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思維需要避免哪些定式思維模式

  今天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了關於,希望大家會喜歡,同時也希望給你們帶來一些參考的作用!

  定式思維

  就是按照積累的思維活動經驗教訓和已有的思維規律,在反覆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維路線、方式、程式、模式***在感性認識階段也稱作“刻板印象”***。一般來說,定式思維具有兩個特點:一是它的形式化結構,二是它的強大的慣性。

  定式思維的積極作用

  定式思維對於解決問題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在問題解決活動中,定式思維的作用是:根據面臨的問題聯想起已經解決的類似的問題,將新問題的特徵與舊問題的特徵進行比較,抓住新舊問題的共同特徵,將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與當前問題情境建立聯絡,利用處理過類似的舊問題的知識和經驗處理新問題,或把新問題轉化成一個已解決的熟悉的問題,從而為新問題的解決做好積極的心理準備。

  定式思維的消極作用

  它不利於創新思考、不利於創造,容易使我們產生思想上的惰性,養成一種呆板、機械、千篇一律的解題習慣。當新舊問題形式相似而實質有差異時,思維的定式往往會使解題者步入誤區。

  心理圖式 - 有車定要騎

  一個人推著一輛十分漂亮的自行車在街上步行。一會兒,熟人架從他身邊經過,問:“你怎麼不騎車呀?””不想騎便不騎。”推車人坦然答道。“不騎車又要推著輛漂亮的車,真是怪人!”熟人甲嘟嚕著走開了。

  過了一會兒,熟人乙也經過推車人的身邊,關心地問:“車子壞了嗎?””沒有!”推車人有些煩躁。“那你幹嗎不騎呢?”熟人乙繼續問,但推車人不想多費口舌解釋。熟人乙也走開了。

  接著,更多的人都來問推車人同樣的問題“你怎麼不騎呀”,攪得推車人心裡煩躁不堪,最後,乾脆坐上自行車,“噌”地一下騎走了。

  拒絕變化 - 毛毛蟲現象

  有一種奇怪的蟲子,叫列隊毛毛蟲。顧名思義,這種毛毛蟲喜歡列成一個隊伍行走。最前面的一隻負責方向,後面的只管跟從。生物學家法布林***Jean-Henri-Fabre***曾利用列隊毛毛蟲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誘使領頭毛毛蟲圍繞一個大花盆繞圈,其他的毛毛蟲跟著領頭的毛毛蟲,在花盆邊沿首尾相連,形成一個圈。這樣,整個毛毛蟲隊伍就無始無終,每個毛毛蟲都可以是隊伍的頭或尾。每個毛毛蟲都跟著它前面的毛毛蟲爬呀爬,周而復始。知道幾天後,毛毛蟲們被餓暈了,從花盆邊沿掉下來。

  毛毛蟲的失誤在於失去了自己的判斷,盲目跟從,進入了一個迴圈的怪圈。

  慣性思維 - 阿西莫夫的智商

  所謂慣性思維就是思維沿前一思考路徑以線性方式繼續延伸,並暫時地封閉了其它的思考方向。

  阿西莫夫是美籍俄國人,世界著名的科普作家。他曾經講過這樣一個關於自己的故事。

  阿西莫夫從小就很聰明,年輕時多次參加“智商測試”,得分總在160左右,屬於“天賦極高”之人。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位汽車修理工,是他的老熟人。

  修理工對阿西莫夫說:“嗨,博士,我來考考你的智力,出一道思考題,看你能不能正確回答。”阿西莫夫點頭同意。修理工便開始出題:“有一位聾啞人,想買幾枚釘子,就來到五金商店,對售貨員做了這樣一個手勢:左手食指立在櫃檯上,右手握拳做出敲擊的樣子。售貨員見狀,先給他拿來一把錘子,聾啞人搖搖頭。於是售貨員明白了,他想買的是釘子。”

  “聾啞人買好了釘子,剛走出商店,接著進來一位盲人。這位盲人想要一把剪刀,請問,盲人將會怎麼做?”

  阿西莫夫順口答道:“盲人肯定會這樣——”他伸出食指和中指,作出剪刀的形狀。

  聽了阿西莫夫的回答,汽車修理工開心地笑起來:“哈哈,答錯了吧!盲人想買剪刀,只需要開口說‘我買剪刀’就行了,他幹嗎要做手勢啊?”

  阿西莫夫只得承認自己回答地很愚蠢。而那位汽車修理工在考問前就認定他肯定答錯,因為阿西莫夫“所受的教育太多了,不可能很聰明!”

