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掌握投資理財有什麼竅門

  投資是一輩子的事,無需因為短期的賬面浮動而患得患失,這隻會影響你的心態,讓投資變成一種負擔。那麼,?

  一顆心:用心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購買前,投資者要“用心”瞭解,充分掌握產品的結構和特點,以及產品是否能滿足自身需求、產品風險等級是否與客戶風險承受力相匹配。對的時間選擇對的產品,用心找到適合的產品,能大幅提高產品給投資者帶來的實際效益。

  二顆心:花心

  此處的“花心”並非貶義,而是借用投資界的一句名言:“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進同一個籃子裡”,投資也要講究資產配置,單一專案的投資風險過大,對絕大多數追求穩健回報的投資者而言,投資於不同行業、不同類別的資產可以有效地控制風險。

  三顆心:恆心

  投資是一箇中長期的過程,期間難免會有價格波動。此刻的大忌便是“三天打漁,兩天晒網”,在經過“用心”挑選和“花心”配置之後,所需要的便是堅持下去的“恆心”。

  四顆心:靜心

  沒有一款投資產品會是所有投資者的萬全之策,相應的,不同型別的投資者適應不同的資產配置,避免人云亦云是做出好的投資抉擇的關鍵。盲目跟風是投資大忌,好比1997年香港房價瘋長,大量香港炒樓者依然盲目跟風高價接盤,結果房價隨之暴跌。再好比2003年,香港房地產市場極度冷清,絕大多數香港市民“談樓色變”,可房價卻又在03年中期迎來了回暖。投資中需要有一顆“安靜的心”,市場波動無常,而投資者則需做到“任你大起或者大落,我都不為所動”。”

  五顆心:寬心

  投資是一輩子的事,無需因為短期的賬面浮動而患得患失,這隻會影響你的心態,讓投資變成一種負擔。其實我們只要能堅持投資長跑,做好資產配置,同時保持輕鬆健康的心態,那最終我們都會在投資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因此,除了之前這四顆心,投資者還需要有一顆“寬容的心”。

  那麼如何才能在投資中時常保持這五顆心?除了在投資過程中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心態外,投資者還需要在投資前認清一些常見誤區。

  誤區一:銀行理財產品不會“虧本”?

  不少投資者認為銀行理財產品跟銀行存款一樣,不會虧本,這種想法其實是存在誤區的。一般來說,根據獲取收益方式的不同,理財產品可劃分為保證收益理財產品、非保證收益理財產品兩大類。

  保證收益理財計劃,是指商業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承諾支付固定收益,銀行承擔由此產生的投資風險,或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承諾支付最低收益並承擔相關風險,其他投資收益由銀行和客戶按照合同約定分配,並共同承擔相關投資風險的理財計劃。保證收益的理財產品包括了固定收益理財產品和有最低收益的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前者的收益到期為固

  定的,例如:6%;而後者到期後保證可以獲得的僅是最低收益,例如:2%,其餘部分視產品掛鉤標的表現和具體的約定條款而定。

  非保證收益理財又可以分為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和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

  保本浮動收益理財計劃是指商業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保證本金支付,本金以外的投資風險由客戶承擔,並依據實際投資收益情況確定客戶實際收益的理財計劃。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的發行機構不承諾理財產品一定會取得收益,有可能產品到期無收益。

  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計劃是指商業銀行根據約定條件和實際投資收益情況向客戶支付收益,並不保證客戶本金安全的理財計劃。非保本理財產品甚至有可能發生本金虧損。

  誤區二:預期最高收益不等同於實際收益

  很多投資者往往把“預期最高收益”等同於其最終能夠獲得的收益。因此,在購買理財產品前一味追求預期收益指標,而在理財產品到期後,如果出現最終收益低於預期最高收益時,投資者便會覺得自己上當受騙了。

  其實,“預期最高收益”指的是在理想情況下理財產品的收益情況,這其中是存在一定的市場風險,預期收益可能最終不能實現。投資者在閱讀產品指南及條款內容時,須同時關注其中列出的較差或最差投資收益情形。

  理財產品的風險與收益往往是成正比的,即收益越高風險越大,在高收益的背後往往隱藏著高風險,投資者在選擇理財產品時切不可只看重收益而輕視風險。