栗子、雞頭、銀杏之類,或可用也。”顧元慶《茶譜》雲:“花多則太香而脫茶韻,花少而不香而不盡美。三停茶葉一停花,始稱。”如今,我國漢族地區早已不見果品泡茶,但藏族和雲南納西族還吃“酥油茶”,要放鹽、糖、花生米和核桃肉。雲南白族的“三道茶”,要放紅糖、核桃仁、花椒、蜂蜜等。但是,文人墨客卻不好如此飲茶,因為茶有真味,果品會奪其香、奪其色、奪其味,如何共飲之?

  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可以救人命,因此而偉大。張愛玲認為:“美的東西不一定偉大,偉大的東西總是美的。”茶之美,毋庸置疑。“人生最大的幸福,是發現自己愛的人正好也愛著自己。”張愛玲說這就是大美之至。不同的人喝茶,追尋的是不同的境界。有的追求口感,有的享受回味,有的希望以茶靜心或得到開悟,還有的則把茶當做無話不談的知己傾吐心聲。人與茶相知相惜,最美之處便在於:找到你懂它、而它也懂你的那杯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