  群體慣性 - 鰷魚實驗

  鰷魚因個體弱小而常常群居,並以強健者為自然首領。德國動物學家霍斯特在試驗中發現:將一隻領頭的鰷魚腦後控制行為的神經割除後,此魚便會失去自制力,行動也會變得紊亂,但其他鰷魚卻仍像從前一樣盲目追隨。

  這就是群體慣性形成的過程。在變化莫測的市場環境中,企業要想贏得競爭優勢,就必須學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而迅速調整,否則只能像故事中的猴子那樣,在昨天的教訓上平白失掉明天的機會。

  然而,一些把成功歸因於富有競爭力的經營管理模式的企業,面對一切以變化為主題的現實,仍高高在上,絲毫不懷疑讓自己成功的經營管理模式的價值和適用性,不思更新,固執地執行在“成功經驗”的軌道上。結果,由於一成不變,企業昔日的輝煌漸漸蛻變為組織慣性,成為企業生存道路上的羈絆。

  線性思維 — 引火燒身

  有這樣一則幽默:美國航天員在太空中用圓珠筆寫不出字來,於是美國航天局決定劃撥100萬美元的專款攻關。研究是在極其祕密的狀態下進行的,結果不用我說,大家也能夠猜得出來,憑美國的人、財、物力,這不過是小事一樁、小菜一碟!最後研製出了專用的“太空筆”。慶祝之餘有位官員突生疑問:蘇聯航天員在太空中是用什麼筆寫字的呢?一批精幹的諜報人員被派了出去,答案很快就有了:蘇聯航天員用的是鉛筆!

  現實生活中類似的“線性思維”的例子不勝列舉,但可並不都是幽默,有的甚至是血的教訓。

  線性思維模式有兩個基本特點:第一,把多元問題變為一元問題。客觀物件所包含的問題往往是多元的,線性思維模式要求把其中一個問題突出,把其餘問題撇開,或者把複雜問題歸結為一個簡單問題,然後予以處理;第二,用一維直線思維來處理一元問題,使之成為具有非此即彼答案的問題,並排除兩個可能答案中的一個。

  惰性思維 - 大象的悲劇

  一家馬戲團突然失火,人們四處逃竄,所幸沒有人員傷亡。但令馬戲團老闆傷心和不解的是:那隻值錢的大象卻被活活地燒死了。

  “這怎麼可能呢?栓住大象的僅僅是一條細繩和一根小木棍啊!”老闆怎麼也想不通。

  通常,沒有表演節目時,馬戲團人員會用一條繩子綁在大象的右後腿,然後綁在一根插在地上的小木棍上。以避免大象逃跑。我們都知道以大象的力量,可用長鼻子捲起大樹,拖拉巨大的木材。甚至可以一腳踏死動物。為什麼它如今則乖乖地站在那裡呢?

  原來,當這頭小象被捕捉時,馬戲團害怕它會逃跑,便以鐵鏈鎖住它的腳,然後綁在一棵大樹上。每當大象企圖離開它時.它的腳被鐵鏈磨得疼痛,流血,經過無數次的嘗試後,小象並沒有功逃脫。於是在它的腦海中形成了一旦有條繩子綁在它的腳上,它是永遠無法逃脫的印象。因此,當它長大後.雖然綁在它腳上的只是一條小繩子和小木棍,但它懶得再去思考栓住它的是什麼東西。

  惰性思維是指人類思維深處存在的一種保守的力量,人們總是習慣用老眼光來看新問題,用曾經被反覆證明有效的舊概念去解釋變化世界的新現象。不去嘗試,不敢冒險,因循守舊,大好的時機和自身無限的潛能被白白地葬送,挫折和失敗的悲劇肯定不可避免。

  習慣思維 - 失去的金子

  一個窮人在一本書裡發現了尋找“點金石”的祕密,點金石是一塊小小的石子,它能將任何一種普通的金屬點化成純金。點金石就在黑海的海灘上,和成千上萬的與它看起來一模一樣的小石混在一起,但祕密就在這兒。真正的點金石摸上去很溫暖,而普通的石子摸上去是冰涼的。所以,當它摸著石子是冰涼的時候,他就將它們扔到大海里。他這樣幹了一整天,卻沒有撿到一塊是點金石的石子,然後他又這樣幹了一星期,一個月,一年,三年,可他還是沒有找到點金石。然而他繼續這樣幹下去,撿到一塊石子,是涼的,將它扔到海里,又去撿起一顆,還是涼的,再把它扔到海里,又一顆……

  但是有一天上午他撿起了一塊石子,而且這塊石子是溫暖的——他把它隨手就扔進了海里。他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把他撿到的所有的石子都扔進海里。他已經習慣於做扔石子的動作,以至於當他真正想要的那一個到來時,他也還是將其扔進了海里……

  貝弗裡奇在其《科學研究的藝術》一書中解釋了慣性思維:“我們的思想多次採取特定的一種路,下一次採取同樣的思路的可能性就越大。在一連串的思想中,一個個觀念之間形成了聯絡,這種聯絡每利用一次,就變得越加牢固,直到最後,這種聯絡緊緊地建立起來,以致它們的連線很難破壞。這樣,正像形成條件反射一樣,思考受到了條件的限制。我們很可能具備足夠的資料來解決問題,然而,一旦採用了一種不利的思路,問題考慮得越多,採取有利思路的可能性就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